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付小明 《法人》2009,(3):92-93
仇富心理的滋长或消除完全取决于获取财富的途径——只有当全社会的财富都成为阳光财富的时候,仇富心理才可能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2.
胡雪 《法制与社会》2011,(2):171-172
从社会治安管理层面去分析由于收入分配不均导致的仇富现象,详细地分析了社会仇富的表现与对象。从仇富根源入手分析社会消费与解决金融危机的关系,指出仇富与爱富的辩证关系,提出穷人与富人应该拥有合适的心态与均等的机会去发展经济,才能消除仇富心态,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因为仇富心理,一名获奖无数的“北漂”大学生一时因妒迷失,盗窃炫富者的财物以进行报复,最终以盗窃罪被判刑。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需引起全社会、尤其是学校和家长的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4.
仇富心理及其表现是中国古代社会阶级之间矛盾与矛盾的一种集中体现。本文主要从社会心理学与政治经济学相结合的角度,以中国古代人治的社会制度必然产生权利时空与权力滥用为切入点。探讨了古今中国人的仇富心理的原因和后果。  相似文献   

5.
焦点话题     
《法人》2006,(3):10-10
“过去中国都是‘穷人区’,现在出现‘穷人区’和‘富人区’是很正常的,就像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样,也要让一部分人先住进‘富人区’,以后才能都变成‘富人区’。” 华远房地产董事长任志强“穷人区”“富人区”的划分.立刻引起了极大地争议.据某知名门户网站调查显示.截至22日上午11时,支持穷富分区的网友已经达到46.4%.赞成任志强观点的意见首次占据上风。  相似文献   

6.
孙平 《法学》2006,(11)
仇富现象的存在是一个社会事实。仇富是一种落后的、与现代法治的精神格格不入的心态。法律是理性的,不仅必须杜绝部分公民盲目仇富情绪的干扰,而且应该成为消除仇富现象的主要手段。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每个人,不论先富还是后富,钱多还是钱少,其权利都应该能够得到法律的平等保障。在这些方面,立法、司法、行政执法过程都需要努力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排除部分公民落后的仇富情绪的干扰,决不可把这种落后心态误认为是主流民意。  相似文献   

7.
要命的钱袋     
传说很久以前,在一间破旧的屋子里,有一个穷人,他穷得连一张床都没有,只好躺在一条长凳上。 穷人自言自语地说:“我真想发财呀!如果我发了财,决不做吝啬鬼……” 突然,在穷人的旁边出现了一个魔鬼。魔鬼说:“好吧,我让你发财。我给你一个有魔力的钱袋。”  相似文献   

8.
《政府法制》2012,(18):4-9
《传销式保险:你可能不知道的秘密》中指出,传销就是以虚假的“发财机会”骗人上当,而最容易被骗进去的正是那些身处困境渴望改变命运的穷人、所以,我们要持续、坚决地揭露传销,让本就处境不好的人免于再遭劫难?在揭露传销取得一定成果之际.我们又发现,专门利用穷人渴望改变命运心理而设计的骗局.又岂止是传销.还有很多与传销形不似而神似的骗局.需要我们认清其真面目……  相似文献   

9.
“有恃”生恐马良德有些人大抵是这样的:在其为常人或对“恃”没认识时,尚可做老实本份状,而一旦有所恃,或恃强或恃权或恃色或恃钱,会立马嚣张起来,且无所顾忌。狗这东西就深话此道,“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狼也不例外,俗语“子系中山狼...  相似文献   

10.
防止劳教人员脱逃是劳教场所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地防逃呢?笔者认为行之有效的防逃要“以人为本”,从“人”因素着手。作为人的因素的防脱逃措施首先就要“人(干警)”针对“人(劳教)”来进行。逃脱分子先有了脱逃的心理动机,才可能有脱逃的一些准备行为,有行为就一定会有外在表露。因此就要求我们做到能从劳教人员的一些外在表露摸清其心理动机,了解其行为动向,分析劳教人员心态,寻找他们欲逃跑的破绽。劳教人员的脱逃心理动机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不认罪错,恶性不改,留恋违法犯罪或厌恶惧怕劳动,贪图安…  相似文献   

11.
“哭穷”,是中国的“国粹”,很多小说都有这样的描写,借钱人还没张开嘴,有钱的人就说“穷的揭不开锅了”。真正的穷人,因为穷,似乎已经习惯穷了,反倒不怎么哭穷了;而那些喜欢“哭穷”的,往往并非真正的穷人,至少还没到该“哭’的地步,他们之所以“哭穷”,有的是真的“哭穷”,  相似文献   

12.
仇富现象是当今社会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在社会公平的呼声不断高涨之时,对于仇富现象的探讨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热点话题。本文将根据社会各界对仇富这一现象的理解,简要探讨何为仇富现象,并从社会学的视角,即从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互动关系出发,对仇富现象的社会背景和原因进行全面而深层次地分析。最后,本文创新地看待仇富这一社会现象,并探讨仇富现象将会对今后的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认为,“心理压抑将成为21世纪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警察,作为高风险、高负荷、高强度的“三高”人群,其心理压力首当其冲。据调查,在所有应急性职业中,警察的心理压力指数高于常人几十倍。在和平年代,警察是我们社会生活中唯一有权合法行使暴力的群体。就群体而言,心理压力对公民、对社会、对国家都意味着一种潜在的危机;就个体而言,心理压力不仅影响公安队伍的整体战斗力,而且极易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如焦虑、忧郁、失落、恐惧,甚至逆反、施暴、自伤、自杀等。因此,正视警察的心理压力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寻找其缓解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初,美国遭遇严重的经济危机,许多家庭陷入困境。为了帮助穷人,一些富农故意不去采摘屋前的苹果树,让穷人捡去充饥。一天,一个饥肠辘辘的小伙子在街头游荡,无意间看到路边草丛里有个大苹果,便冲过去捡起来。小伙子正要吞下苹果,旁边几双饥饿的眼睛望了过来,他犹豫了一下。把它塞进口袋,自言自语道:“还是留到最饿的时候吃吧.”  相似文献   

15.
最近,著名经济学者吴敬琏先生在分析“收入分配不公”的成因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一是腐败,二是垄断。收入分配不公,必然加大贫富差距,贫富差距扩大则容易导致社会失衡。垄断行业盈利了,大部分利润被留在行业内部,成了职务消费和职工的福利基金;亏损了,则由国家和全民承担,成了全民的亏损。这种分配模式必将打破多数人的平衡心态,进而造成群体性的挫折和失败感。而这种群体性的挫折感又会引发新的社会心理危机,成为公众仇富的一个心理注脚。  相似文献   

16.
33年前,四川成都汤阿婆将400元存人了银行,如今连本带息拿出来仅仅只有835元整,汤阿婆的故事就是一场活生生的理财课,这告诉我们通胀往往针对穷人,因为穷人手头的资产仅仅是那点银行存款。福布斯的富豪排行榜,从来就不计算富豪的银行存款,因为存款只占其资产的极小部分,绝大部分身价其实都是股票,其次是房产。  相似文献   

17.
“吉迪恩案”中 ,联邦最高法院赋予了“穷人有获取刑事法律援助的宪法权利” ;“尼诺案”中 ,最高法院又确立了“公民享有要求政府采取公共行动的宪法权利 ,不论这一权利的行使是否有违法之目的 ,也不论其行为是单一行动还是一致行动 ,都不受反垄断法的管辖。”律师联盟案中 ,这两种宪法权利发生了冲突 ,最高法院最终选择了优先保护社会弱者的权利。  相似文献   

18.
罪过理论,是刑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诸多的具体问题,本文拟就其中几个有争议的问题发表一管之见。一、罪过的定义问题何谓罪过?对此,我国刑法理论界有着种种不同的回答。概括起来有以下5种观声、:(1)有罪说。该说认为,“所谓罪过,就是行为人对国家和人民是有罪的”(1)(2)对危害社会行为的心理态度说。是说将罪过界定为“犯罪主体对他所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一种故意或过失的心理态度。”(2)(3)对行为的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态度说。主张此说的人将罪过表述为“是人对自己所实施的行为的危害社会结果的一种故…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在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中,一些职务高、数额大、社会反响强烈的案件处理偏轻,其原因往往与“贪官”具有立功等从宽情节有关。“贪官”有了退赃、自首、立功这些足够多的从宽情节,无论是贪污几百万还是几千万,都能免予一死,甚至三年五载就能获得自由。立功成了“贪官”的一张“免死牌”。,这一现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受动机的驱使。近几年,查处了许多大要案,是什么原因驱使腐败分子自掘坟墓呢?除了历史、现实等客观原因外,受其错误思想支配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从主观上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腐败心理是一种有缺陷的社会或个体心理,它是社会消极心理因素的沉淀和堆积,内容上以非分的物质精神欲望、错误的道德观念和牺牲社会的自我实现欲求为基本特征。剖析案例可以看出,一些人违法违纪,主要受以下几种心理支配:一是贪欲心理,认为“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二是机会心理,认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三是补偿心理,认为目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