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一)首先要了解贵州的经济省情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苗、布依、侗、彝、水、仡佬、回、瑶这些主要民族外,尚有壮、满、白、土等民族,总计有四十六个民族。人口有七百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26%强,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1%。在全省八十七个县市的范围内,除北部几个县外,其余的都有少数民族。目前共建有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  相似文献   

2.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省份,除汉族外、有苗、布依、侗、彝、回、仡佬、壮、水、瑶九个少数民族及一些待识别的民族共同体。全省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百分之二十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例居全国第六位,少数民族人口数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还多,在全国各省(区)中居第四位。全省现有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个自治州和六个自治县,其中三都水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一个水族自治县。实行民族自治地方的土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点八;实行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点五。全省九个地、  相似文献   

3.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省份。除汉族外,还有苗、布依、侗、彝、水、回、仡佬、壮、瑶等少数民族。据一九八二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我省少数民族七百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6%,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11%。我省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远山区,分布占全省总面积的60%以上。这些地区虽地处边远,但资源丰富,是我省重要工业原料和林木、山货药材产区。  相似文献   

4.
我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外,还有苗、布依、侗、彝、水、回、仡佬、壮、瑶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六百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在全省十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除北部少数几个县外,其余市、县、自治县和特区都有少数民族居住。少数民族居住面积达全省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少数民族地区的状况如何,面貌怎样,对我省经济发  相似文献   

5.
贵州是个多民族杂居的省份,除汉族外,还有苗、布依、侗、彝、水、回、仡佬、壮、瑶等四十六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强。现有黔南、黔东南、黔西南三个自治州和威宁、镇宁、紫云、关岭、三都(属黔南州管辖)、松桃、玉屏等七个自治县,除分布在其他各县(市、区)的民族乡以外,民族自治地区占全省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如何,直接关系到全省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研究民族地区经济  相似文献   

6.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有七百四十多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其中主要的少数民族有苗、布依、侗、水、彝、仡佬、回、壮、瑶、满等。由于各民族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历史、自然环境的差异,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然而,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在苗、布依、侗、水等民族中,又有大致相同的“不落夫家” 的习俗。这一习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些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和心理素质。正如  相似文献   

7.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1990年人口普查时,除汉族外,还居住着48个少数民族,其中世代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有苗、布依、恫、土家、彝、他佬、水、回、白、满、瑶、壮、毛南、蒙古、羌和他佬等16个民族。1990年贵州少数民族人口达1124.23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4.71%.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2.310.仅次于广西壮族自治区(1657.78万人)、云南省(1235.sl万人),而列于全国第三位。少数民族人口分布遍及全省86个县、市、区(特区),在成片聚居的地区建立了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民族自治地方的土地面积达9.28万平方公里,占全…  相似文献   

8.
一、从我省少数民族当前的文化状况谈起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苗、布依、侗、水、彝、回、壮、瑶、仡佬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人口六百三十余万,占全省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如果就他们当前的文化状况看,是远远不能适应“四化”建设发展需要的。首先,让我们先看看下面的数字和资料:(一)从一九七九年高考情况看:全省参加高考的少数民族考生,理科占百分之六  相似文献   

9.
曲靖地处滇东北红土高原,彝、回、壮、布依、苗、水、瑶、白、蒙古、哈尼等少数民族人口41.5万,占全市总人口的7.2%,主要分布在8个民族乡、99个民族村委会、554个民族村民小组,属典型的多民族散杂居地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  相似文献   

10.
保明富 《今日民族》2011,(11):38-41
曲靖市是典型的散居民族地区,2010年,全市有少数民族人口46万人,占总人口的7.36%。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市115个乡镇都有分布,其中彝、回、壮、布依、苗、水、瑶7个世居少数民族相对聚居在全市8个民族乡、99个民族村委会和565个民族自然村。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21世纪的理想经济模式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循环经济是针对传统产业发展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恶性污染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之道。它通过生态规划设计,使不同的企业群体间形成资源共享和废物循环的生态产业链,采取资源综合循环利用,达到生态经济系统的最优化配置,从而实现以清洁生产和绿色工业为导向的新型经济模式。本文就循环经济的生态学原理、概念内涵、评价原则、系统结构和产业革新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分析,并通过循环经济逐步兴起和发展的实证研究,探讨了循环经济作为21世纪的理想经济模式的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张栋  程晓舫 《中国发展》2013,13(4):20-23
从资源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只有两次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和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一次转变尚未完成,第二次转变已经开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双重性明显,因此要同时考虑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双重需要.  相似文献   

13.
李云燕  张彪 《中国发展》2013,13(2):18-22
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等行业是中国的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也较多。该文以钢铁行业为例,提出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度低、产业布局不合理已严重影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行业能源消耗巨大,经济效益较好,对循环经济的示范效应明显。因此,开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该文建议必须完善重点行业的产业组织政策、结构政策、布局政策和技术政策,推动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该文简要介绍了黄石铜矿资源的特点及现状,论述了黄石发展铜产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提出了黄石发展铜业循环经济的途径要以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构建"矿山铜—粗铜—电解铜—铜箔(铜管铜杆、铜合金)—电子元器件(电线电缆、高精度装备部件)"和"矿山铜—粗铜—电解铜—铜型材—铜板带—高档家电部件等"延伸产业链;剖析了黄石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特点及黄石市发展铜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苏勇军 《中国发展》2012,12(4):28-33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题。海洋文化产业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并成为拉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该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从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个方面,对产业转型时期的浙江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全方位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浙江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为实施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的新制度经济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敏 《桂海论丛》2005,21(6):23-26
循环经济是在资源与环境约束下追求有效经济增长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目前中国已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与制度安排。文章首先归纳了现有经济增长理论的不足,之后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循环经济进行了剖析,并概要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积极开发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对促进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然而,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有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科技档案工作才会不断地发展,从而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区域产业转移作为国际产业转移在一国国内的延伸,已经成为区域经济活动中的一种常态现象。我国在长期的区域产业转移实践中,形成了多种区域产业转移模式,通过对这些模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立足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区域产业转移模式设计必须适应"区域地位平等、产业要素互补、政府市场分工明确、产业园区健全、产业发展可持续"的理念原则,同时要选择实施创新、后发优势、选优、结构优化、共赢等战略,充分发挥区域产业转移在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9.
在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的过程中 ,产业结构知识化转换出现了与传统产业结构理论所揭示的产业结构变动规律不同的趋势。这些趋势是 :产业结构加速“软化” ;产业边界模糊化 ;产业结构转换开放化 ;产业结构转换超常化。  相似文献   

20.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协调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调和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是促进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生态立省战略的确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重视局部,有利全局的一个具有全局性和长期性意义的重大举措。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既不能将其等同起来,又不能将其割裂开来。实施这一战略,政府的主导作用要与各民族群众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促进生态建设与生态经济相互适应与协调发展。生态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要求维持生态平衡必须保护自然资源,发展生态经济必须以自然资源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