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西伯利亚研究》2007,34(3):F0002-F0002
日本北海道大学斯拉夫研究中心美籍研究员戴维。沃尔夫(王大卫)教授2007年6月13日访问黑龙江省社科院俄罗斯研究所并做题为《日俄战争时期的哈尔滨与中国东北》的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2.
满铁的“满洲”经营与附属地各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俄战争后日本殖民者以“满铁”为主体,在中国东北进行政治、经济、贸易、交通、文化等侵略。同时利用“满铁”以满铁大连图书馆和国立奉天图书馆为集源中心与附属地各图书馆,形成纵横交错的东北文化调查研究资料收集场所。最终以文事的形式来管理达到实以武备统治东北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日俄战争是20世纪初沙皇俄国与日本为了争夺在中国东北及朝鲜的利益而在中国领土上展开的一场争夺战,战争以日本的胜利而告终。清政府虽然在战争中宣布中立,但这场非正义的战争不仅给中国东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与破坏,而且也对20世纪初的中国政治、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刘军 《东南亚》2002,(2):48-54
自鸦片战争以来 ,各种西方思想如潮水般涌入中国 ,中国从此进入一个思想激荡的年代 ,清政府再也无法维持它的闭关锁国政策。晚清时期 ,大规模派遣官员到西方考察成为清政府了解外面世界的常见手段。毋庸质疑 ,晚清时期派出的官员关注的焦点在于西方 ,因此学术界对晚清出洋官员对西方的关注点的研究不仅著述丰富而且非常深入。但是涉及到晚清出洋官员对东南亚地区关注点的研究似乎尚不多见 ,新加坡就是其中一例。众所周知 ,新加坡位于南洋地区的咽喉要地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同时新加坡是海外华人的一个聚集点 ,也是中国首次在海外设立领事之…  相似文献   

5.
略论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的“经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略论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的“经济开发”安成日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的所谓“经济开发,始于1905年日俄战争之后,结束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前后历时40载,留下了一大批殖民遗产。怎样认识这个殖民遗产?对此,历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日本某...  相似文献   

6.
在甲午战争至日俄战争的十年中,日本的蔑视型中国认知从形成到固化直线发展,其优越型自我认知因"三国干涉还辽"一度受挫后,又经历了庚子事变和日俄战争之后的两次"提升"。基于上述"自他认知",这一时期日本的对华行动选择以庚子事变为界,前期以守为攻,表面上对华"示善",以巩固既得的在华权益,实际上与列强"协调",以共同蚕食中国主权;后期为了铲除其对华领土扩张的头号绊脚石,傍上英国,震慑中国,发动日俄战争并打败俄国,从而把中国东北南部纳入了其殖民统治范畴。  相似文献   

7.
随着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沙俄的移民和侵略,清政府逐步解除了东北地区的封禁政策,开始招民垦荒,以图巩固边防。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也把侵略的触角伸向这一地区。尤其是在日俄战争结束后,沙俄和日本分别将"北满"、"南满"划为各自的势力范围,以铁路为依托,逐步实行殖民统治。沙俄和日本的入侵使得清政府感到自己在东北的统治受到严重的威胁,为维持在东北的统治,进一步把东北的荒地全体开放。总体来看,这一时期清政府在东北地区招民垦荒政策的实施与日俄长期争夺东北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8.
晚清时期,中国与秘鲁、巴西、墨西哥、古巴和巴拿马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自中秘建交至清朝统治结束,除朝鲜外,清政府所有的建交国家都是拉美国家。因此,从时间进程上看,对拉美国家外交是晚清外交近代化的天然试验场。在近半个世纪的交往过程中,清政府与拉美国家双边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华工问题,对拉美国家外交实践的若干特点又是其外交近代化在实质内容和程序形式上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9.
晚清时期,中国革命主张的提出和革命组织的发起,始于海外华埠。华侨是革命党的坚定支持者。清末华侨多因地域、方言、宗族纽带而聚合,华侨各帮对革命的态度差异较大。广府人领晚清中国开放和革命风潮之先,海外广府人绝大多数是华工为主的下层华侨,更具革命精神和反清意识,加上孙中山是广府人,海外广府人即成为孙中山最坚定的支持者。  相似文献   

10.
在帝俄晚期,俄国海军在客观地理条件、工业生产能力和国家整体政治经济体制等因素的限制下始终难以得到充分发展。在帝俄时期,俄国海军延续彼得一世以取得出海口为目标的军事战略,但地理条件的制约和工业生产能力的落后直接导致俄国海军在克里米亚战争和日俄战争中的大溃败。日俄战争后俄国海军部提出了规模巨大的海军军备重整计划,但帝俄晚期复杂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限制了海军军备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发展潜力,导致俄国海军与欧美海军强国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帝俄晚期俄国海军实力的薄弱导致苏联在国家安全和地缘政治压力下选择进一步压缩海军发展空间以集中力量发展陆军、空军和战略核武器,最终造成苏联整体安全力量的畸形膨胀。  相似文献   

11.
《香港船头货价纸》是中国最早的中文日报《香港中外新报》的前身,在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本论文的主旨为:(1)通过该报(包括日文版的《官版香港新闻》)对“猪仔问题”的报道与评论,考察该报的编辑方针与定位;(2)进一步确认其作为英殖民地香港英文报纸《剌西报》的子报,尽管该报的编者为华人,并自我标榜“有益于唐人”,但仍然不能“自我操权”,不能列入华人自我办报的范畴。  相似文献   

12.
菲律宾的华文报纸始于19世纪末,历经100多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剩下5家主要华文报纸。本文简要回顾菲律宾华文报业的历史发展,阐述菲律宾华文报纸的现状,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广西防城港市皇城坳遗址是明末清初抗清将士活动的重要见证,是清初广西沿海最大一批海外移民的产生地。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该遗址的保护、开发还处于较低水平。本文认为要提高对皇城坳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重要性的认识,并提出深入挖掘其内涵和价值、保护与开发利用其历史文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self‐reported perceptions of the role of editorials in national development for a purposive sample of 348 full‐time, salaried Nigerian journalists on nine national newspapers in two newspaper ownership groups: private and government. Three major findings are indicated.

The first finding is that, on seven‐statement comparisons of the role of editorials in national development, government journalists perceived their editorials as more supportive of the government than did private journalists, a result largely reflective of government newspapers’ persuasive role in behalf of government agencies.

The second finding is that ownership of newspapers is not a particularly strong factor in journalists’ perceptions of the role of editorials in development. Such a finding calls into question the rationale for the continuing case for private ownership of Africa's media institutions as a solution to the limitations of the region's media in exercising independent, effective, and persuasive influence on development.

Finally, because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newspaper ownership is occasionally not a factor in the perception of the role of editorials in development, it question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simple, traditional distinc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private newspapers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in sub‐Saharan Africa.  相似文献   

15.
日本人在我国东北地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盛京时报》,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舆论宣传阵地。热河事变前后,《盛京时报》违反尊重客观事实的报道原则,战前宣扬日本为"自卫"被迫发动战争谎言,战争中渲染关东军与热河人民和谐共处、贬损张学良及东北军的形象;战后批评蒋张的"不抵抗"政策、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等,充分暴露了《盛京时报》为日本侵华战争服务的殖民性质。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的"华夷观"长期影响着朝鲜半岛,朝鲜各朝代的封建统治者也以"小中华"自居。"尊华攘夷"、"慕华贱夷"是朝鲜人传统的文化观念,这一文化观念严重影响了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自进入清代以来,朝鲜人自以为所谓华夷秩序大乱,华夏文明之真传移到了朝鲜,并因此而深感自豪;同时,自感传续华夏文明之真传的责任重大,虔诚地维护传统文化,唯恐有丝毫的亵渎。尽管当时由于地理大发现、西势东渐,人类文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朝鲜卫道士们一直将中华以外的文明视为"夷狄"之货,采取不屑一顾的态度。在如此僵化愚腐的意识氛围中,北学派的先驱洪大容率先提出了"华夷一也"的新观念,实现从"慕华贱夷"、"尊华攘夷"到"华夷一也"思想的飞跃。在东亚率先打破传统的"华夷观"是朝鲜北学派的一大特点,在朝鲜唤起了民族主体意识,为朝鲜学习世界先进文化,吸收新的世界文明做了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海洋史上的两次发展机遇与丧失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元时期和明末清初,是中国海洋发展史上的两次发展机遇,但分别被明清政府所扼杀。东南沿海商民的海外开拓,在极端专制的明清政府看来,是游离于朝廷控制的不安定因素,必须予以打击。郑和则是实施明初海外政策的执行者,其结果是中国背向海洋,毁灭了宋元时期中国走向海洋大国的机遇。郑芝龙海商集团的崛起是中国海洋发展史上的第二次机遇。但满清入主中原后,建立同样的极端专制统治,基本上继承明代的内外政策,葬送了明末清初中国海洋发展的第二次机遇。在明清数百年东南沿海商民面向海洋和朝廷背向海洋的抗争中,强大的中央政权都是最后的胜利者。  相似文献   

18.
明清封建王朝与安南黎朝保持较密切的宗藩关系,安南黎朝使臣出使中国明清王朝肩负各种使命,明清对黎朝使臣按规格管待,双方基本维持友好关系。但是明清尤其是明朝为保持华夷等级关系和"万国来朝"的虚荣,造成国库损耗、百姓烦劳也是值得深思的。  相似文献   

19.
以陆荣廷为首的老桂系1911年底在辛亥革命中上台,统治广西13年,1924年被新桂系推翻。这13年构成了广西近代史上和广西近代化进程中的老桂系时期。 这个时期的前10年(1912-1921年),老桂系不但对广西实行有效统治,而且将势力扩展到广东和湖南。1917年,陆荣廷被北京政府任命为两广巡阅使,他的左右手谭浩明任广西督军,陈炳煜任广东督军;同年,谭浩明以湘粤桂联军总司令名义,率军进驻长沙,兼领湖南军民两政事宜。  相似文献   

20.
华文报纸与华文教育相辅相成。印尼华文报纸在向华族传播资讯的同时也对华文教育的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积极宣传中国与印尼的友好关系,为华文教育营造建设性氛围;热情报道中国的和平发展,多方面激发华文学习动机的形成;全力争取华人权益,为华文教育赢得生存空间和合法地位;大力倡导族际和谐,为华文教育寻求友族理解和社会包容;维护华族团结,推动华社活动,为华文教育构筑族群共识;不断丰富版面内容,促进读者华文水平的提高和文化认知的发展;大量刊载华教信息,为华文教育提供广告服务、舆论引导和传播平台;直接参与华文教育事业,给予资金、物质、人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