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公民能否进行有效的政治意识表达,特别是青年群体,能否通过良性、健康的途径进行政治意识表达,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也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学术界的关注.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等领域对青年政治意识表达社会环境、媒介、政治影响、表达行为、表达内容和不同青年群体的研究各有侧重,并且都关注到互联网的政治影响力与日俱增,青年政治意识表达方式受此影响变化显著.尽管青年政治意识表达的研究产生了多方面的成果,但总体看来,理论仍滞后于实践,具有较高理论深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成果尚不多见,有待于学者的进一步探索和努力.  相似文献   

2.
梁珊珊 《前沿》2013,(6):129-130
"定型看法"(Stereotyp)这个概念自20世纪初引入社会学领域之后,便逐渐成为了社会学、语言学、跨文化等学科所关注的研究对象。其中,语言学领域对定型看法的研究起步比较早,但由于其内部存在的不同分支,使得语言学对定型看法的研究视角也各有侧重,其探讨主要是从社会语言学、(词汇)语义学和认知语言学角度进行的。  相似文献   

3.
他把手捂在胸口,纵横大视野,驰骋大担当……他是一个大家!如今,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新发现引起世界广泛关注。早在上世纪80年代,甘子钊已开始"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研究,并有所贡献。(一)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特质,一个群体有一个群体的特质。探秘甘子钊的"科学特质",并非我们本意。甘子钊,无党派代表人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十届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超导技术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  相似文献   

4.
国际政治社会学是国际关系领域的新兴学科。近年来被国内外学者所关注和重视。国际政治社会学主要研究对象是国际政治和国际社会的互动,坚持社会本体论。国际政治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传统时期、成长时期、壮大时期、成熟时期四个发展阶段。国际政治社会学始终强调国际政治的社会内涵,突出政治权力的社会性,关注国际社会的扩展和演变。国际政治社会学的发展成熟将为国际关系研究打开新的研究视界,为国际关系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从理论到现实:创建中国特色民政社会服务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社会服务领域出现的混淆局面,其原因来自于两个层面:一个是理论研究的层面,一个是现实(实践)的层面。首先,在理论层面上,由于所有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包括政治社会学)的理论问题都和社会服务相关,因此目前有一系列与社会服务相关的概念和命题都在使用,但是这些概念和命题在学术界和政府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共识。  相似文献   

6.
张静华  刘改琳 《前沿》2012,(6):121-123
中美文化交流一直是学术界包括普通民众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国文化在美国认知维度到底如何?本文从CECCHD("中国英语"语料库)中检索了高频中国文化词,根据语境提取了除"中国"外17项具体文化词,并在COCA(美国当代语料库)中定量分析了在美国社会的认知维度,对进一步促进中美文化交流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会风险与风险社会——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建构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治国 《前沿》2010,(23):125-129
目前各种风险或危机的肆虐,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然而又无法预测的后果,引起了世人的普遍焦虑和畏惧,"风险"成为现代社会的流行话语并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德国社会学教授乌尔里希.贝克认为,当今人们所面临的风险是一种具有独特内涵的"风险",这种"风险"是当代社会的基本属性,这标志着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现代性发展新阶段——"风险社会",并对"风险"和"风险社会"的涵义进行了具体的阐述。由此建构了其风险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8.
张杰 《理论月刊》2015,(2):146-152
国内学者在新生代农民工的经验研究中,大都将新生代农民工视为"边缘人"。然而,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边缘人这个类型学概念,更多的是属于"陌生人"这个人际类型的亚范畴,"边缘人"无法涵盖作为"陌生人"的其他面向。陌生人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人际类型,具有边缘人和新来者的双重人际特征,并为陌生人成为多元社会的行动主体成为可能。将新生代农民工视为陌生人而不仅仅是边缘人,视为拥有与其他社会成员有着共享经验和交往可能的社会成员而不是"特殊群体",使得建构和谐共生的社会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一、社会转型与新生代农民工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社会转型问题广受学者的关注。然而,关于它的概念目前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含义。社会转型这个词来源于西方发展社会学理论和现代化理论。综合学术界对社会转型的不同理解,本文将社会转型的的概念定义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产阶级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话题,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之后,这一话题更是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以社会学为视野,本文概述了中产阶级的一般特征、形成条件和社会功能,并就我国中产阶级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态势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周敏 《思想战线》2004,30(5):44-50
少数族裔经济在美国学术界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关注和争论,族裔经济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所有权",即族裔群体成员拥有和经营的企业;二是"控制权",即族裔群体控制的雇工渠道或就业网。少数族裔经济最重要的社会学意义在于它为处于弱势的族裔群成员提供了避免失业的机会,享有经济上的相对独立,并为个人乃至整个群体向上社会流动提供了一条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12.
陈序经疍民研究的社会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朝波 《新东方》2008,(6):61-64
陈序经(1903~1967),字怀民,海南文昌人,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和教育家。陈序经在社会学研究中,客观的分析、平等的眼光与同情的态度,是研究弱势群体必须具备的条件。陈序经同意把蛋民当作少数民族,既是源于历史分析,也是他对这一群体的经济上与文化上的关心。因为“全盘西化”实在是太惹眼了,很多人都知道陈序经在文化学上的贡献。但实际上,文化学只是陈序经的副业,社会学才是他的专业。他在社会学领域作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腐败问题是学术界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但大部分学者主要是从社会学和政治学角度进行研究的。从成本收益分析入手,以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腐败问题进行制度透视,可以深化我们对腐败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政治系统理论的角度,运用社会学质性分析的方法,由西部农村基层党组织县域政治系统、村级党建相关利益群体的话语、利益关注点以及利益期望的分析入手,剖析新时期不同群体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希望与要求,提出加强与完善西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保持县域政治系统正常运转所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5.
陆钢 《世纪行》2007,(6):45-46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阎学通教授在《环球时报》刊发的“软实力的核心是政治实力”一文(以下简称“阎文”),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这非常有利于推动国内学术界对“软实力”的探讨,笔者也愿意加入这一行列,并提出某些不同看法,以求教于阎学通教授。  相似文献   

16.
人民论坛杂志12月上期推出了"‘弱势’心态蔓延"专题,引起各界广泛关注,引发一大批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的强烈共鸣。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广泛转载,《新华每日电讯》、《扬子晚报》等近百家报纸摘编评论反响热烈。不少读者纷纷给人民论坛来电反馈,另一个与弱势群体有些类似但又有区别的群体——"边缘人"群体同样值得关注。边缘化是一种客观现象,有中心必然就存在边缘。在职场,有默默无闻的"职场边缘人",在官场,有人微言轻的"官场边缘人",在一个社会,有被时代渐渐冷落的边缘群体……您是否感觉被边缘化了?"边缘化"感受来自哪里?国外有没有"边缘群体"?  相似文献   

17.
晚清立宪运动是近代中国政治转型与现代国家建构的重要活动,在运动过程中兴起的立宪派早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作为领导与推动晚清立宪运动的社会精英群体——江苏立宪派,学界对其研究亦不乏热度,大体上集中于人物研究、立宪团体和政治活动研究等领域,近三十年来取得不少成果。不过从当前研究现实来看,三十年来的江苏立宪派研究时至今日已开始步入了困境与误区,如何摆脱研究中的困厄,进一步拓展该领域研究的空间,提升其研究层次和水平,则需要学术界深入探索,这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发展亦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本管理以"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组织最重要的资源,中专生特殊群体是中职院校中的重要资源,这个群体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个人的全面解放。以人本管理为核心的中专生管理新模式以促进人的全面解放为根本目的,适应了现代中职院校教育管理的新理念。践行这种管理新模式须从提升教育公平理念、创新中专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立"一人一本"分类型群体档案、加强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的个性化等途径进行积极的策略构建。  相似文献   

19.
社会学视野中的青年与青年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作为群体的青年其本质是一种“社会过渡群体”;而青年期则是人的社会化发展的重要转折期;青年文化是社会各种亚文化中最具活力和先锋作用的一部分;青年研究要特别注意社会学的视野以及方法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身份认同研究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频捷 《前沿》2010,(2):68-70
认同(Identity)已经成为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与类别、角色等概念相联系,揭示的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其概念发展脉络的梳理,总结出其在社会学研究中的意义并对当下的研究提出建议。不仅仅要从文化上对不同的身份群体加以区分,更要从社会资源分配机构上寻求其认同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