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男性和女性在所掌握的政治知识的地理区域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性对全国和全球的政治知识有更多的关注,而女性掌握更多的地区政治知识。通过使用2008年美国芝加哥地区研究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政治知识中的性别鸿沟是显著存在的。本研究的发现具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个是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层面,在研究性别与政治知识、政治参与的关系时,必须充分重视男性和女性在政治知识的国家/地区层面的差别;另一个是社会治理理论与政策研究的层面,在中国的社会治理中,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女性在地区政治知识上的比较优势,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和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2.
饶涛 《桂海论丛》2003,19(4):54-56
文章探讨了官德与政治治理的关系及官德对政治治理的价值 ,认为官员的道德素养关涉着一个社会的政治紊乱与政治稳定 ,官德与政治治理是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官德的价值 ,具体体现在官德与政治运行、政治效率、政治协调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3.
非正式网络政治参与具有扩散性和互动性交汇、理性和非理性交织、潜伏性和爆发性交替等特性,其正面效应有助于扩大政治参与的广度,推进政治参与的深度,增强政治参与的效度,而负面效应则会弱化政治认同和政治信任,造成信息不对称,危害公共利益以及侵害公民权利等。为此,需要采取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保持畅通的网络民意表达渠道;科学引导,确立有效的政府回应机制;合理规范,健全相关法律保障;加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素质培养等措施,保证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4.
夏周青 《新东方》2009,(11):38-42
伴随全球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与实践的逐步推进,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政治活动的重心正在从“统治”(govenment)走向“治理”(governance),治理的目标是走向“善治”(goodgovernance),即良好的治理,也就是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作为一种管理方式,治理的权威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其特征可以归结为:治理不是规则、活动,而是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5.
利益集团参政是美国政治的一个显著特征。利益集团作为美国政治过程中一支基本力量 ,它们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主要表现为其对美国政治过程的全面渗透和对政府决策过程的广泛介入。利益集团参与政治过程的积极作用是有利于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和民主 ,有利于促进社会平衡和社会制约 ,有利于政治的沟通和利益的表达 ,也有利于缓解社会冲突、保持社会的长久稳定 ;利益集团参政的消极影响是容易导致政治的腐败 ,加剧社会的不平等 ,削弱政府的权威并导致政府效率低下 ,损害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6.
政治资源是政治现代化启动和推进的前提和基础.政治发展不仅是一个消耗政治资源的过程,也是一个政治资源配置的过程;政治资源的配置影响政治稳定,往往形成不同的政治形态.中国政治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政治资源配置方式.  相似文献   

7.
刘邦凡 《前沿》2006,(1):147-150
治理是实践和行动,表现在政治中,将推动政治发展、政治转型,实现新型政治管理.  相似文献   

8.
政治信任是政治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它是一国普通民众对该国政治系统的一种隐性支持,这种隐性支持建立在将公共利益置于优先考虑的期待之上。政治信任具有历史延续性、层级延展性、流向的垂直性和变迁的非对称性等特点。政治信任是一国政治发展的心理基础,其在该国政治发展中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信任奠定了政治稳定的基础;二是政治信任扩大了政治改革的空间;三是政治信任深化了政治合作的前提;四是政治信任增强了政治参与的动力;五是政治信任节省了政策运行的成本。  相似文献   

9.
《公安研究》2011,(3):30-30
张翀在《学术交流》2010年第10期撰文认为,从政治哲学视域看,公共领域是一个与公共权力、市民社会、私人领域等诸多概念重合且具有多重意蕴的复合概念。它是一个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并调和沟通二者的意见地带;是以公众为主体,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的,以自由和公开的表达为保障的社会交往空间;  相似文献   

10.
《人民政坛》2012,(12):41-41
田飞龙、王又平在《绿叶》2012年第9期撰文《环境信息公开与环境政治治理》认为.近几年来环境类群体性事件逐渐增多,此类事件不仅具备一般性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如无序性、规模性、妥协的暂时性等,而且因为环境问题与公共利益的特殊紧密关系而使得这类事件更为凸显。矛盾也更为激化。2007年的厦门PX事件中,厦门市政府通过及时引入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的制度机制而发展出了一种环境政治治理乃至于一般公共治理的“PX模式”。  相似文献   

11.
政治文化是控制和消解政治冲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时下,我国政治文化呈现出传统政治文化、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西方政治文化三驾并驱的态势,特点是:政治认知的主导性与杂糅性、博弈性与互动性并存;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的总体协调与局部不协调、总体均衡与局部不均衡并存。为此,从政治冲突治理的视角看,政治文化的创新性建设和转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政治立场,"革命观念"到"执政观念";政治思路,"国家观念"到"社会观念";政治观念,"人民观念"到"公民观念";政治意识,"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政治评价,"非理性"到"理性"。  相似文献   

12.
吕耀怀 《思想战线》2012,38(5):54-57
实行民主政治体制的社会,一般而言,都会要求政治组织的公开运作。然而,政治组织运作的公开性并不是一种绝对的要求,即并不意味着政治组织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毫无保留地公布自身的所有信息。政治组织的群体隐私,对于其存在和发展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民主政治条件下,只要政治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具备正当的理由,那么,政治组织拥有其相应的隐私利益也就可以得到合理的正当性辩护。但任何政治组织对于其隐私利益的声张,都不得超越公共利益这一边界。如果政治组织将其隐私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则其所谓的隐私利益就可能丧失正当性,这样的隐私利益就失去了获得法律保护的正当理由。  相似文献   

13.
个人是现代最重要的政治产品——读《每个人的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是对公共事务的治理。落实到每个人身上,政治就是与人打交道。政治是一定数量的人的活动,每个人都是政治动物。在市民社会、自治社会尚不充分的时候,日常生活无法绕开政治逻辑。政治确定一个人的合法性存在。"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主人可以不问当世的统治者是谁,但是,桃花源叙事终归成为一种政治姿态。  相似文献   

14.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就是公民以网络为途径和手段介入政治生活领域。由于网络具有与传统媒体类似的传播、放大效应,现实中的群体性事件会转化为网络突发群体事件,更进一步则有可能催生现实中的公共危机。所以,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息息相关,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安全和政权安全。本文认为,建立网络预警、分级响应和应急联动机制,是网络治理的重要中枢。  相似文献   

15.
政治文化与政治稳定的价值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政治发展研究中,政治文化与政治稳定是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政治文化是政治人在政治认知和评价中内化了的政治制度,标示着一个民族的政治个性。它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民族或每个政治角色的政治行为方式及价值取向,是政治体系或稳定地有效运行或发生变异甚至动荡的深层原因。政治稳定则是一个国家政治体系的有序性和政治发展的持续性。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是一致的,只有通过政治发展才能求得政治稳定。没有政治发展的政治稳定在现代化进程中是不可取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也是中国经济、社会、政治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6.
过去的比较政治研究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主题,那就是精英自律在现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这种"忽视"是现代政治科学乃至整个现代社会科学去道德化的自然后果。通过考察从近代到当代几个典型国家和地区的政治转型以及其后的治理,我们可以发现,在精英自律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政治发展就较为成功;反之,政治发展就较为失败。这种探讨提醒政治研究者,民主制度的建立和运行需要具备一定品质的精英发挥积极的作用。比较政治研究需要从忽视德性的潮流中走出来,花更多的精力从事精英文化、尤其是精英品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民主党派的政治参与具有双重功能,即对其成员和所联系社会群众的利益代表功能和协助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功能。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政治参与中的双重功能,是新世纪参政党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周玉琴 《前沿》2015,(1):84-87
当下的中国民族社会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转型危机与治理风险。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内外部环境的各种挑战,顺利越过"转型陷阱"实现民族社会的和谐,必须构建一个国家层面的治理战略。本文运用治理理论来探讨民族社会和谐的内在政治逻辑结构和发展路径,具体政治路径是:(1)优化民族社会政治生态环境;(2)提升民族地区政府能力;(3)培育民族地区公民社会;(4)构建以国族认同为基础的全国范围的文化认同;(5)防范和打击境内外"三股势力"。通过对治理转型时期民族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路径思考,妥善协调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努力创造良好的政治生活秩序,确保民族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9.
政治观是对政治问题的总看法、总观念.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或一个政党、一个团体,要确定和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政治观,一方面与这个国家所面临的政治矛盾、政治斗争和政治发展的客观情势分不开,另一方面也与政党、政治精英人物的主观认识分不开.尤其是当国家的政治矛盾、政治斗争和政治发展发生变化后,政治观的调整、演进、转换,成为关键的环节. 近代以来,世界诸国的政治发展,由于面临着反封建斗争或反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的斗争,必然要经历一个革命的阶段,与之相适应,必然形成革命的政治观.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坚持从严治党,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党的建设,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重视和治理政治生态问题。政治生态是从自然生态借喻而来,指的是从政环境、从政风气。政治生态中的最大问题是出现反淘汰现象,不是优胜劣汰,而是劣币驱逐良币。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改善从政环境,首先要从各级领导干部做起。领导干部要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坚持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要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对上对下讲真话、实话;要坚持原则、恪守规矩,严格按党纪国法办事;要严肃纲纪、疾恶如仇,对一切不正之风敢于亮剑;要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正确行使权力,在各种诱惑面前经得起考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