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于19世纪80年代。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如今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比较完备。总体来说,德国社会保障坚持贯彻保险原则、供养原则和救济原  相似文献   

2.
对"80后"青年的探寻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每个年代的人,当他们开始在时代舞台上崭露头角时,往往备受重视。如今,站在青春最前沿的“80后”开始起飞了。谁是“80后”的代表?2004年2月2日,一位被称为“80后”代表的中国女孩吸引了整个世界的目光,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上赫然印着她直视前方的冷峻面孔。春树——少女作家。她与韩寒、曾经的黑客满舟、摇滚乐手李扬等4人被《时代》认为是中国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青年代表,俗称“80后”。并与美国20世纪60年代“垮掉的一代”及嬉皮文化相提并论。4位中途辍学、性格叛逆的年轻人能代表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中国青年吗?在接受媒体采…  相似文献   

3.
关于"80后"概念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80后"作为代际符号最初是指一个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年轻作家群,后来这个概念放大到运动员、演艺界的艺人,最后延伸到整个80年代出生的人.如今这个概念被社会广泛应用,成为了一个文化的概念.在这个概念之后,"90后"也闪亮登场.  相似文献   

4.
20世纪60年代初,阳太阳便提出“漓江画派”的艺术主张,并在美术创作实践中进行了可贵的探索。20世纪80、90年代,  相似文献   

5.
周歆红 《思想战线》2008,34(1):29-3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类学界越来越重视"海外民族志"的发展,回顾"人类学德国研究"的发展历史,有助于我们了解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态势及其相关问题,例如发展缘由、研究主题、研究者来源、论辨焦点和研究特点等等."人类学德国研究"既是中国海外民族志研究的一种"他山之石",也是中国学术界应该参与对话的一个领域.  相似文献   

6.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从19世纪80年代德国推出第一批社会保障法案到现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目前全世界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不同范围内建立了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在本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欧美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事  相似文献   

7.
上个世纪80年代,有一些人的名字和她们崇高的精神曾经犹如洪钟大吕一般, 激荡我们年轻的心灵……  相似文献   

8.
孙骥,吉林省长春市人,1966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系液压传动专业,1967年到兰州通用机器厂工作。1982年通过国家出国进修生考试,公派去法国进修机器人电液伺服系统,1984年在巴黎居里大学获博士学位。在此期间曾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其中“压力负反馈在机器人电液伺服系统中的应用”和“机器人电液系统仿真”等深得欧洲同行们的好评,后者已被列为CNAM的标准程序,其先进性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充分地肯定。学业完成后,他谢绝了导师的挽留,积极投身于祖国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9.
“城乡等值”是德国巴伐利亚州一种成功的农村发展模式。上世纪80年代末,山东省有关部门联手德国专家和民间机构,将德国农村发展经验“移植”到青州市南张楼村,展开了迄今22年的“城乡等值化实验”。借鉴德国土地整理与村庄革新发展经验,建设城乡等值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南张楼模式”,成为中国农村发展的一种现实范本。  相似文献   

10.
从"民工荒"看务工青年群体的新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工荒"的出现固然有工资待遇长期徘徊、劳工权益缺乏保障、企业用工迅速扩张、 经济增长模式面临变革、新增劳动力减少等多种原因。但是,造成局部地区民工短缺 的绝非仅仅是经济或者市场因素,"生于80年代"务工青年群体自身变化的因素不应 被忽视。我们应从"生于80年代"青年群体自身发展特点的角度解读"民工荒"。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与实践》2002,(4):43-43
二战以后,好莱坞电影横扫天下,传统的主要电影国家如德国、意大利等,电影产量一路下滑,电影市场低迷,1998年德国的电影市场份额已经跌破10%,而好菜坞电影在德国的市场份额却达到了78%。日本电影在经历了20世纪70、80年代的低谷后,90年代才有了些恢复。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法国电影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生产水准,本国电影票房一直稳定在市场份额的30%以上。  相似文献   

12.
郭奇 《协商论坛》2007,(1):60-61
于尔根·哈贝马斯是享誉当今世界的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初,他出版了《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当时该书的出版如同石沉大海,波澜不惊,丝毫都没有引起学界的注意。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让哈氏本人都感到吃惊的是,该书竟然成为人们炙手可热的  相似文献   

13.
扫描中国"陪读大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80年代,孩子就是孩子,一个人上学一个人写作业一个人自理生活;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孩子们被冠上了一个新的称呼:小皇帝。他们上学有父母接送,作业有父母抄写,甚至值日,都由父母代劳。家长们有一个心愿,希望自己吃的苦,孩子不要再吃;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到了社会上,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相似文献   

14.
<正>社区是由聚居在特定地域空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具有生活性、自治性、服务性、治理性等特质,作为人口集合概念,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作为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形成于20世纪早期的美国;在中国,作为基层社会的管理模式,逐步成型于20世纪80年代的社区服务和90年代的社区建设。由于我们缺乏建设经验,当下社区,尤其是城市社区,出现事责繁多症状,造成社区运行偏离本质职能、自治功能弱化、工作效率低下、建设成效不明  相似文献   

15.
进入2008年,当有舆论说中国出口总额将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时,“德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最近,德国机械及设备制造协会宣布,德国机械制造业出口继续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德国制造之所以称霸全球,在于德国人能把普通的金属敲打成震惊世界的科技奇迹。德国靠化工、电器、光学等新工业产品赢得了市场,  相似文献   

16.
何谓"社区"     
"社区"的概念最先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于1887年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提出来,意即"存在于前工业社会的、具有共同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共同体"。后被美国学者简译为"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又从日文转译为"社区",并且认为一个村庄、一个小镇、一个大城市或大城市的一个区等,  相似文献   

17.
青藜 《今日浙江》2014,(8):26-27
正德国有2000多个城市,但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只有柏林、汉堡、慕尼黑3个,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也不过80个左右,而人口在2000至10万人之间的中小城镇却遍布全国,呈现出一种典型的多中心结构特征。为防止国土空间的"碎片化",德国自上世纪60年代起,分别从国家、都市区、城市三个层面,引导和培育都市区发展,在都市区建设和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都市区发展的德国经验。国家层面:编制实施都市区规划德国都市区的迅速发展,既是德国历史发展的产物,更是政府积极谋划的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的是每周6天工作制,每天工作8小时。当时,中国企事业单位加班加点十分普遍,似乎只有靠延长劳动时间才能弥补效率的不足。而在当时的德国,实行5天工作制,每周工作36小时。  相似文献   

19.
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是世界性的现实存在还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有识之士(包括基辛格博士)就预测说,20世纪末和21世纪的世界政治热点仍然是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与之有关的边界问题。于20世纪20年代创建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走过自己的辉煌年代,粉碎德国法西斯,把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天空,成为世界政治秩序的两霸之一,但是国内长期积累的问题,包括民族、宗教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进入20世纪80年代,动荡加剧,联盟终于在1991年解体,成为15个主权国家。南斯拉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于1945年11月建立联邦人民共和…  相似文献   

20.
德国为什么会提出供给侧改革?要搞清这个问题,还得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运行的实际效果来分析,其中有四个时间节点不容忽视。第一个时间节点是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的经济高速增长期。自从1948年6月德国西部地区实现从统制经济向社会市场经济转轨以来,稳定增长是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特点。到20世纪50年代初,市场机制在德国经济中的调节作用逐步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