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明娣 《求实》2006,2(7):60-61
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中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的核心思想,也是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理念科学内涵的实质。由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以妥善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为基本途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充满活力,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把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逐步变成现实,提供了现实基础.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源泉和目标,只有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加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孙正艳 《理论学刊》2005,46(9):91-92
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指导原则和价值导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导向。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具体地历史地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曾把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历史形态):“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理论渊源是西方的人学思想,虽然西方的人学思想蕴涵着丰富的内容,但是,由于脱离了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决定了他们的人学思想陷入空想。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的需要出发,探讨了人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确立了实现人的自由的最高价值目标。为我们国家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理论渊源是西方的人学思想,虽然西方的人学思想蕴涵着丰富的内容,但是,由于脱离了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决定了他们的人学思想陷入空想。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的需要出发,探讨了人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确立了实现人的自由的最高价值目标。为我们国家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人学理论的思想渊源是西方的人学思想,虽然西方的人学思想蕴涵着丰富的内容,但是由于脱离了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决定了他们的人学思想陷入空想。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的需要出发,探讨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确立了实现人的自由的最高价值目标。为我国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文有望  何燚 《探索》2008,19(2):154-157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作为党的各项工作"生命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需要我们从哲学高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进行重新审视.对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本质的追问是我们进行价值审视的理论基础,价值目标的明确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工作方向,而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的深层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原 《世纪桥》2007,(9):30-3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马克思哲学中蕴涵着及其丰富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人始终是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主题。构建和谐社会,要坚持把人作为第一要素,用以人为本来指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来检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效。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原则,人的发展问题始终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问题,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辨证统一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是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其物质基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其战略重点是塑造高素质的人;其优先考虑的问题是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其目标是坚持"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其实质是人的全面发展.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为新一代领导集体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刘家用  赵雄 《学习论坛》2009,25(5):56-5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刻论述了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一方面,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受动的存在物;另一方面,自然界是人本学的自然界,人是能动的存在物.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对于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关注自然环境和人的活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李京 《世纪桥》2010,(15):52-53
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第一次将和谐与社会主义联系起来,完成了从"革命马克思"向"和谐马克思"重大历史转变。深刻认识马克思关于"和谐社会"思想长期被深度遮蔽的历史缘由,全面理解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本质特征,研究和建构"和谐马克思"的思想交流平台,这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进程都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共产主义做了初次探讨,认为共产主义是在扬弃私有财产基础上的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要实现共产主义,必须坚持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消灭异化,实现人与人的和谐;达到人的本质的真正确证。因此在《手稿》中包含了丰富的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的财富价值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着力构建财富与自然、财富与人、财富与社会有机统一的共同体.所以,坚持正确的财富价值追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我们必须大力倡导以共同幸福为价值目的、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准则、以善良责任为价值规范的和谐社会的财富价值追求,协调财富增长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系,努力构建共建共享的财富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导方针和指导原则,也是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根本保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  相似文献   

16.
刘新刚  吴倬 《理论学刊》2008,1(4):62-66
哲学的实践论转向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方法论变革的深层理论动因.哲学的实践论转向带来发展理论方法论的变革.方法论变革使马克思解决了发展中理性缺失和价值缺失的问题,实现了发展的理性维度和价值维度的辩证统一,从而找到了实现人类解放的社会发展之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方法论变革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后,为促进小康社会的尽快实现,在新时期提出的历史任务和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应该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去界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就要求政府职能必须发生转变,朝着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向进行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8.
倪志安  李丽昆 《探索》2006,1(5):179-182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到底怎样理解"以人为本"才是科学的?以马克思新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为指导,我们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的"以人为本"发展观,以增强人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推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姜喜咏 《求实》2008,1(1):29-32
作为哲学问题的科学发展观主要探讨科学发展观在什么意义上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念的合乎内在逻辑的发展和创新.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念体现为在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内在逻辑的批判中彰显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历史性的批判中凸显科学的发展理想.科学发展观的直接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理想,其哲学内涵主要表现为这样一种全新的现实发展观念,即以社会主义为制度基础,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原则的共同富裕为现实目标,以扬弃"物化"为运动过程,实现物(包括社会关系)的人性与人的物性的和谐交融,体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价值观念.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包括其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一大基本特征与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直接构成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基础,就是为了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经济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几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