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9 毫秒
1.
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发展乡镇企业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的符合国情的战略决策,也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的新路子。这条新路子必然会改变农村原来的面貌,实现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工人化。发展乡镇企业与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在农业母体中孕育、成长、分化出来的乡镇企业的基础,必然给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多样而重要的支持。其一,粮食和原料的支持。农业越发展,粮食和原料越充足,发展乡镇企业就越有保障。其二,发展乡镇企业需要的物力和财力,除了得到…  相似文献   

2.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党在农村的一系列基本政策的推行,有力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形势下,云南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又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我认为,除了应采取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等措施外,各级领导必须立足本地区实际,把加速山区资源开发,发挥山区优势提到战略的高度来加以考虑并付诸实施,以期加快农村经济乃至全省经济的发展,缩小我省与发达省区的差距。一、…  相似文献   

3.
勐腊是个有傣、汉、基诺、哈尼、瑶、彞、拉祜等10多个民族居住的边疆县,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7%。近几年来,勐腊县在“解放思想、加快步伐,放开手脚,积极支持,大力发展”方针的指导下,以“创建一批乡镇企业,带动~片农民致富”的思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帮助广大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目前,全县出现了农村经济离不开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离不开农村发展的互依互存局面。广大农民从乡镇企业中获得了利益,使全县农村人口人均收入由1988年的589元增加到1993年820元,走上了致富道路。到1993年底,全县乡镇企业发展到了2837个,从业人…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农业已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民成了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开始走向了市场。农业增长方式也正在从粗放型的单纯追求数量向集约化、基地化、产业化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科技和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迫切需要大批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农村乡土人才和乡镇企业人才。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利用上存在的问题莱阳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农民占全市总人口将近80%,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5.
发展乡镇企业是农民走向富裕的必经之路,是实现农村经济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中国的乡镇企业一般指在农业社区和城市郊区农民所办的非国有制企业,它们的经营活动涉及到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业、商业、饮业、服务业等部门,但主要从事农村非农产业活动。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的乡镇企业并不是改革之后才萌生和成长起来的,其前身社队企业早在50年代后期就出现了。由于受资源动员的行政性和发展的社区性的约束,自其产生后的20余年中,经历了极为曲折和缓慢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水德县是典型的“边疆、山区、贫困、民族”四位一体的农业县。全县31万人口中,有28万居农业人口,由于长期的单一经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丰富的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开发。永德如何才能走出“富饶的贫困”,实现“经济跨跃式的发展”、脱贫致富奔小康呢?永德县委、政府对近几年来经济发展作了回顾和总结,认识到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就在于乡镇企业不发展,乡镇企业的不发展已经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奔小康的进程。因此,县委、政府决定把加速乡镇企业的发展.作为实现经济跨跃式、超常规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措施来抓,并利用国…  相似文献   

7.
彭钊 《当代广西》2012,(16):50-50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村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和主要途径,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农村市场主体。目前,全国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总数达1253家,占全国各类农业龙头企业总数的1%左右;全国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52.17万家,实有入社农户4100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6.4%。这对推动农业适度规模发展、引领广大农民增产增收、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农民、农业、农村和城市化问题,历来都是党和政府关注的头等大事。1979年初,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开会通过了实行大包干、分田到户等三条章程,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先河。从此,如火如荼的农村改革席卷神州大地,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脱离了农田耕作劳动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迅速向非农产业转移,“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打破了“农村———农业”、“城市———工业”的格局。以农村改革和乡镇企业为动力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又打破了“农村—农民”、“…  相似文献   

9.
9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粮食生产连续5年丰收,农村各业全面发展,农民人均收入稳步增长。尤其是1994年,全省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总产首次登上250亿公斤的新台阶,乡镇企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以畜牧业为主的多种经营蓬勃发展,农民人均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相似文献   

10.
引导农民奔市场,这是当前基层领导干部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把农业推向市场,根本的是把农民引向市场。如果没有广大农民进入市场,就难以实现农业的市场化,也就不可能推进农村市场经济建立的进程。就拥有45万人的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而言,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5%,山区、高寒山区占全县总面积的875%,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ZI.8%,贫困人口15万余人,是一个集山区,多民族,贫困为一体的自治县。其经济结构特征是“大农业,小工业”,是典型的农业经济县。把农民引进市场,实现农业市场化,在这一地区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乡镇企业外部环境的营造浦东新区凌桥镇副镇长黄国良乡镇企业的发展是我国实现农业产业化的一条有效途径。它给我国农村经济增添了活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民致富起到了历史性作用.因此,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乡镇企业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的一项重要任...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加强规划,引导乡镇企业适当集中,充分利用和改造现有的城镇,建设新的小城镇。”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坚持发展乡镇企业与建设农村小城镇相结合,是一个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是加快农村“奔小康”进程的重要战略抉择。一、农村小城镇建设依赖于乡镇企业的适度集中和发展农村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以来,小城镇的经济功能越来越突出和重要,逐渐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极和发展极。为了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培植农村经济生长点,亟须在农村兴建一批新体制的小城镇…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政》2010,(1):54-54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以来河南省南阳市农村经济形势面临重大挑战,一度出现农产品价格下滑、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衣户收入降低等现象。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充分发挥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专业优势和引领作用,通过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扩大农户产业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等举措,有力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为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4.
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农村,指导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十分重要的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快传统农民向现代人转变,把农民的需求和全面发展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同时依靠农民的全面发展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一、时代课题晋城市是一个以农业、农村、农民为基本市情的新兴城市。全市辖四县一区一市,常住人口212万,其中农村人口163万,占78%。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和得天独厚的煤铁资源优势,从“五小工业”起步,乡镇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曾一度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占有“十分天下有其九”的重要位置,为农村的小…  相似文献   

15.
《前进》2000,(5):1-1
同全国一样,山西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20多年来,山西农业的基础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有较大提高,农产品总量和农民收入逐步增长。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清醒地看到,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由于受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受农村经济结构和乡镇企业发展缓慢的影响,部分农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稳定解决,农民收入水平偏低且增长缓慢。根据省委部署,进一步深化我省农村经济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基本目标就是要稳定解决贫困户温饱,提高农民整体收入水平。为此,我们就必须按照《中共中央…  相似文献   

16.
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壮大村级经济实力,增强服务功能,是农村第二步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广大农民对村的服务要求越来越迫切。近几年来,宜昌县通过总结和不断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条“依据山区特点→发展农业企业→壮大村级经济→增强服务功能”的路子。实践证明,发展农业企业确实是山区农村壮大村级经济的有效途  相似文献   

17.
按:在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如何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发展“一优两高”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发展,是认真抓好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思茅市倚象乡半坡村选准适合山区发展庭院经济的起步产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找到了一条把农民家庭经营引入市场经济的有效途径。我省少数民族大多居于农村,农户房前屋后土地肥沃,面积宽,可开发利用率高,不妨借鉴半坡村的经验,把庭院经济搞起来。思茅市倚象乡半坡村是一个山区半山区行政村。有14个合作社、408户、1985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以小城镇建设为中心的“城市化”发展战略10年前就为中央决策部门所重视。在当前短缺经济结束,需求相对不足制约经济发展的形势下,改革的探索者们又把目光聚集到了小城镇建设上来,勿庸置疑,具有很现实的意义。农村小城镇建设就是农村的城市化,它无疑将变革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启动红塔区区域性经济,推动全区经济新一轮发展。一、发展小城镇推动红塔区经济发展首先,发展小城镇,有利于红塔区乡镇企业相对集中。红塔区乡镇企业曾有一段辉煌的历史,其发展处于全省先进行列,乡镇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但随着国内需求相对不足以及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乡镇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二次创业的挑战,农村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多,乡镇企业容纳这批劳动力的能力减弱;而红塔区区情决定了这批劳动力又不可能由大中城市所接纳。何况当前又是行政机关缩编减员,企事业下岗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城市可说是门闭路绝。而让这批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就地经商办企业也易形成“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小而全”局面,既浪费土地,污染环境,又形不成规模效益,反而增加社会综合成本。由于企业布局分散,也很难直接、快速的吸收和传导大...  相似文献   

19.
走出去,势在必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经济薄弱地区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从当前农村的实际看,农村市场需求不旺,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已成为困扰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瓶颈所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多年的实践证明:农业的发展不能单纯依靠农业本身,而要依靠与农业相关的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壮大。而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农业为之提供相应的要素支撑,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省苏南地区农民大  相似文献   

20.
王毅武 《新东方》2002,(1):89-91
海南经济特区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好农业工业化过程中的几个问题:1、将“三农”问题置于海南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海南经济特区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根本途径:3、进一步改变农村的生产方式,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水平,加强琼台农业科技合作,大力发展以“特”、“热”和“反季节”为特点的生态农业:4、注重“蓝色农业”与热带果业开发,发展山区畜牧业;5、工业要支持农业工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