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际恐怖主义不是对哪一个国家的威胁,而是对整个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反对国际恐怖主义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全球性问题。对国际恐怖主义产生原因及其特征进行分析,是消除这一人类毒瘤的必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恐怖主义成为当代世界的毒瘤,对世界和平与安全具有严重的、直接的和现实的威胁。恐怖主义因素作为国际社会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客观存在,在哪些国家、哪些时候被哪些因素"激活",由潜在威胁变为现实威胁,是国际反恐要关注的突出问题。认清恐怖主义"激活"的国际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应对,是国际反恐斗争的重要着眼点。  相似文献   

3.
核集体安全体制作为保障所有国家安全的最佳安全机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禁核”正经历着艰难曲折的路程,至今尚未有令人满意的进展,核安全机制仍遭遇来自机制内外的挑战,正确认识核安全机制的形势,可以看到:美国核霸权主义更趋明显,美俄核战略都突出了“先发制人”的打击战略,新出现的有核国家构成了更加紧张的地区核态势。展望核安全机制发展的未来,其发展喜忧并存,喜的是:防止核扩散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地区性无核区不断出现,核国家核武器管控机制严格有效。忧的是:核军备竞赛正在防御领域进一步加剧,恐怖主义与核扩散的合流严重威胁着国际安全,核武器特有的政治军事功能依然使其存在诱发核扩散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恐怖主义犯罪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地区安全的极大威胁,各国应致力于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犯罪。联合国制定的反恐诸公约中,越来越强调预防和打击恐怖犯罪的各项合作,我国已经加入了其中的绝大多数。我国也是深受恐怖主义危害的国家,非常重视反恐的国际合作。应当完善立法,特别是应当尽快设立反恐怖犯罪的专门法典,以更好地应对恐怖犯罪。  相似文献   

5.
当今国际恐怖主义的发展呈现出恐怖组织多元化趋势,恐怖分子使用高科技、生物化学作为恐怖活动武器的危险剧增,恐怖分子越来越多地将无辜平民作为打击的目标。面对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国际合作是打击恐怖主义的有效途径。国际社会必须完善反恐怖国际合作机制,切断恐怖主义的资金供给渠道,加强国际司法合作,促进恐怖主义犯罪的“非政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虽然对有些(甚至许多)国家来说,恐怖主义特别是国际恐怖主义并不是其安全的主要威胁,甚至根本就不可能成为威胁,但由于“美国就是国际”、“美国就是世界”这一令人无可奈何的现实,以美国为轴心的国际社会便一直跟着美国的眼球转动,把目光聚焦在恐怖和反恐上。在这一过程中,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利用美国的反恐实现了自身某些长期难以实现的国家安全目标,但更多的则是美国在反恐中利用世界各国甚至世界性和地区性国际组织来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在已经过去的2004年里,全世界无论发生了多少重大新闻事件,恐怖袭击和反恐作战都如同近两…  相似文献   

7.
国际秩序面临恐怖主义的威胁,对此应采取恰当的应对方式。面对恐怖主义的威胁,超级大国倾向于实施自卫;但在威胁成形之前,各国更愿意在国家主权范围内动用警察进行防范。可是,这些做法都不足以应对今天的恐怖主义———一种超越疆界限制的全球性威胁。正确的方式是同时动用警察和军队,通过对国际恐怖主义的预防、防御和镇压,与之展开各种形式的合法斗争。反恐行动的法律基础是联合国,只有在联合国的框架内才能使之合法而有效。国际反恐斗争要服务于所有国家的利益,既包括超级大国,也包括弱小国家。  相似文献   

8.
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的公害,对世界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然而,恐怖主义无孔不入,暗网逐渐成为恐怖主义活动的新领域,暗网恐怖主义违法犯罪活动日益猖獗。暗网环境下,恐怖主义违法犯罪活动对个人、社会、国家乃至国际社会造成重大安全威胁。梳理暗网恐怖主义发展趋势及现状,总结暗网恐怖主义研究现状与不足,提出打击暗网恐怖主义的综合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论网络恐怖主义对国家安全的危害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恐怖主义发展至今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暴力形式 ,网络恐怖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恐怖主义形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其活动充分利用网络作为工具和武器 ,具有高智能化和不可控制的特点。网络恐怖主义对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军事安全构成新的威胁。要预防和制止网络恐怖主义 ,就要认识和重视网络恐怖主义 ;完善立法和责任落实 ;加强国际合作 ;拥有先进独特的技术和自主的知识产权 ;建立监测系统和快速反应队伍 ;培养大量的优秀后备人才。防范网络恐怖主义已成为国家安全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相似文献   

10.
恐怖主义犯罪特征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恐怖主义既非战争行为又非单纯的政治行为。恐怖主义是有组织、有目的的特殊的暴力犯罪。恐怖主义犯罪已成为人类社会最具威胁和严重的犯罪。当前世界各国反恐对策主要有自卫型和进攻型两大类。但是彻底铲除恐怖主义 ,不能单凭武力 ,必须加强国际合作 ,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消除仇恨根源 ,共享人类文明成果 ,从根源上彻底铲除恐怖主义。  相似文献   

11.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核裁军领域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条约,由于它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核大国与无核国通过斗争妥协所得到结果,因而它在确定有核国与无核国权利义务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失衡"现象,尤其是无核国应当获得的"不受核攻击"的安全保证在条约中未得到很好的体现,引起了无核国家的不满和质疑.目前所爆发的朝美"核危机"也从侧面说明该条约到了需要修改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2.
核能安全的紧急事故,靠一个国家的力量很难预防和消除.不管是日本福岛核爆炸、还是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件,波及的范围都超越了民族国家边界而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由于仅靠国内法是无法完全保障核能安全的,因此,从国际法方面规制核能安全就显得由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美国国防部的《核态势评估报告》于 2 0 0 2年 1月正式出台 ,这标志着在经过近 10年的调整后 ,新世纪的美国核战略已现雏形。新的核战略在坚持核威慑的同时 ,将威慑的对象扩大并且重点发生转移 ,提出建立“新的三位一体”威慑力量体系 ,加强常规和防御力量 ,构建一种全方位的威慑。新世纪美国核战略的调整必将对大国关系、战略态势和未来的国际安全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当前,核军控外交的势头高涨,但是核裁军与核不扩散的步伐却依旧缓慢。其原因在于,核武器的作用被不恰当地夸大了。由于核禁忌的存在,利用核武器来遏制核进攻,其作用并不大;除了作为最后手段,利用核武器来遏制非核进攻,这是不可信的。实际上,核武器更多地是被用作被动性的强制力量以及国家地位的象征。从促进防止核恐怖主义、核不扩散、核裁军的角度出发,有必要进一步降低核武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现有的国际核安全法律制度从广义上看主要包括三个领域:一是有关军事领域的核裁军及核军备控制法律制度,它在整个国际核安全中占主导地位,决定着国际核安全的大方向;二是有关民生领域的核能和平利用法律制度,它是整个国际核安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三是介入军民之间、军民兼而有之的防止核扩散法律制度,它是整个国际核安全的重要保障,对国际社会和全人类而言,其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超过核能民用安全。全面地了解这些法律制度的概况、辨证地理解这些法律制度的作用,有助于我们客观地认识国际社会此起彼伏的核争端热点、理性地把握我国核安全政策立场。  相似文献   

16.
李德顺 《外交评论》2010,27(3):31-39
美国2010年版《核态势评估》报告,是反映奥巴马政府核战略思想的重要文件。奥巴马上台后,试图在“无核武器世界”理念下,推动根本改变美国长期以来施行的核战略。但这引起了各方争论,遇到了很大阻力。最终,形成了一个融合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妥协、折中的报告。透过报告及其酝酿阶段自由派与保守派的争论,我们不仅可以全面、清晰地认识奥巴马政府的核战略,更可以看到美国国内政治的内在矛盾与冲突。正是在这种自相矛盾的逻辑中,这份规划美国未来5—10年核政策、核力量发展、核力量运用以及核军备控制政策的报告,留下了奥巴马理想主义倾向“欲进不能、欲退不甘”的痕迹。  相似文献   

17.
Ibuse Masuji and Inoue Mituharu are two active post-war literary writers of Japan and received great attention all because of their works with the theme of Nuclear. Neither of them has experienced the radiation exposure, but respectively created Black Rain and Saikai Nuclear Power Station. These two writers, without suffering the radiation exposure, to some extent, express their beautiful wishes and eagerness for world peace by writing these two works.  相似文献   

18.
刘华平 《外交评论》2010,27(3):48-58
国际原子能机构是国际社会为监督国际核活动、防止核扩散、保障原子能的和平利用而设立的全球性组织。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保障监督机制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防止核武器扩散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困难。以伊朗核问题为例,深入分析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核不扩散领域存在的局限与失误,有利于今后进一步加强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不污染国土 正当秦山进入热火朝天的安装阶段,1986年4月26日,传来了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4号反应堆芯熔毁放射性泄漏的消息。全世界的核电发展又一次受到猛烈冲击,顺利建设中的秦山也被震动了。 核电站的安全,牵动着全国上下的每一根神经。国务院专门发文,对保证秦山核电站的安全和质量,提出了14项要求。 1987年2月,国务院任命核工业部副部长赵宏为秦山核电公司总经理,欧阳予为第一副总经理。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特地在赵宏离京前单独召见了他,一再叮咛要确保安全:  相似文献   

20.
1968年7月签署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中规定了有权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只能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其他国家都是"无核国家",有义务不发展、不制造核武器。但是到2005年底,世界上已有八、九个国家拥有核武器,大约27000枚核弹头,这样多的核武器足以使地球毁灭若干次。制止核扩散、维护国际安全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制约核扩散的国际法机制主要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和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为核心。围绕着这两个核心还存在着一些其他的条约和机构。但是,这个国际法机制并不完善,存在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