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有原生形态与次生形态之分.原生形态马克思主义是"源",次生形态马克思主义是"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原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获得中国形态和内容与转换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类其它优秀文明成果两个过程的汇合,其结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还有着一个自身理论流变的问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起到了丰富和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游 《前沿》2011,(24):72-74
马克思主义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具体实践,西方和苏俄等不同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批评都建立了以基本原则立场——基础范畴命题——核心问题论域为构架,以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解放为终极目标的"三位一体"社会文化研究范式。与此相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三位一体"模式长期缺失,导致其难以有效应对与合理阐释当代诸多经济文化现象,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批评"三位一体"模式势在必行。于此,我们需寻求独特的问题论域和方法论,持守必要的批判性纬度,开放性与原则性兼顾地融合各种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3.
王现东  唐胜兵 《前沿》2011,(22):62-64
"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和光辉典范,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追溯这一历史文化渊源,能够使我们更深刻地领悟:马克思主义必须实现中国化才能有效地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条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注重内容,还要注重形式;"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的理论态度和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学术形态与政治话语之争导致的“衔接困境”阻碍了双方建设性的理论对话.本文拟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认识论与方法论层面的变革人手,探讨如何构建以“融合视域”为理论内核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范式,以期勾勒出清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图景并使其真正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5.
李华平  陶富源 《求索》2013,(4):96-9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日渐升温,需我们自觉保留问题意识。对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理解,必须坚持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系统与素的统一、常态与变式的统一;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区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形态,既可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中彰显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和影响,又可以兼顾其他理论成果,还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形态的本真样态,从而合乎逻辑地理顺这些成果之间的源流与主次关系。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认真甄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去合法化、去意识形态化、主体边缘化等误区。  相似文献   

6.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点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学术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成绩斐然,学者们从多个层面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关问题.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并不多.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思想文化理论,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文化土壤上扎根生长并开花结果,在于从传统的文化中吸取思想资料和精神营养.  相似文献   

7.
曾祥云 《湖湘论坛》2020,33(2):5-12
我国近100年社会主义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即是科学社会主义从抽象理论演变为物态化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始本义,是指科学社会主义对象化。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特性来看,它不研究和回答具体问题,也不像具体科学那样,可以为实际问题提供具体解决方案。因此,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能必然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中国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虽不能具体化、实在化,但它提供了强有力的世界观指导、价值观引领和方法论支援。  相似文献   

8.
胡群英 《理论月刊》2006,(11):11-14
随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诠释主体的重大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哲学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发生了重大转向,“理解马克思”和创新与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指向。近年来,国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为我们解读当代中国现代化中的一些重大现实问题和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多方面的重要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陈香兰  张振 《前沿》2011,(8):25-2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其提出到今天为止,已经实现了从思想方法到工作方法,从思维改造到认识发展、从思想理论到具体实践的转换与结合的长期过程。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建党之初曾得到共产国际的大力帮助,它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在党的组织基础、政策方针和目标思路上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0.
王雨辰 《长江论坛》2023,(3):16-26+2
我国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史与接受史经历了从否定到肯定、从拒斥到接受的发展历程,这一发展历程与中国学术界秉承的哲学理念的变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密切相关。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促进了学术界对教科书体系的反思,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认识、对新的研究论域的开启。真正实现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价值和目的,需要我们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化、民族化和时代化的宏大视野,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历史主义研究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范式”,使西方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1.
刘柳珍 《求索》2011,(4):99-101
从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可分为理论上的起点和实践上的起点。理论上的起点是五四时期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实践上的起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既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导主体,又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因此,在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起点时,不能一刀切。  相似文献   

12.
刘娟  陈淑琼 《前沿》2013,(10):60-62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中国化是对人类的特殊群体———农民的研究,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基础,是源于两者皆以"人"为其研究对象的内在逻辑性。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要求,也是近代中国要救亡、要复兴、要富强的诉求。中国共产党90个春秋的历史,也可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大体为三个"30年"。第一个"30年":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第二个"30年":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曲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准备;第三个"30年":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有五点基本经验:(一)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二)真正地了解中国现实实际,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三)继承优秀历史文化,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式,形成中国特色;(四)坚持世界眼光,与时俱进,不断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五)总结群众实践经验,让理论掌握群众改造中国。  相似文献   

14.
曾宪亢  何京 《前沿》2013,(11):7-11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崛起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表述方式,拓展了"西马"研究的方法和主题,并再次引起了西方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由于苏东剧变的影响,"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初陷入低谷,至今仍在谷底徘徊,但其提倡的理论构建过程中必须遵守的科学性、严谨性、准确性和清晰性四大原则,已成为"西马"研究中的"默认选项"。由于表述方式、时代背景等原因,国内对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存在研究较少,系统性和原创性的研究更少的状况。  相似文献   

15.
效世伟 《湖湘论坛》2011,24(2):25-28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它们与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一脉相承性,即都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共同的理论品格,共同的理论目标,共同的理论主题。  相似文献   

16.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即是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实践的过程,其中内含了有序推进的几个重要环节,即由马克思主义过渡到相应的实践观念建构,再到具体实践活动的展开,最后终结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想客体的现实创建。如果仅从这一过程的理论形态演进来说,就是将作为理论观念的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念。作为实践观念形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其鲜明的实践指向性、价值选择性和现实超越性等理论特质而区别于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化、民族化、时代化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发展起来的理论结晶,具有共同的理论语境和现实语境,吸收了共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试图解决共同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但同时由于视角、方法和路径的不同而存在着显著的差别。对同一历史进程中的这两种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具有理论的必要性、现实的可能性和路径的有效性。在当下的中国,这种比较研究需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语境和现实语境,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基本范式,以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为根本目标,凸显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段栋峡 《前沿》2010,(19):51-55
诞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其科学的哲学基础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它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和"两个必然"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入市场经济范式,使得"现代形态的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甚至"经典社会主义"有着异质性差别。然而我们在"现代形态的社会主义"中教条地固守马克思主义的个别具体结论和传统方法,由此导致了理论与现实的错位,引发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践的现实困惑。超越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变迁的路径依赖,建构理论现实化的桥梁,是走出当前困惑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国外马克思主义"是国外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政党、政治理论家和学者在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家、本民族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过程中而产生的,其发展大致经历了缓慢发展、快速发展、遭受挫折和重新升温这四个阶段。近年来,国外掀起了"马克思主义热"的浪潮,其主要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批判以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绝对性的体现。目前,加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已在我国学界达成普遍共识,它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的建立和完善、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开拓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大新的理论形态。这一理论形态的伟大历史成就,不仅使它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旗帜,也深刻启示着世界人民对未来发展的新探索。本文重点从三个方面概括了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素,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