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近年来,发达国家就业形势趋于恶化,失业阴影笼罩整个西方世界。如何创造就业机会,已成为90年代西方国家决策者面临的严峻挑战。一目前西方各国面临严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失业率居高不下,失业人口大幅上升。联合国《1993年世界经济概览》指出,1992年西方国家失业人口比1991年新增了550万人,失业率上升到7.4%,为198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经合组织最近预计,其24个成员国今年的平均失业率为8.5%,其中英国为12.3%,美国为7%,德国西部为6%,西班牙和芬兰高达20%以上,日本为2.5%。迄今,  相似文献   

2.
本文企图说明菲律宾主要的经济发展问题,并探讨阿基诺政权如何借助中期六年开发计划来改善这些问题。经济增长和就业菲律宾经济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从60年代的5.1%增长到70年代的6.3%;进入80年代暴跌到负0.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55年的1038比索增长到1965年的1253比索;1975年、1980年和1982年分别增长到1618比索、1919比索和1949比索,1985年下降到1655比索。在马科斯政权产生以前的1955至1965年,十年期的经济增长率(GDP)为21%;此后,在1965至1975年的十年间,经济增长率为29%;在1975至  相似文献   

3.
依然严峻的就业环境 一般认为,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东盟4国随着1999年前半期开始的经济复苏,完全失业率不断下降,经济危机所导致的急剧恶化的就业环境也趋于改善。但是,在失业率下降的同时,不充分就业者的人数却反而增加了。将两者综合起来考  相似文献   

4.
自50年代以来,菲律宾经济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与其邻国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尼相比较,菲律宾则略显逊色。1970——1983年,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和菲律宾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7.6%、6.6%、7.3%和5.5%。菲律宾经济增长速度名列第四。在东南亚各国中,菲律宾的工业基础原来是最好的。1960年,菲律宾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20%,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尼则分别为9%、13%和8%。但到1985年,3国该项指标分别达18.7%、19.6和12.5%,菲律宾仅上升到24.8%。经推算得知,1960——1985年,马来西  相似文献   

5.
战后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 ,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城市化 ①(urbanization)成为发展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各国都经历了一个城市人口快速扩张的时期 :城市人口不断上升 ,比例不断提高。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由20世纪60年代的22.7% ,70年代的25%上升到80年代的28.4%和90年代的35.5%。印尼从60年代的16%上升到90年代的35.4% ,马来西亚从26.6%上升到53.7% ,菲律宾从30.3%上升到54.2%等 ,其中新加坡上升得最快 ,在60年代就达到100%。东南亚国家的城市化具体增长情况详见表1。但是从横向比较 ,东南亚的城市化水平较低 ,与1995年…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后越南的经济与外资投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危机后的经济发展趋势越南于 1 986年采取了经济革新 (经济改革 ) :与对外经济开放的方针与政策之后 ,80年代中期起越南的经济转趋稳定 ,在 80年代后半期经济增长率年平均达 5 1 % ,90年代上半期 ( 1 990— 1 994年 )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 7 3%。 1 995年越南的经济增长率为 9 5% ,1 996年为 9 3%。1 997年 7月由泰国引起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很快波及到整个东南亚地区 ,但它对东南亚地区各国的影响与特点都各不相同。泰国、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受到全面影响 ;菲律宾、越南、缅甸则受到间接影响。1 997年的东南亚、亚洲金融危机在当年并没有…  相似文献   

7.
阿根廷的失业问题与政府的就业政策白凤森一、阿根廷严重的失业问题失业问题是阿根廷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从历史上看,阿根廷失业率并不太高,一般在4~5%左右。但80年代后期以来,阿根廷失业率除在个别年份略有下降以外,其总的趋势是逐年上升,而且升幅越来越大:1...  相似文献   

8.
80年代以来 ,拉美地区失业率总体呈上升趋势 ,目前地区平均失业率超过 8% ,就业质量明显下降 ,表现为就业机会主要来自于非正规经济部门和传统服务业。因此 ,收入分配进一步向高收入阶层集中 ,社会贫困化程度加剧。拉美社会贫困问题由以往主要是一种农村现象转化为主要是一种城市现象。拉美社会形势恶化有多方面的原因 :80年代严重的经济衰退及经济调整引起的高通货膨胀 ;90年代中期起国际金融动荡引起的经济滑坡 ;某些经济改革措施产生的负面效应 ,等等。近 2 0年来 ,拉美国家在如何处理社会问题方面存在着两种学派 :新自由主义学派和新结构主义学派。拉美国家的社会贫富分化问题并不是一个新近才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任红军 《东南亚》2005,(3):19-26
印尼经济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遭受重创,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基建)几乎陷于停滞,2004年底的大海啸对基础设施的破坏无疑是雪上加霜。基础设施的落后已经成为印尼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2004年印尼的GDP增长率只有4·32%,失业率却高达9·86%。据世界银行的报告称,在今后五年的时间里,印尼只有将每年的经济增长率提高到6-7%,才能满足每年新增的250万劳动力的就业。苏西诺政府已经认识到基础设施瓶颈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将基建作为振兴印尼经济的重要措施,并计划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以吸引外资参与基建,这将为中国…  相似文献   

10.
2011年是菲律宾阿基诺三世当选总统后完整执政的一年。在经历了2010年由选举推动的7.3%的高经济增长率后,菲律宾2011年的经济增长情况差强人意。本文从菲律宾实体经济、就业、通胀和贫困、货币金融政策与财政的视角考察了菲律宾2011年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情况,介绍了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上台之后采取的主要经济措施,并预测菲律宾2012年的经济发展前景及其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1.
读者对象的确定可以简称为读者定位,即读物是给什么人读的.刊物的读者定位问题应该在办刊之初就予以解决.因为刊物的读者定位与刊物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对整个的编辑工作都有一定的决定作用.刊物的读者定位不明确,其余的工作,例如组稿、改稿等工作都不太好展开.所以,读者定位应该是非常慎重的事.  相似文献   

12.
13.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NGOs can “tip the balance” in favor of particular outcomes at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negotiations by leveraging a combination of facilitative negotiating power and discreet bargaining assets. It uses the international climate change negotiations to illustrate how NGOs employ their facilitative power and bargaining assets, which stem from NGOs' transnational character, ability to increase the transparency of negotiations, and claims to legitimacy.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NGOs can “tip the balance” in favor of particular outcomes at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negotiations by leveraging a combination of facilitative negotiating power and discreet bargaining assets. It uses the international climate change negotiations to illustrate how NGOs employ their facilitative power and bargaining assets, which stem from NGOs’ transnational character, ability to increase the transparency of negotiations, and claims to legitimacy.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asks whether and under what circumstances a presence in news media debates helps advocacy groups to achieve their policy goals in European Union (EU) legislative politics. Common wisdom holds that lobbyists eschew the public spotlight and prefer to influence policymaking from behind the scenes. This perception contrasts with the literature on media and interest groups, which typically conceives of media attention as a crucial commodity for interest groups to influence policy decisions. This article unites these seemingly contrasting stances by arguing that media attention can be both a blessing and a curse for advocacy. The central argument posited is that media attention may improve or reduce advocacy groups’ chances of preference attainment depending on how advocacy groups frame their message in the news. The analyses draw from interviews with more than 200 policy practitioners and content analysis of 3,557 media statements connected to a sample of 125 EU policy proposals. Th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an advocacy group’s media presence may improve preference attainment, but only when the advocacy group manages to frame its objectives in the news as aligned with the public interest.  相似文献   

16.
John Parmelee 《政治交往》2013,30(3):317-331
The present study uses frame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o explore the presidential primary campaign videocassettes of Gary Bauer, Bill Bradley, George W. Bush, Steve Forbes, Al Gore, and John McCain. While the candidates used a variety of frames, all six videos shared one frame: mass media as supplier of candidate validation. Interviews with the producers of the videos confirmed data from the frame analysis and aided in understanding how and why the frames were used. The study lends insight into how the candidates chose to shape the images that they first presented to the public.  相似文献   

17.
18.
How wars end     
  相似文献   

19.
Partnerships can achieve results, but they do not develop smoothly. Members must explore their differences before they can perform well together. Some agencies look inwards at their own priorities and expect their partners to follow them. This leads to a blend of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Other organisations turn outwards and look for partners who can contribute to shared results. They see themselves as others see them. They do not look back to make sure that others are following. This leads to a blend of mutual respect and reciprocity which is as important for success as finely honed memoranda of understanding.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