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公共利益受到侵犯的事实越来越突出地摆在人们面前,而我国目前的法律却几乎无力应对这一事实。因此,如何实现公共利益就不得不成为我国学界研究和讨论的重点课题之一,而把公共利益纳入法律的有效保护就成为我国立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公共利益的内涵界定及公益诉讼的内涵界定、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李秀梅 《法制与社会》2011,(18):295-295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一项基本的法律价值,有明确的含义和基本的内容。在理解这一原则时,应当将其与“同等”、“事实平等”区别开来,并注意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差别、法律适用平等和立法平等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法律判断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形成的,以往关于规范层面的著述可谓较多,而对事实认知的探讨却少之又少。本文在强调事实认知在法律判断中的重要性的同时,并对几种事实进行了界分与评析。法律事实的形成需要规范指导,但规范指导下的事实认知,又容易使事实变形;从个案事实中可以抽取法律规范所需要的要素,但只能使事实变得抽象,而不能让事实偏离真实;规范可以赋予事实以意义,但不应为迎合规范的适用,而使事实偏离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4.
律师絮语     
律师是指熟悉法律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书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没有律师的社会肯定是一个法制不健全的社会,律师在社会中作用的大小昭示着这个社会民主与法制的程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我们喊了很多年,要想实现真正的平等,律师队伍必须壮大起来,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律师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事业。无论是罪大恶极的杀人犯,还是让人深恶痛绝的贪污受贿,你都可以请律师为你辩护,这是你的权利,也是律师的职责。你可以要求律师为你提供尽善尽美的法律服务,但不能指望他为你开脱。有一点你必须清楚,律师为犯罪的人辩护,…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公共利益受到侵犯的事实越来越突出地摆在人们面前,而我国目前的法律却几乎无力应对这一事实。因此,如何实现公共利益就不得不成为我国学界研究和讨论的重点课题之一,而把公共利益纳入法律的有效保护就成为我国立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公共利益的内涵界定及公益诉讼的内涵界定、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编第一章第四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编第一章第六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依靠群众,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对于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许有任何特权。”上述规定,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同志一贯倡导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刑事法律思想。笔者感到,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刑法和刑诉法,全体公民特别是法律工作者都应该很好地学习、重温毛泽东同志…  相似文献   

7.
一证据能力是指某种事实材料能成为诉讼中的证据以认定案件事实的资格和条件,即可被准许或可被采用的能力,“何种的资料可供严格的证明,称此具有可为严格的证明资料之能力为证据能力,或称证据资格,亦即证g适格性。把证g适格即适合于法律的规定,在英美证据法中被称之为证据的容许性或可采性,“某种有形物可作为证据方法的法律上的正当性叫做证据能力。无证据能力的有形物不准作为合法的证据进行调查,即使调查其结果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资料。”②对于某种事实资料能否作为证据加以采纳,取决于两方面,一个是它的自然效力,另一个是法…  相似文献   

8.
当前,如何有效地打击经济领域中的严重犯罪,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任务。探讨对经济犯罪的法律惩治,不能离开立法和司法这两个环节。  相似文献   

9.
一般观念认为唯有合法行为才能称之为法律行为,但事实并非如此。无论从传统的民法学理论还是从法律行为的构成要素,合法性均不能成为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之一,而应将其归入有效要件。  相似文献   

10.
推定是证明过程的中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保生 《法学研究》2009,(5):175-194
在诉讼活动中,事实认定是一个经验推论过程,证明是事实认定的基本方式,推定只是证明的一种辅助方法。作为证据法范畴,推定不是建立在相关性基础上的逻辑联系,其本质特征是在基础事实与假定事实之间创设某种法律关系。因此,运用推定认定事实时,必然造成证明过程的中断,这决定了其主要适用于民事诉讼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民事举证责任和说服责任。推定对准确价值的忽视和对效率等价值的追求,使其难以承载刑事证明的重任,不能替代对犯罪要件事实的证明,更不能成为确信无疑证明标准的例外,推定的滥用会危害刑事司法的公正性。  相似文献   

11.
已经存在的法律与案件事实有着天然的脱节关系,这让法律解释变得必然。本文主要探讨法官的法律解释,分析了法律解释有着多种可能,存在多样结果的原因,进而提出法律解释应该向着相同的方向发展,既是“趋同”,要让判决变得可预测,变得让人信服。  相似文献   

12.
奋飞冲天际     
陈舒 《中国律师》2002,(3):10-10
2001年12月11日,我国已正式成为WTO成员国,作为法律服务业中的律师业应该自觉地顺应这一社会进程,以求生存和发展。WTO是一套多边的贸易规则体系,这为我国融入世界经济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法律环境。但是环境不等于事实本身,如何熟悉、掌握、灵活运用WTO的法律规则,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权利、义务的平衡;有理、有利、有节地保护我国政府、企业、公民的合法权益,则是摆在我们法律服务提供者面前的新课题。首先,要充分理解和掌握WTO的基本原则,熟知这些基本原则的概念、适用范围,对一些例外应当并善于运用。还要以这些…  相似文献   

13.
不管是二元方法论还是一元应用法律观都承认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的相对独立性,事实的认定由此成为法官裁判的逻辑起点。但长期以来,法学理论界"重法律、轻事实",对司法裁判中的事实问题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而要想了解究竟有哪些因素参与了案件事实的形  相似文献   

14.
杨靖 《广东法学》2005,(5):72-77
证明责任倒置主要强调证明责任的反方向承担。所谓证明责任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在要求作出对自己有利的判决时主张的法律要件事实真伪不明,使对己有利的法律不能适用而承担的诉讼上的不利益。而证明责任倒置主要相对证明责任正置而言,所谓证明责任正置是指在民事诉讼中,以法律要件事实为分配原则,主张存在某权利或存在妨碍某权利的事实的当事人对自己该主张承担因法律要件事实真伪不明而导致的不利法律后果的责任分配方式。  相似文献   

15.
法律事实的形成过程是司法过程的弱点所在。法律事实的形成过程包括两个阶段:一是由生活事实通过证据和证明规则的过滤,形成案件事实;二是案件事实经过实体法规范的裁剪、组合後形成法律事实,其中有实体法规范的作用。法律事实的形成过程中涉及到很多判断因素,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法律事实形成过程的客观化包括两个方面,即心证公开和判决理由公开。  相似文献   

16.
关于逮捕质量问题的认定,《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质量标准(试行)》规定错捕包括不符合逮捕事实证据条件的错捕及因事实证据和法律变化的错捕。法律、司法解释有新规定而不认为是犯罪的,是因事实证据和法律变化的错捕。本文从法律的溯及力、评价机制分析上着手,提出法律、司法解释有新规定后,不能用来评价已经完成的批准逮捕行为,建议删除。  相似文献   

17.
孙中胤 《法制与社会》2011,(31):193-195,218
本文在界定事实劳动关系内涵基础上,论述了在单一劳动合同调整方式下,事实劳动关系的存在实际上是不可避免的,保护劳动者利益的立法目的决定了事实劳动关系必须成为劳动法律的调整对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现行劳动法律对事实劳动关系调整存在的主要不足,并提出了具体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略论完善我国合同法中的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民法理论中,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确立,突破了债权作为相对权而不能成为侵权行为的对象这一传统观念,使债权人对其债权实现的合理期待有了可靠的保障。本文拟就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我国《合同法》中处理第三人侵害债权可能依据的相关规定谈一下看法。一、第三人侵害债权的构成要件《民法》中有两种行为,一种是以意思表示为核心的法律行为.另一种则是由法律直接规定其要件及后果的事实行为。法律行为针对的主要是合同行为。而事实行为则包括侵权行为等。以下我们就第三人侵害债权的构成要件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民法学通常将法律事实作为引致法律关系得丧变更的具体事实。但该定位隐含着表达与所指的错位,并缺失立法视角的审视,其法律意义还容易被常识所覆盖。要修正这些不当,宜从立法视角出发,以规范为定位点,法律事实因此可一般化为与法律效果对应的构成要件,即在特定功能引导下经由专业逻辑安排而形成的格式化社会现实的规范工具,同时又能具体化为构成要件中的构造要素。它们的关系错综而有序,反映了民法的体系性。以规范面目出现的法律事实是法律理念与现实的对应与调适,在适用中还要与个案的具体事实再次对应与调适。法律事实由此充满互动的张力,同时也使民法学有了多元的知识资源。但无论如何,法律事实并非具体事实。  相似文献   

20.
法律规范的结构可以二分为事实构成与价值。一个正确的漏洞补充的规范建构不仅取向于生活事实,而且取向于价值。规范建构如果不取向于生活事实,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如果不取向于价值因素,就会成为一次没有灯塔的航行。生活事实构成事实构成的社会基础和元素材,而社会事实中自然流淌出来的价值倾向则构成了建构中的法律规范的合理性内核。民间规范构成漏洞补充的两大取向中基础的、真切的和不可或缺的社会事实或者社会规范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