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雍自元 《法学杂志》2008,29(2):134-136
青少年被害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社会对于青少年被害预防宣传不到位、保护力量有限、立法存在缺陷、救助机制不健全、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被害预防教育不重视、个人缺乏被害预防意识等。预防青少年被害,需要国家加强宣传和保护,完善立法,建立救助机制;需要学校和家庭加强对青少年被害预防的教育;更需要个人提高被害预防的意识。  相似文献   

2.
当前合同诈骗犯罪急剧上升,有其社会原因和犯罪人方面的原因,但也有被害人方面的原因。本文从被害人的被害性分析入手剖析被害人的责任、过错以及被害性,提出相应的被害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从犯罪人的角度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忽视了被害人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的重要作用。被害预防是社会和个体为免遭犯罪侵害、防止被害现象产生而采取的一切阻遏、减少被害可能性的对策总和。被害预防分为被害前、被害中以及被害后预防,必须把被害预防和犯罪预防结合起来,才能有效遏制日益增长的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乡村流动人口刑事被害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城市历来是犯罪的高发区,具有人口多、人流量大、死角多等特点,因而更能诱发犯罪。流动人口自身存在一些易遭犯罪行为侵害的特点和弱点。这些因素与犯罪分子的不良动机吻合,成为被害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刑事科学研究一向是以犯罪人为中心的,完全忽视了被害人在犯罪过程中所可能起到的作用。本文从被害人的角度,以犯罪被害因素为基础,提出预防被害的措施,从而达到有效的犯罪防治目的。  相似文献   

6.
犯罪被害预防是犯罪预防的一种新思路。本文指出在传统犯罪预防于当今社会受挫的背景下,犯罪被害预防不仅必要且十分可行。犯罪被害预防是一个综合体系,可分为社会被害预防、社区被害预防以及个体被害预防三个体系层次。  相似文献   

7.
正传统的犯罪预防理论主要致力于消除犯罪人因素,但世界范围内高涨的犯罪率证明这条道路艰难而且成效甚微。随着近年来出现的"重新发现被害人"的潮流,在刑事法领域考量被害人因素的动向日趋明显,从犯罪被害人的角度预防被害以控制犯罪,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从被害人的角度预防被害,就是在研究被害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采取的以被害人为核心的防范犯罪被害的各种措施。实践中的很多案件中,被害人虽然未被视为犯罪产生的原因,但被害人方面的  相似文献   

8.
性犯罪中女性被害的实际状况和性犯罪的有效预防是犯罪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日常生活理论认为生活方式与犯罪被害具有关联性。访谈通过分析个案的被害热点、被害人日常行为选择、被害人日常生活联系等因素,发现被害女性日常生活行为选择的疏忽与日常生活状态的缺陷使其较为容易进入一种性犯罪的被害情景,因此性侵害被害预防,需要充分重视女性生活方式瑕疵导致的被害性。  相似文献   

9.
陈璇  李波阳 《法制与社会》2011,(16):257-258
通过对犯罪行为中被害人责任程度划分,分析被害人被选择标准、被害原因及犯罪被害人的被害人化,探讨以犯罪人为中心的现行刑法的缺陷及研究被害人过错对准确定罪量刑的意义,提出被害预防和打击犯罪的建议,使之在反犯罪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鹏展  温亚伟 《河北法学》2002,20(Z1):125-128
根据女性性被害的过错,可分为七大被害类型。研究女性性被害人过错的表现形式,进而剖析被害人的深层意识;旨在通过被害预防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被害性与被害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被害预防是犯罪预防的重要一环,被害预防应该从被害性分析着手。被害性即指人身上所存在的足以导致犯罪侵害的一切特性,它与犯罪心理紧密相关。从犯罪人犯罪前的心理状态分析,犯罪人选择作案对象有一定规律,这种规律决定了被害性。被害人就其有无过错可分为两类,不同的类型具有不同的被害性,被害预防应从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进行。  相似文献   

12.
在犯罪被害人学出现之前,学者们对犯罪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犯罪人"身上.在加害与被害互动理论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转向在犯罪现象中与犯罪人有着某种互动关系的被害人身上,犯罪被害人学应运而生.没有被害就没有犯罪,在很多情况下,被害人自身所具有的被害性(尤其是特殊被害性)会加功于某种被害情境的营造,最终促进了被害的发生.被害预防是与犯罪预防优势互补的预防体系,从被害人的角度出发,通过减少被害性因素,使潜在的犯罪被害人和重复被害可能性的被害人免于被害或重复被害.  相似文献   

13.
食品犯罪被害人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相对于社会和媒体更关注案件的犯罪人得到了怎样的处罚,被害人的权益保障往往被忽视了,救济渠道也比较单一,诉讼机制也不畅通。和谐社会背景下应重视食品安全犯罪被害人的保护,食品安全犯罪被害人的保护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有利于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安定。因此,要加强食品安全犯罪的被害预防和被害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三次被害理论视野下我国被害人研究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被害人研究侧重在刑事司法领域对被害人的角色进行定位和对被害人的权利进行扩充。但是从西方被害人学研究的视角上审视,这种研究相对狭隘,且存在一定的内部混乱。从作为被害人研究基础的三次被害和被害化理论出发,则可以准确地为我国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角色进行定位,并且能有效揭示我国刑事诉讼制度进一步保护被害人权利的角度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犯罪被害人学视阈中的被害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刚 《犯罪研究》2014,(6):10-19
传统犯罪学研究遵从"犯罪中心主义",作为犯罪对象的被害人长期未受重视。犯罪人、被害人和犯罪行为是犯罪学的核心要素,绝大部分犯罪中都存在犯罪人和被害人互动的现象,忽视被害人的犯罪学研究进路是片面的,不可能全面揭示犯罪原因及提出科学的犯罪预防对策。犯罪被害人通常在生理、心理、社会或行为等方面存在一些被害性因素,导致自己更容易成为犯罪的侵害对象。通过对这些被害性因素的分析,结合部分常见犯罪的案发特征,提出被害预防的有关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金融风险和被害人因素结合起来,借鉴被害人理论,社会学的风险社会理论,经济学的金融风险理论,结合收集到的关于金融犯罪被害的实事材料,通过分析金融风险转化为金融犯罪被害的三种模式对导致金融犯罪被害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金融犯罪被害风险问题。具体分析金融风险与金融犯罪被害的关系,金融风险是在何种机制下转化成金融犯罪被害事实,这个转化过程是怎样发展演化的,找出由金融风险转化为金融犯罪被害的关键。在特定被害情境下,金融风险通过风险载体与加害人发生联系,并被加害人加以利用,进而使金融风险发展成金融犯罪的被害要因,由潜在的被害可能性向现实的被害结果转化。探索隐含于金融活动中的各种风险与金融犯罪被害之间的关系,为正确认识金融风险,化解金融风险,也可为防范金融犯罪被害提供决策依据和指导建议。因此,探索金融领域的风险与金融犯罪被害之间的作用机制,消除金融风险的负面影响,进而减少金融犯罪被害问题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以银行资金为对象的金融骗局往往给银行带来巨大损失。除了损失规模 ① 以外 ,骗局得逞率的高低、骗局消极发现率的高低 ,也是反映银行被害损失程度的重要指标。显然 ,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许多。然而 ,笔者在对 1 0 0起金融诈骗案件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认为 ,来自被骗银行自身的被害要因 ,是众多可能的因素中不能忽视的一个。按照被害人学 ② 的假定 ,犯罪是加害人与被害人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加害人与被害人的互动中 ,既有加害人对被害人的侵害 ,也有被害人对加害人的刺激。这些来自被害人方面的 ,诱发加害行为的因素 ,就称为被害要因。了解被害要因的意义 ,并不亚于了解加害原因的意义。对被害要因的自觉认识 ,正是积极预防被害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8.
强奸犯罪是一种会造成女性生理、心理严重创伤的罪行,当被害人为未成年女性的时候,其危害结果更为严重。通过对重庆市2007年1月至2008年4月发生的强奸犯罪案件的分析可以发现,强奸罪中的未成年女性被害群体主要集中在农村,而这类犯罪的主要侵害目标是缺乏有效监护的8-14周岁的幼女,而且这类案件多发于白天、室内。由于未成年女性大多缺乏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利诱致害。在被害后,她们大多不知道采取正确有效的自救方法,所以,要预防未成年女性成为强奸犯罪的被害人,帮助已经被害的未成年女性恢复正常的生活,需要社会、政府和家庭的相互配合,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19.
女性被害主要以女性为侵害对象,与女性生理或心理特征密切相关的不法侵害现象。对于女性被害的现代特点,从目前的社会现实状况出发,包括三陪女伤害案件的与日俱增和家庭暴力的城市化与高知识层次化。  相似文献   

20.
犯罪是加害与被害之间互动的产物,对知识产权犯罪的研究应当引入被害人责任的视角.通过对知识产权犯罪单位被害人的调查,分析被害人对被害现象产生的影响,指出通过被害预防实现知识产权保护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