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是社会主义本质,从逻辑结构看,贯穿着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体论主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认识论主线,以人为本的价值论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实践论主线。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对这一体系的研究不应止于一般内容的平面罗列,还需对其逻辑结构进行深入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主要包括13个基本理论,其逻辑结构可分为理论基石、理论主线、基本内容和理论精髓等四个层次。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理论创新的过程.从逻辑前提、根本依据、文化基因、实践基础、思想主线、逻辑主题、价值取向等方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的思维逻辑,既有助于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与精神实质,也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这个统一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时代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三维视角,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统一的。从时代逻辑上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所面临和解决的时代问题基础上又一次应对时代问题而实现理论创新的成果。从理论逻辑上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展开。从实践逻辑上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于实践的发展和需要。我们必须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性研究,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不断把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理论逻辑基础上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境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人近100年来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历史逻辑、近4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逻辑、在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系列实践逻辑基础上,谱写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新篇章。准确把握这"三大逻辑"对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唯物辩证法视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三大基本构筑逻辑,即中国特色人民理论为前提的思想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价值为导向的价值逻辑以及中国特色和谐社会为目标的运行逻辑。中国特色人民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逻辑。这一思想逻辑以生存权、劳动权和发展权为理论构筑的问题意识,准确保障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唯物史观方向。只有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才能构筑人民满意的社会价值逻辑。正确的价值导向,至少要包含中国道路的价值共识、中国价值的公平正义以及中国法律的程序法治。只有构筑以社会保障、政治保障和经济保障等为实质的中国特色社会运行逻辑,才能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和世界实际相结合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的赓续和拓新,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发展的最为伟大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作出探索,更能揭示其中体现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内涵、理论境界和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9.
基于全面性、系统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体系的一般性框架可以概括为哲学基础、理论主题、基础理论、应用理论(治国方略)以及具体理论和政策指导等五个层面。以此为分析框架,比较、梳理四版《纲要》,可以得出:一方面,其逻辑体系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尽管四版《纲要》的逻辑框架在表述上并不完全一致,但都回答了大致相同的问题;另一方面,相比前三版《纲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在逻辑体系的构建上更为全面、在逻辑框架的表述上更为精确、在逻辑主线的展现上更为突出。同时,其体系的创新性体现在以"人民中心"贯穿思想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以"四个伟大"引领治国方略,以"四个全面"构建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10.
从理论的逻辑起点的特征考察,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的逻辑起点;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考察,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1.
理论逻辑是指理论在实践推动下内在的演进过程,是理论自身发展进程的逻辑呈现。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到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从经典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条路径形成了从马克思主义到21世纪马克思主义演进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改革价值逻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社会主义价值的角度 ,分析社会主义改革的内在价值逻辑。认为 :第一 ,社会主义改革 ,是在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指导之下 ,对不符合社会主义价值的政治和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 ;第二 ,邓小平理论 ,是在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指导之下对社会主义体制进行改革的理论总结 ,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的本质要求 ;第三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论断的提出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是社会主义价值在党建理论层面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3.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幸福观是理论逻辑、时代逻辑与价值逻辑的有机统一。理论逻辑维度,习近平幸福观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赓续与发展,是对历代共产党人幸福观的坚持与深化,是对中国传统幸福观的吸纳与超越;时代逻辑维度,习近平幸福观把准了幸福的时代脉搏,解答了幸福的时代课题,指明了幸福的时代方向;价值逻辑维度,习近平幸福观以个体幸福为第一要旨,以人民幸福为核心要义,以人类幸福为愿景旨归。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逻辑由两个规律构成,一个是认知逻辑,一个是认同逻辑.认知逻辑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知识系统、价值观系统、方法论系统的发展规律;认同逻辑就是以生产方式认同为基础的意识形态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战略应该以意识形态的发展逻辑为基础,走历史唯物主义路线.  相似文献   

15.
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部学说的一条主线。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价值"认识的基本逻辑,是准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价值理论的钥匙和敲门砖。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价值"认识的基本逻辑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客观动态意义上的哲学逻辑;二是作为有用性意义上的评价逻辑;三是基于关系意义上的本源逻辑;四是实现社会主义意义上的实践逻辑;五是立足人民性意义上的本质逻辑。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发展理论创新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以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前提的正确选择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特征的重点转移,从以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全面推进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深入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系统的社会发展理论成果和清晰的实践逻辑脉络。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新时代民生观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理论基础,具有明晰的逻辑维度。从价值逻辑看,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人民利益、国家目标三者的有机融合;从理论逻辑看,集萃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传统民生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玄圃积玉;从实践逻辑看,耦合了中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功经验和新时代民生实践、科学方法、运行体系。  相似文献   

18.
从历史逻辑来看,列宁的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下诞生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灵活运用,是关于无产阶级及其历史使命的理论的相关内容的继承和发展,是在领导俄国党和无产阶级的斗争中,对其革命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得出的科学结论;从理论逻辑来看,列宁从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目的出发,坚持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论述了为什么要灌输、怎样灌输的基本理论和重要依据;从现实逻辑来看,列宁的灌输论揭穿了俄国经济派、修正主义、机会主义等错误思潮的面目,为工人运动开辟了正确的道路,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促进了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胜利。列宁的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开展思想宣传和理论教育的理论基础和一般规律,在今天对中国共产党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治理具有独特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话语逻辑,即党领导人民建设现代国家、治理现代国家的历史逻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理论逻辑,与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实践和理论相匹配的话语逻辑,这“三重逻辑”统一于党领导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当前,一个“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亟须发展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治理理论和治理话语体系,以更好地实现我国治理领域历史、理论和话语的统一,并不断扩大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韩庆祥 《政治学研究》2022,(6):26-35+156-157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这表明二十大报告意义重大、内涵深刻、影响深远。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二十大报告是一篇重要文献。深入学习研究二十大报告,发现贯穿其中的一个大逻辑,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逻辑。它包括生成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世界逻辑。生成逻辑,就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聚焦于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是这一创新突破的基础,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根本性的创新突破都聚焦于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这意味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突破和成功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起点是十八大以来;理论逻辑,在于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实践逻辑,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逻辑,就是中国的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中的地位经历了从“世界失我”到“世界有我”再走向“世界向我”的历史演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贯穿二十大报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