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认同作为现代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对群体心理和行为做出了新的解释.对认同和社会认同概念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发现尽管社会认同概念在不同学科背景下有其侧重之处,但依然可以剖析出社会认同概念的本质特征.今后的研究可以立足于社会认同概念的本质特征,在横向和纵向两种研究维度展开,从而促进社会认同概念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2.
杨萍  李伟 《桂海论丛》2012,(3):50-5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要真正发挥它价值引领的作用,必须实现从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的转化.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认同的过程中要认识、研究和遵循它在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三个阶段中的特点:提高信息传导效率,在“知”上下功夫;促进情感认同,在“信”上下功夫;加强政策制度保障,在“行”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3.
王卓琳  罗观翠 《求索》2013,(11):223-225
现代意义上的"认同"是一种个体心理防御机制,指代个体无意识地模仿他人,在心理上与群体的价值和规范趋于同化的过程。"认同"理论发轫于弗洛伊德心理学,而后经埃里克森得以发展,上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学者亨利·泰弗尔提出社会认同理论,该理论被用来分析产生群际歧视的社会因素以及个体对歧视的认知过程和行为反应。而后,社会认同理论在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当下,随着社会集群行为的不断演进与发展,社会认同理论得以跟进,为解释社会集群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撑,并在社会个体行为、社会群体现象、社会结构系统之间搭接了可资借用的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4.
张建军  李乐 《前沿》2013,(7):22-24
国家认同是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论文从国家认同的概念入手,在对学术界一些相关理论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对西方和中国国家发展的不同历史脉络的梳理,分析归纳了国家认同的内涵、表现形式和特点,认为国家认同存在正反两种表现形式和三方面特点,最后将国家认同与爱国主义结合起来,提出由于国家认同存在不同形式和内容,与之紧密联系的爱国主义相应的也有变化。弘扬爱国主义必须首先通过强化人们正面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5.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现象,其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与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相比有着更高的异质性和更强的变动性。城中村青年作为在生命历程和生活空间上有别于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的特殊社会群体,其社会认同状况折射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城中村青年的社会认同整体呈现二元性、钟摆性和分裂性的特征,且社会认同内部具有潜在的多维性、复杂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6.
认同、承认与通向合作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认同与承认是近些年来兴起的重要学术话题。在历史的维度上,可以看到,农业社会中的家元共同体中所包舍的是群体认同的形式。到了近代早期,启蒙思想家们用“自我持存”的斗争消除了群体认同,并使承认关系成为工业社会的主导性关系。然而,工业社会的承认关系出现了异化,以致造成了自我认同、相互承认与普遍斗争共存的矛盾局面,并在社会组织化的过程中将工业社会中的人们编织进了一张斗争之网中。要终结工业社会普遍斗争的状态,就必须从组织变革入手,通过合作制组织对官僚制组织的替代去实现整个社会的结构性变革,从而实现对工业社会中的认同与承认的双重超越。  相似文献   

7.
柏欣 《湖湘论坛》2007,20(2):99-101
把"文化认同"作为一种具体研究方法或视角,引入对法律文化的研究具有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谨从法律文化认同的概念、内涵和现实社会意义等几个方面,对法律文化认同理论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8.
政党认同是西方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是国内的学者对于这一问题却表现出明显的研究不足,笔者从政党认同的概念、政党认同的理论渊源及其在国外的应用、政党认同的功能和形成途径、不同阶层的政党认同、政党认同的变迁及其原因五个方面对于国内学者的研究做出综述与评价,并指出了建构中国的政党认同理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认同"问题在近几十年成为我国理论界的"热点"之一。在认识论的分类中,宗教认同既有客观化的身份意识,也有主观的归属、趋同问题。而从社会学视角来看,宗教认同更是一个整合问题,研究宗教认同可以从关注宗教的多元分化特色引出宗教在神圣与世俗之间的整合能力问题。宗教作为身份的神圣化过程,通过"客体化""信靠""仪式""神话"四种机制的运作,搭建起神圣与世俗的桥梁。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宗教认同与诸种认同异质,却又无法摆脱地重叠,成为社会整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蓝韶昱 《传承》2011,(21):70-71
土司社会的认同研究是人类学认同理论应用于历史学的体现,是历史人类学又一个崭新的课题。以广西龙州县域土司社会为例,试论壮族土司社会的阶级认同与制度认同,并得出相关结论。龙州县域土司社会中的各阶级只认同本阶级。土司始终认同土司制度。在土司社会前期和中期,土民认同土司制度;至土司社会末期,土民逐渐放弃对土司制度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主要是指一种文化融入、文化同化的概念,强调的是新市民群体对于城市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文章以沿海发达城市H市的调研为例,围绕新市民对社区公共事务关注度、对社区的认同和归属感、文化习俗的冲突性、价值观差异程度、与当地居民的社会交往等问题,对当前城市化进程中文化认同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基本特征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为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融合,文章还提出了五大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即:在建设载体上,要以文化社区建设思路加强新型社区建设;在制度保障上,要通过制度变迁消除乡村文化城市化的制度障碍;在文化建设上,要加大城市公共文化对转型社区的覆盖面;在文化交流上,要推动新、老市民不同社区的文化融合;在文化治理上,要建立文化调停和文化认同危机和冲突的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12.
黄庐进 《求索》2012,(12):188-190
"自我概念"引入心理学后,"身份"这一概念便逐渐成为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词,它与类别、角色等概念相联系,揭示了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有关身份的理论研究主要有身份认同研究、社会认同理论等。本文试图通过社会认同过程阐述了社会身份的形成,揭示自我概念中的不同身份在不同群体中展示的心理学原理,据此对基于自我概念与消费者决策关系的女性消费者5F模型加以解析,分析社会身份在该模型中的作用机制,从而提出在具体情境中激发和引导消费者特定的社会身份将成为企业营销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是近代中国人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一个典型案例。研究李大钊认同马克思主义的行为,搞清楚李大钊为什么认同马克思主义,怎样认同马克思主义,以及认同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这些基本问题,对于从主体和感性方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的全面兴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跨学科的方法,结合社会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学和法律科学等,讨论了学术上语言和民族认同的相互关系,并将这些讨论与在法律定义中作为民族认同标志的语言的作用相比较,目的是为了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在少数民族表达了希望维持他们独特认同的基础上,我们应该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利,从而防止语言消失,有效地维护文化和语言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政党认同是个人对政党心理上的忠诚感和归属感,影响着其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本文简单介绍美国政党认同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其形成和变化的影响因素,并探讨政党认同在美国大选中的作用。在政治态度方面,政党为公众提供简化信息并引导大众观念,政党认同会影响其效果,而政治态度对政党认同具有反作用。在政治行为方面,政党认同与政治参与呈正相关的关系,并通过四个路径影响投票选择:意识形态、群体归属、执政绩效和候选人评价。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理念认同源于主体对工业文明及其负面影响的反思性构建,主要涉及如何认识生态文明以及如何定位自身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与身份。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同。但这种认同并不必然带来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应然定位。现实存在的诸多消极的社会认同,如旁观者认同、受害者认同、自利性认同等,虽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却从深层次上制约着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来讲,以个体主义和工具理性为内核的社会认同,不可能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应基于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构建和培育以整体主义和生态理性为内核的生态文明理念认同。本文从认知、情感、行为、利益四个层面,探讨了重构生态文明理念认同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针对社会认同的当代困境,可将社会记忆作为一种理论视角,因为在学理上社会认同建立在一种对社会记忆的呼唤之上,在性质上社会认同的一致感与排他感根源于社会记忆的选择与遗忘,在功能上社会通过建构记忆的方式来塑造认同;社会记忆还可作为一种具体分析路径,以解读社会认同贯穿社会和个人的多重不协调性,实现社会认同理论的整合与发展,化解转型期中国的社会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8.
社会成员的身份认同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族群是基本的、也是重要的社会分类,族群认同是一种社会性的心理与文化反应,也是一个客观的社会事实。本文试图从文化分析的维度,分析族群认同的社会特性以及在社会互动与民族-国家建构工程中的作用,并通过对两种民族主义(公民民族主义与族群民族主义)的分析,探讨如何在承认族群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协调社会成员多重身份认同中的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19.
李晓明 《前沿》2010,(22):148-151
"族群"概念是西方人类学研究社会实体的一种范畴分类法.任何族群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族群共生和繁衍历史,并且都离不开建立在共同文化基础之上的族群认同和文化传承.族群认同是族群意识的基本构成,也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族群归属的认知和情感依附.族群认同在族群内外的和谐关系构建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分析和研究"族群认同"的表现形式,对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蒋红 《思想战线》2015,41(1):39
在民族主义浪潮强势复兴的国际大背景下,民族认同问题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凸显,与此同时,民族认同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文化因素及文化认同构成了民族认同各个层次的前提与基础。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多民族国家要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建构积极意义上的民族认同,尤其离不开行之有效的价值观建设。深入推进价值观建设,认同教育是基础,在此过程中,政治精英要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还应当营造有利于价值观践行的良好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