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9 毫秒
1.
传统的刑事科学研究一向是以犯罪人为中心的,完全忽视了被害人在犯罪过程中所可能起到的作用。本文从被害人的角度,以犯罪被害因素为基础,提出预防被害的措施,从而达到有效的犯罪防治目的。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从犯罪人的角度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忽视了被害人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的重要作用。被害预防是社会和个体为免遭犯罪侵害、防止被害现象产生而采取的一切阻遏、减少被害可能性的对策总和。被害预防分为被害前、被害中以及被害后预防,必须把被害预防和犯罪预防结合起来,才能有效遏制日益增长的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犯罪是加害与被害之间互动的产物,对知识产权犯罪的研究应当引入被害人责任的视角.通过对知识产权犯罪单位被害人的调查,分析被害人对被害现象产生的影响,指出通过被害预防实现知识产权保护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食品犯罪被害人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相对于社会和媒体更关注案件的犯罪人得到了怎样的处罚,被害人的权益保障往往被忽视了,救济渠道也比较单一,诉讼机制也不畅通。和谐社会背景下应重视食品安全犯罪被害人的保护,食品安全犯罪被害人的保护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有利于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安定。因此,要加强食品安全犯罪的被害预防和被害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5.
论被害性、犯罪动机与被害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赛宜 《政法学刊》2011,28(2):35-38
被害人的被害性是指在犯罪过程中与犯罪的发生有关的条件中属于被害人的各种条件的总括,被害人被害性成为犯罪人挑选被害人的重要依据,由此可见,被害性对犯罪动机的形成、发展、变化都有着重要影响,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犯罪动机的发生、发展、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好被害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6.
在犯罪被害人学出现之前,学者们对犯罪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犯罪人"身上.在加害与被害互动理论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转向在犯罪现象中与犯罪人有着某种互动关系的被害人身上,犯罪被害人学应运而生.没有被害就没有犯罪,在很多情况下,被害人自身所具有的被害性(尤其是特殊被害性)会加功于某种被害情境的营造,最终促进了被害的发生.被害预防是与犯罪预防优势互补的预防体系,从被害人的角度出发,通过减少被害性因素,使潜在的犯罪被害人和重复被害可能性的被害人免于被害或重复被害.  相似文献   

7.
赵国玲  王海涛 《河北法学》2007,25(11):22-30
在对1387例自然人和591例法人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探讨著作权犯罪被害人的相关被害特征、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互动关系、被害人对被害发生的促成性因素、被害人对其自身责任的认知状况、被害人被害之后的权利维护等问题,并从对被害进行控制的角度检讨现行的知识产权政策,力图以被害人为中心构筑控制著作权被害和保护著作权权利人合法权益的对策体系.  相似文献   

8.
当前合同诈骗犯罪急剧上升,有其社会原因和犯罪人方面的原因,但也有被害人方面的原因。本文从被害人的被害性分析入手剖析被害人的责任、过错以及被害性,提出相应的被害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9.
陈璇  李波阳 《法制与社会》2011,(16):257-258
通过对犯罪行为中被害人责任程度划分,分析被害人被选择标准、被害原因及犯罪被害人的被害人化,探讨以犯罪人为中心的现行刑法的缺陷及研究被害人过错对准确定罪量刑的意义,提出被害预防和打击犯罪的建议,使之在反犯罪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犯罪被害人学视阈中的被害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刚 《犯罪研究》2014,(6):10-19
传统犯罪学研究遵从"犯罪中心主义",作为犯罪对象的被害人长期未受重视。犯罪人、被害人和犯罪行为是犯罪学的核心要素,绝大部分犯罪中都存在犯罪人和被害人互动的现象,忽视被害人的犯罪学研究进路是片面的,不可能全面揭示犯罪原因及提出科学的犯罪预防对策。犯罪被害人通常在生理、心理、社会或行为等方面存在一些被害性因素,导致自己更容易成为犯罪的侵害对象。通过对这些被害性因素的分析,结合部分常见犯罪的案发特征,提出被害预防的有关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金融风险和被害人因素结合起来,借鉴被害人理论,社会学的风险社会理论,经济学的金融风险理论,结合收集到的关于金融犯罪被害的实事材料,通过分析金融风险转化为金融犯罪被害的三种模式对导致金融犯罪被害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金融犯罪被害风险问题。具体分析金融风险与金融犯罪被害的关系,金融风险是在何种机制下转化成金融犯罪被害事实,这个转化过程是怎样发展演化的,找出由金融风险转化为金融犯罪被害的关键。在特定被害情境下,金融风险通过风险载体与加害人发生联系,并被加害人加以利用,进而使金融风险发展成金融犯罪的被害要因,由潜在的被害可能性向现实的被害结果转化。探索隐含于金融活动中的各种风险与金融犯罪被害之间的关系,为正确认识金融风险,化解金融风险,也可为防范金融犯罪被害提供决策依据和指导建议。因此,探索金融领域的风险与金融犯罪被害之间的作用机制,消除金融风险的负面影响,进而减少金融犯罪被害问题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童敏 《犯罪研究》2013,(3):48-54
流动人口构成犯罪被害的高危群体,因此对其进行积极有效的被害预防将对整个社会的犯罪预防和治安状况的好转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被害人角度看待流动人口在刑事案件中所处的角色从发,结合被害人学的相关理论和流动人口被害的实证统计,分析流动人口被害原因包括社会原因、环境原因和个人原因的基础上,这样的被害预防对策可能更有效。  相似文献   

13.
强奸犯罪是一种会造成女性生理、心理严重创伤的罪行,当被害人为未成年女性的时候,其危害结果更为严重。通过对重庆市2007年1月至2008年4月发生的强奸犯罪案件的分析可以发现,强奸罪中的未成年女性被害群体主要集中在农村,而这类犯罪的主要侵害目标是缺乏有效监护的8-14周岁的幼女,而且这类案件多发于白天、室内。由于未成年女性大多缺乏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利诱致害。在被害后,她们大多不知道采取正确有效的自救方法,所以,要预防未成年女性成为强奸犯罪的被害人,帮助已经被害的未成年女性恢复正常的生活,需要社会、政府和家庭的相互配合,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14.
被害性与被害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被害预防是犯罪预防的重要一环,被害预防应该从被害性分析着手。被害性即指人身上所存在的足以导致犯罪侵害的一切特性,它与犯罪心理紧密相关。从犯罪人犯罪前的心理状态分析,犯罪人选择作案对象有一定规律,这种规律决定了被害性。被害人就其有无过错可分为两类,不同的类型具有不同的被害性,被害预防应从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进行。  相似文献   

15.
在犯罪场中研究犯罪人和被害人的互动,通过预防被害来控制犯罪,无疑是预防犯罪的一条有益的路径。在对传统犯罪场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对犯罪场进行重构,主张建立以犯罪人和被害人双向互动为中心的犯罪场,并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犯罪场中的基本要素,探讨犯罪场中各子系统内部的运动规律和各子系统相互间的运动规律,针对这些规律,提出了在犯罪场中预防被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三次被害理论视野下我国被害人研究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被害人研究侧重在刑事司法领域对被害人的角色进行定位和对被害人的权利进行扩充。但是从西方被害人学研究的视角上审视,这种研究相对狭隘,且存在一定的内部混乱。从作为被害人研究基础的三次被害和被害化理论出发,则可以准确地为我国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角色进行定位,并且能有效揭示我国刑事诉讼制度进一步保护被害人权利的角度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周云飞 《犯罪研究》2004,(5):48-50,69
“犯罪被害人学”是以科学地探讨在犯罪发生时,被害人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被害人的态度或行为与诱发犯罪有何种关系,以及被害预防等为目的的学科。本文尝试从被害人学的角度来探讨《红楼梦》,从招致损害的不良心理角度着眼,简单评析《红楼梦》中的数个人物。或许能借古以喻今,为现实生活中人的处事行为树一面镜子,尽量减少损失困苦,防止被害,起到一个警示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犯罪被害人的社会支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犯罪被害人的社会支援是犯罪被害人权利保护与救济的一项重要内容,论文概述了世界范围内犯罪被害人社会支援活动的基本情况,针对我国关于犯罪被害人社会支援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贫弱,着重分析了制约我国开展犯罪被害人社会支援活动的因素,探讨了这些制约因素的消减方法,并进而提出了在我国建立犯罪被害人社会支援体系的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19.
环境犯罪被害是一类新型特殊的被害。与传统被害人比较它有自身特有特征:被害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被害原因行为价值判断的似是而非性,被害的间接性、累积性、不可逆性以及空间广延性,被害的国际间弱势转移性,等等。鉴于此,国家应承担首要的环境犯罪被害预防责任。就现代中国而言,国家预防责任的实现以宪法确立公民环境权为转折点。  相似文献   

20.
李鹏展  温亚伟 《河北法学》2002,20(Z1):125-128
根据女性性被害的过错,可分为七大被害类型。研究女性性被害人过错的表现形式,进而剖析被害人的深层意识;旨在通过被害预防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