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荆江,是长江流域的重要江段,上起湖北枝城,下迄湖南城陵矶,襟带两湖平原(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全长337公里。在荆江两岸、两湖平原,伴随长江的演化治理,逐步形成了一个对长江具有强烈依附性的荆江经济区。以距离荆江南北两岸大堤约5公里为分水线,距堤约5公里以内范围简称近堤区,距堤约5公里以外范围简称远堤区。目前在近堤区内,大约国土面积1700平方公里,含荆江沿线  相似文献   

2.
霍修勇 《湖湘论坛》2001,14(3):78-80
两湖地区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也是革命组织建立和发展最早的省份之一。湖北成为辛亥首义之区,湖南则是首应之地。究其原因,除两湖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形成这一主要原因外,两湖志士的密切合作、互相支持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拟从两湖地区最早的两个革命组织即武昌的花园山机关和长沙的明德学堂的组织联系探讨两湖志士的早期合作关系。 一 1903年 3月 29日湖南长沙的明德学堂正式开学,形成了以黄兴为中心的革命机关;同年 5月,武昌花园山机关成立,形成了以吴禄贞为中心的革命机关。这两个革命组织因地域优势在革命活动中…  相似文献   

3.
江汉平原是湖北省的精髓,洞庭湖平原是湖南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两湖”平原也是湘鄂两省最大的城市连片区,促进“两湖”平原城市集群发展,对培育“两湖”平原“经济心脏”,提升我国中部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加快实施“中部崛起”重大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荆州具有建设成为“两湖”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笔者十余年前偶然写过一篇《近代湖湘文化化鸟瞰》的小文,那其实是受到钱基博先生的《近百年湖南学风》和李肖聃先生的《湘学略》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点肤浅看法,此后湖南诸家占地利之便,成果迭出,我遂知难而退,转换课题了。90年代初我写过一本《湖北近三百年学术文化》,时间范围自明末清初到本世纪中叶,这几年一直纠缠于《湖北通史》,大概可以说对湖北地方史和湖北历史文化有所了解。总体印象是,近代湖北文化的重要性远远不及湖南文化,尤其缺乏有分量的代表性的人物和成果,这种情况曾引起过我的思考。下面我将两湖文化略加比较,以加深对两湖…  相似文献   

5.
廖寅 《求索》2010,(5):239-241
宋代荆湖北路治水工程仍以传统的政府主导为主,而荆湖南路已经明显呈现出以民间强势群体为主导力量的趋势。透过治水工程管窥宋代湖南、湖北社会可以发现,在唐宋社会变革的大潮中,湖北仍生活在传统之中,而湖南则紧跟时代潮流,民间强势力量“自存性”强,“公共意识”浓厚,公共领域勃兴,为湖湘学派及其经世致用之风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6.
保安服务业的发展,应该是东、中、西部地区保安服务业的共同发展。整体行业水平发展怎么样,往往不是由最发达的地区决定的,而是由欠发达乃至不发达的地区决定的。中西部地区保安服务业产生多年来,现状怎么样?这一次,本刊调查的行程来到了内蒙古、湖北、湖南和重庆。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水灾打击下的两湖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勤 《求索》2006,(10)
1931年和1935年,湖南、湖北发生了特大水灾。两次水灾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系统,影响了社会机制的正常运行。在水灾的摧残下,大量人口伤亡,灾民的衣食住等基本生活条件也不复存在。许多灾民侥幸逃脱了洪魔,却逃不脱随之而来的饥饿、寒冷、疾病的折磨及困扰,他们又不得不流落四方。灾害成为灾民流离的直接推动力,加剧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和不稳定。本文分析两次水灾对两湖地区民生的影响,从中更深刻地认识到灾害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破坏性,唤起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  相似文献   

8.
王金祥 《人权》2006,(1):8-10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推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中国政府在最大程度上维护和保障西部地区广大人民的生存权、实现发展权的具体体现。中国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和广西等12个省区市,还有处于湖南、湖北  相似文献   

9.
长江流域中游地区向来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区域。选取长江中游的湖北、湖南、江西及安徽四省为研究对象,构建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DEA-Malmquist方法对2005-2013年间上述四个省份的农业生态效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05-2013年间,上述地区的农业生态效率为0.934,只有湖北与湖南两省的农业生态效率值达到最优水平,而江西与安徽两省则处于DEA的非有效水平,而通过对上述地区农业生态效率进行动态分析,可以发现上述地区的农业生态效率水平虽然呈现增长趋势。但是个别省份依旧存在规模效率与技术进步失效的问题,不同省际之间生态效率存在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科举制的发展,南北朝隋唐"士族社会"瓦解,两宋之间在地方上逐渐积累起一定数量的士人,并逐渐形成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士人阶层的身份认同意识逐渐趋同,他们在文化上具有优势地位,自觉以"治天下"为己任,以蒙学、家训开展"训俗"教育,提高了民众的文化水平和识字率;以恢复改革宗族制度,推动宗族礼制的庶民化;倡导乡约制度,参与乡村治理。宋代士人借助文化的力量融入地方社会,进而形成以士人阶层为中心的"士人社会"。  相似文献   

11.
京九铁路的贯通和投入营运,对湖北沿线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其贸易发展将产生直接的效应。但是,也要看到京九铁路的南北两端为经济发达地区,铁路这一新的生产力要素的投入,对沿线发达地区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在着力分析湖北沿线地区贸易发展现状特点、京九铁路带来的效应基础上,提出促进其贸易发展的对策。 (一)沿线地区贸易发展的现状分析 沿线地区贸易发展的现状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任放 《学习与实践》2012,(10):116-125
晚清民国之际,中国本土之钱庄、票号与西方传入之银行并驾齐驱,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金融格局。与外国银行相对应,近代两湖地区形成了中国人自己的官私共存的多层次金融体制。既有官方的银元局、铜币局、官钱局,也有新式银行,更有众多民间金融机构,包括钱庄、票号、钱铺、当铺、银炉房、公估局等,其中传统意义上的金融业对社会经济影响力相当强大。  相似文献   

13.
南昌铁路局     
《时代主人》2012,(5):50
襟三区而连七省,控东南而引中西。南昌铁路局管辖江西、福建两省全境铁路和湖南、湖北部分铁路,与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沿海发达地区的长三角、闽东南三角和珠三角相联,运营里程5200多公里,全局职工达9.2万人,在全国  相似文献   

14.
武陵山区地处湖北、湖南、贵州、重庆三省一市边境交汇处,该地区是我国内陆跨省交界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是一个典型的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欠发达地区。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去年2月,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率先启动了湖北武陵山试验区建设,正式拉开了试验区建设的大幕,从此脱贫的脚步向这里走来。  相似文献   

15.
柯西钢 《求索》2008,(6):227-229
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几次规模较大的移民浪潮。移民由江西、安徽等人口稠密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西迁至湖北、湖南,后又汇合两湖移民一起沿长江和汉江两条水路继续西迁至今汉江上游和川蜀地区,即所谓“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移民始于康熙初期,直到道光、咸丰年间,持续二百余年,累计有数百万人。移民的迁徙一方面带动了迁入地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也使湘楚文化流播至此,形成了今天汉江上游的湘文化区。这些地区的百姓唱花鼓戏,过端午节,湘音湘语,文化体系的方方面面至今都保留着较完整的湘楚文化元素,有别于聚居地的原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6.
宋代三百年,在“不立田制”政策的推动下,大地主土地所有制趋于成熟,封建的租佃关系普遍发展。这在封建经济发达的两浙地区最为明显,也最为充分。这些地区封建租佃关系已代替庄园农奴制而居于主导地位,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湖南以潭州为中心,包括洞庭湖区的岳、鼎以及衡州等地,封建的租佃关系也有较大发展,其他地区则比较复杂,如湘西地区、湘南部分地区,有的已有封  相似文献   

17.
《湖北宣传》2007,(6):6-6
6月16日,省第九次党代会在武昌胜利闭幕。会议对湖北今后五年的工作作出了战略部署。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紧紧围绕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着力推进小康湖北、创新湖北、法治湖北、文明湖北、和谐湖北建设,使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到2012年,全省经济更加发达、法治更加完善、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富裕。  相似文献   

18.
宋代的城市繁荣与词体流行的相关性问题,一直是词学界关注的一个课题。宋代的都市繁荣对社会发展及词体流行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词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价值;第二、词的演唱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因而更有市场;第三、词的内容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宋代市民对“欲”的追求。宋代湖北词体沉寂,也主要是因为湖北的城市繁荣不够。  相似文献   

19.
许顺富 《湖湘论坛》2004,17(2):35-38
20世纪初 ,各帝国主义列强为了从经济上进一步控制中国 ,掀起了一股掠夺中国路矿利权的狂潮 ,引起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强烈义愤 ,湖南绅士在这场全国性的收回利权运动中 ,表现出了灵活高超的斗争艺术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极大地推动了湖南的争、保利权运动不断地向纵深发展 ,直接催发了两湖革命的爆发  相似文献   

20.
长江文化源远流长。由于大量考古新发现的纷华照眼和长江流域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对长江文化的研究已成为当今的热门课题。首届长江文化暨楚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5年在武汉召开,标志着长江文化研究已步人新阶段。如何把这一研究推向高潮?引向深入?各界有识之士正拭目以待。 长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需要多学科、多角度地开拓研究领域。在研究中注意宏观与微观结合,古与今结合,不失为有效途径之一。长江流域有上、中、下游,其文化有上游、中游、下游地区文化之分。长江中游地区主要指今湖北、湖南两省地区。但两湖之称出自近古,从古今文化纵览来看,似不宜以此两省名称来称呼这两个亚区。愚以为长江中游地区文化可分称江北的江汉文化,江南的江湘文化两个亚文化区。这两个亚文化区从长江中游地区整体来看,是一个地理上、文化上不可分开的总体,从与长江下游及中原文化的比较来说,长江中游地区可作为一个整体与之比较。然而长江中游这两个小区在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又有一些差别,从加深区域文化研究来说,区分为江汉文化、江湘文化予以探讨是可取的。 然而可能有读者会提问题,湖南在近代有湖湘文化之称,而罕闻有以江湘文化指湖南地区文化之说。因之有必要先就江湘文化之称予以“正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