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晓亚  夏霁 《前沿》2012,(20):140-141
关于世界的本原与人类的出现以及早期的人类活动,各种文化都有不同的神话传说予以记载.中国文化中记录早期人类活动的典籍为《山海经》,而西方文化里具有代表性的典籍当推《圣经.创世纪》.本文将从比较文化的视角探讨两部典籍中的异同以及这种源头性差异带来的两种文化的分野.  相似文献   

2.
《上海支部生活》2020,(7):52-53
纵观我国历史,疫情并不少见。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便有“蛊”“疾”等文字的记载,“疠”字亦多见于《尚书》《山海经》,这表明,中国人很早就对疫病有初步了解。在与瘟疫抗争的过程中,古人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今天,我们就和你一±央儿,看看古人战“疫”中有哪些“良方”“妙计”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吴坚 《今日浙江》2008,(2):20-21
古代民间卷本《山海经》记载的“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经历代文人志士演绎,变成了一种精神和意志力的体现。而在当代浙江,因为山和海的新型互动与合作,有了铺陈10万平方公里的山海经新读本。  相似文献   

4.
田延峰 《前沿》2011,(6):144-147
秦的畤祭是以坛祭天。最初,秦祭祀白帝,希望白帝保佑秦国扩张土地。之所以如此,是秦有强烈的天命思想,畤祭又体现了地域性的因素,而白帝少暤和秦人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秦以"方伯"自居,对周的祭天礼仪进行了一种改造。之后,受《山海经》中的四方神和阴阳五行说的影响,同时,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秦又祭祀青帝、黄帝、炎帝。祭祀青帝是希望青帝能够保佑秦国战胜晋国;对黄帝、炎帝的祭祀有昭示正统、融合文化的意义。在《吕氏春秋》中秦对天帝的祭祀被进一步整理成了系统的五帝说。秦五帝说有自己独特的渊源和发展脉络,也是阴阳五行学说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纪晓建 《理论月刊》2006,(11):118-120,129
山水植物是原始先民最早的自然崇拜对象,因而山水植物神话便是原始自然神话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山水植物神话是原始先民自然崇拜的直接产物,它产生于原始人类的万物有灵论,是原始先民探求原始自然神秘力量的反映,这在《楚辞》和《山海经》中有大量的神话材料可以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6.
<正>浙江,原为钱塘江的古称,首见于《山海经·海内东经》所载“浙江出三天子都”,其后《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多有记载。浙江省因江而名,简称为“浙”,省会杭州。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地跨北纬27°02′-31°11′,东经118°01′-123°10′。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  相似文献   

7.
“六山障列,七水环流,舟车会通,地称‘陆海’。”邓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山海经》、《史记》等对邓州均有记载。这里是邓姓发源地、医圣张仲景故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祖籍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市、国家粮食核心主产区、中原速生杨树生产加工基地市。邓州市还因各行业人员多年坚持学习雷锋活动,享有“中国第一雷锋城”的美誉。  相似文献   

8.
张建 《求索》2005,(7):149-151
《山海经》严格按照先秦简文的句式行文,即一片简文记载一个地域的地理概况。全书一字一词,一词一义,将句中词义串起来就是这个句子的句意。书中文字都是实词,没有虚词。本书记述的范畴是中国的“南、西、北、东、中”五大区域,记述的主体内容包括山、水、疆域、矿藏、植物、动物以及村落人口等。这时的山水物都没有定名,现代的山水名有与《山海经》记述的山水同名者,但不是一回事。只有用先秦简文的字词句法去解读,才能还原《山海经》的本来意义,才能确认它是中国第一本地理志,才能确证它是秦国统一后编撰的著作。  相似文献   

9.
《今日浙江》2012,(24):66
瓯海区此处浙江省东南部,是温州市三大主城区之一。全区面积467平方公里,占温州市区总面积的42%,古时候,瓯海属"瓯地",《山海经》中有"瓯居海中"记载,瓯海由此而得名。瓯海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旅游资源丰富。西南部有崎云山、大罗山,悬崖叠嶂,银瀑碧潭,茂林修竹,别有洞天。境内水网密布,河泊纵横,有温瑞塘  相似文献   

10.
《山海经》作者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提到《山海经》一书的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说:“《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但司马迁却没说《山海经》的作者为谁。到了刘歆,在其校上《山海经》一书的表文中才说:“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汉书·艺文志》对《山海经》一书,不著录作者姓名,可见班固并不信其说。至于后来学者,则多否定之。如尤袤说:“《山海经》……汉儒谓伯翳为之,非也。”  相似文献   

11.
杨海涛 《今日民族》2008,(2):F0002-F0002,I0001,I0002
彝族源于古代生活于中国西北的氐羌游牧族群。彝族崇虎尚黑,以虎为图腾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最早的神话集《山海经》中记载甘肃古氐羌中的一支为“有青兽焉,状如虎,名曰罗罗。”古代彝族先民就有“以虎皮裹尸而焚”的习俗。这在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中就有明确的记载。明代陈继儒《虎荟》中也说:“罗罗——云南蛮人,呼虎为罗罗,老则化为虎”。文献中所说的“老则化为虎”,说的是彝族认为。人年老死后经火化会还原为虎。  相似文献   

12.
杨海涛 《今日民族》2008,(2):F0002-F0002
彝族源于古代生活于中国西北的氐羌游牧族群。彝族崇虎尚黑,以虎为图腾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最早的神话集《山海经》中记载甘肃古氐羌中的一支为“有青兽焉,状如虎,名曰罗罗。”古代彝族先民就有“以虎皮裹尸而焚”的习俗。这在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中就有明确的记载。明代陈继儒《虎荟》中也说:“罗罗——云南蛮人,呼虎为罗罗,老则化为虎”。文献中所说的“老则化为虎”,说的是彝族认为。人年老死后经火化会还原为虎。  相似文献   

13.
《上海支部生活》2013,(2):60-60
神龙腾去,灵蛇又来。在中国人看来,蛇主吉运、旺财富,故蛇又称祥蛇、灵蛇,俗称“小龙”。中国古代传说中,龙与蛇关系密切,在中国被认为华夏远祖的伏羲与女娲,在《山海经》中被描绘成人首龙身和人首蛇身。中国现存文物中很多汉唐壁画、画像石、砖刻和绢画,都有关于伏羲与女娲龙蛇相配图画。龙蛇之密不可分,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4.
梁奇 《求索》2011,(6):195-197
先民鸟崇拜的方式随社会的发展而嬗变,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则是鸟形描绘的变化。《诗经.商颂.玄鸟》所描绘的是单独的一只鸟;《楚辞.天问篇》有帝喾高辛氏夫妇植入;《山海经》则为"人鸟形象"。原始鸟图腾形象不断融入人的元素,人的成分扩大,动物的成分缩小。这一嬗变表明由早期的人与自然不分转变到分离,人从自然中跳出来,人的自我意识不断加强。而对鸟形描绘方式的变化则是这一社会变化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罗欣 《求索》2007,(9):174-176
西晋张华所撰《博物志》突破《山海经》只记殊方异物的局限,形成包罗地理知识、历史传说、文物考证等多种内容的博杂体式。笔者认为这种小说体式的产生与地理博物学的发展、汉晋之间的博学风气以及张华自身的人生经历均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三更罗 《小康》2005,(9):69-70
这个问题很有趣!大清时代,闭关锁国,加上那时候信息传媒也不发达,一般人是不可能对美国总统大选有所了解的,在几千年的封建皇权统治下,尤其是清朝统治者对国民高压暴力奴化的结果,人们对西方民主政治根本无法理解。所以,对美国总统选举一事就是有所听闻,也认为是《山海经》里的海外奇闻。因此,当时一些因职务或工作原因有机会接触和目睹美国大选的少数中国人中,著名诗人黄遵宪的看法是很有代表性的。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广东梅县人。从1876年(光绪二年)中乡试举人,旋为驻日本使馆参赞,到1894年为新加坡总领事,先后在国外十六七年。18…  相似文献   

17.
王学泰 《小康》2007,(6):78-80
近来最为人们关注的《论语》是怎么产生的?《庄子》在当时又想解决什么问题?带着这些疑惑,《小康》记者采访了著名学者王学泰。  相似文献   

18.
俞艳庭 《求索》2010,(6):251-252,14
韦玄成是西汉中后期著名的《诗经》学者,是"‘鲁诗’韦氏学"的核心学者。《汉书·儒林传》云:"玄成及兄子赏以《诗》授哀帝。"意谓韦玄成和他的侄子韦赏皆曾以《诗》教授汉哀帝刘欣。后世学者对此未加辩明,多有引用。但是,韦玄成去世时,刘欣尚未出生,他不可能以《诗》授哀帝。传世《汉书.儒林传》应是出现了衍文,遂有此误。  相似文献   

19.
素面读孔子     
佚名 《民主与法制》2011,(33):71-71
今天读论语,《四书集注》让我们感受到朱子的中规中矩,博学勤思;《论语译注》让我们敬佩杨伯峻先生严谨雄厚的朴学:《论语今读》有李泽厚先生对时代的思考:《论语别裁》则分明是南怀瑾先生气贯长虹的风姿和气魄,有学者以学院异化的眼光吹毛求疵,可谓自取其辱。  相似文献   

20.
郭健 《求索》2008,(9):162-164
胡适于1923年所作的《西游记考证》一文被后来的《西游记》研究者广泛引用。然而,由于胡适对与《西游记》密切相关的道教内丹学知识缺乏了解,其考证也不够严谨,所以此文中对明清时期的《西游记》研究现象、《虞集序》、《西游记》的性质和主旨等诸多内容的评论都存在问题,严重误导了后世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