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切实搞好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张留奎学习邓小平德育思想,是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邓小平德育思想,贯穿在他对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中,贯穿在他对教育问题的论述中。我们要认真学习,加深领会。他阐述的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  相似文献   

2.
学校,是我们学习的地方。在这里,我们既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建设社会主义作好准备;而更重要的,是要学习怎样做人,做一个正直的、对社会有益的人。所以,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教育一个学生,教会他书本知识并不难,而要将他培养成正直的人就不那么容易了。现在的学生,大都喜欢接触一些新鲜事物。可是他们尚处在青少年时期,头脑较简单,明辨是  相似文献   

3.
艾丁的"世界文化遗产"之旅一个只有12岁的孩子,曾被学校和老师认为"不适合"在学校与其他小孩子一起学习,并因此而被学校勒令"转学"。但是,他爱大自然、爱观察、爱每一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对这个纷繁的世界充满了求知的好奇。于是,在妈妈的鼓励下,开始了他的文化遗产之旅。2001年春天,艾丁正式告别学校生活。他在校园里和打交道一年半的鸟兽虫鱼们道了"再见",  相似文献   

4.
建国后 ,毛泽东在学习苏联经验的进程中 ,逐渐地觉察到了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 195 5年底 ,他在党内首先提出“以苏为鉴” ,提出要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他以唯物辩证法的眼光审视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 ,提出了可以消灭资本主义 ,又搞资本主义 ;有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 ;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等一系列独特和深邃的理论见解 ,实现了对苏联模式的重大突破和理论超越。  相似文献   

5.
案例小吴2008年9月来到桐乡市特殊教育学校学习。进入学校后,我发现他总喜欢莫名其妙地手舞足蹈;平时沉默寡言,从不主动与他人交往,也不关心周围发生的事情。下课了,同学们三五成群地一起聊天玩耍,可小吴却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教  相似文献   

6.
正9月14日是贺州市钟山县两安乡星寨村少年盘小军(化名)在学校学习生活的第二周,此前他因病辍学在家已一年多了。"之前我常常劝儿子回学校读书,但他老是不听。驻村干部、老师多次来劝他上学,终于说服他愿意回学校读书了,我很高兴,心里轻松了,做起事来都有劲多了。"盘小军的妈妈如释重负地说。而对于相邻的回龙村8岁的李明明(化名)来说,这似乎困难得多。李明明是智障男孩,无法像正常的同龄孩子那样去  相似文献   

7.
别样的目光     
张骅 《中国减灾》2005,(12):57-57
严福祥的目光中有一丝淡淡的惆怅和忧伤。我看着他,他却看不见我。因为他坐在电视里,面对着无数他无法看见、无法相识的观众。而我却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他正在讲述一个属于他的忧伤而无奈的故事,而在这个故事里我分明看见了一个当代英雄极为可贵的品质。他目光中的那种惆怅和忧伤起初我无法理解,而当我听完整个故事之  相似文献   

8.
一个合格的现代人无疑应该具备批判精神。所谓批判精神,就是一种敢于怀疑已有结论,大胆探索新知的人文素质。没有它,我们无法找到自己的生命方向,也无法实现对他人的超越。惠特森是西方一所学校6年级的老师,教自然科学。确一天,他给一个班上第一堂课,介绍一种“长翼飞猫”的动物,他一边讲解,一边给学生展示了一个头盖骨、学生们认真  相似文献   

9.
云南大学中文系全体师生集会,隆重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学校领导出席了会议。中文系主任张文勋在会上作了题为《学习鲁迅振兴中华》的讲话。他阐述了在向四化进军的今天纪念鲁迅,学习鲁迅的重要意义。号召全体师生学习鲁迅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他为人民的解放而勇于献身的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崇高品质和思想觉悟;学习鲁迅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坚持真理,严于律己的战斗精神;学习鲁迅热爱共产党,  相似文献   

10.
华山 《协商论坛》2007,(11):63-63
雕翎箭故事一在新泽西,有一位愚钝无比的小男孩,无论老师如何努力地教他,他仍然无法学会从1数到10。无奈之下,老师与同事商量后,决定请他的父亲来学校一趟,好好沟通一下孩子的教育问题。当父亲得知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竟然  相似文献   

11.
一、隐性课程概念的提出“学生在学校中学到了什么(Whatislearnedinschools)”大凡关心学校教育的人都会想到这个问题,正是这个问题促使我们重新反思传统的课程观和教学论,并把我们的研究视野引向隐性课程领域。早在20世纪30年代,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就触及到了“隐性课程”问题。他指出,学生学习的不只是显性课程,还学到了与显性课程“不同的东西”,这就是他所谓的“伴随学习(collaterallearning)”。他指出:或许所有教育学上的最大谬误是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一个人在他学习的时候只学到某种特定的东西,至于形成持久的态度、好恶的间接学习…  相似文献   

12.
郑艳君 《求索》2010,(12):223-225
穆旦诗歌主要表现了一个现代人在荒谬的人生图景中寻找生存根基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焦虑。灵魂无所皈依的他试图从爱情、信仰、自然中获得救赎,但他并没有真正得到解脱:在爱情中,他获得了心灵的寄托,而爱情无法永恒;信仰让他能够超越庸常的现实,他又无法虔诚地皈依;自然是他心中唯一的"憩息地",却同样不是"稳固的根基"。诗人依然没有走出孤独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群培的小学是在拉萨二小读的,课堂设在一顶帐篷里。那时,自治区还未成立,西藏的情况比较复杂,到汉人开办的学校去读书还要遭到有些人的反对。一次,在去学校的路上,他被一个喇嘛拦住了,不让他去读书。当时,家里有4个小孩,父亲外出下落不明,生活极为困难,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度过了小学生活。群培的藏文是在尼泊尔老领事馆一个私人学校学的。直到现在,群培还自称,他的文化程度不高,还为没有好的学习环境,没有好好地上过学而后悔。  相似文献   

14.
虽然他家乡的祖屋在爆炸声中顿然变成一堆瓦砾,却无法阻止他坚毅的军人步伐;而善良的怜悯,更未使他忘记军人的职责,他勇敢地直面枪杀毒犯……他在种种困厄和磨难中百炼成钢.他的名字叫-许三多.<士兵突击>讲述了一个中国普通军人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5.
<正>张团和是上杭县溪口镇第十七届县、镇两级人大代表,溪口中心小学校长。他调研发现,未成年人犯罪大多出现在特殊学生中,这些孩子缺少最需要的家庭关爱,仅仅通过学校的关爱和情感抚慰无法完全弥补温情家爱的缺失。于是,他提出《关于加强对特殊学生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引导的建议》,希望能出台措施要求并敦促监护人切实履行好监护责任和教  相似文献   

16.
罗玉明  肖芳林 《求索》2007,(6):220-222
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曾国藩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虽然他并没有象李鸿章、左宗棠等直接创办过近代学校,但他通过阅读西方科学著作,认识到西方新式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呼吁学习西方教育制度,组织国内一批精通西学的人才翻译西书、传播西方科技知识,积极支持新式学校的创办和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并试图处理传统教学内容与西方近代教学内容的关系,对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由于城市大多是独生子女,多数家庭的父母受儒家文化“学而优则仕”思想根深蒂固,都希望儿女能接受高等教育毕业后当干部,不愿让儿女上技校毕业后当技术工人。随着近几年普高扩招、五年专、职高及中专的招生不断扩大,所以城市技校生源越来越少。而选择来技校读书的学生是以生源中升学失败者为主体:或者是学校、家长无法管柬的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家长逼迫子女进入学校比较安心,而不是为了让孩子多学点知识为目的。因而技校生中学业水平较差的人基数大。学业上的困难必然会导致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令人堪忧。何况技校生又处于15、16岁精力过剩的年龄,当他没有把精力用在学习上,  相似文献   

18.
《政协天地》2024,(1):12-15
<正>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欧阳哲生近代中国将明末清初以来中西文化交流推进到一个新的重要阶段,严复无疑是这个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严复以他长期浸泡西学的切身体会和经验,意识到学习西语的特殊重要性,强调要通过原文获取原汁原味的西方文化;重视科学在文明互鉴中的指导作用,主张取法西方近代政治制度,要从掌握构建西方上层建筑的科学原理入手;对西方列强“无法与法并用”、  相似文献   

19.
从去年秋季以来,我省中、小学、师范学校又普遍出现了混乱现象,造成师生负担过重,严重地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这种混乱现象主要表现在:(1)各部门直接向学校布置过多过重的社会活动与公益劳动,使学校无法应付。(2)有些单位任意占用校舍,特别是小学校舍。仅据洪赵、汾西等十二县不完全统计,就有106所小学校舍被农业合作社和信用社占用了一部或全部(做了牲口饲养室、仓库、办公室)。此外,因借用中等学校的礼堂和小学教室开会、组织晚会等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现象也较为普遍。(3)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师兼职和参加各种会议过多。有的校长校内外竟身兼十职,没有精力领导教学。有的校长被抽去做中心工作,很长时间未作学校工作。(4)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师调动频繁,也严重影响了学校工作。(5)学校内部组织多、会议多;机械地搬用工厂经验,在学校内搞运动、搞竞赛,规定学习指标,评选先进班,评选三好学生造成学生学习的紧张状态;集体活动与课外活动过多;教师学习门类太多,并过分强调集中学习,教师  相似文献   

20.
向自己挑战     
吴川 《公民导刊》2010,(1):51-51
<正>在生活的重压之下,大多数人怀着对成功、对金钱的渴望才去挑战生活中的一切,而我认识的一个人,他的挑战却不是为了这些,他命运的每一次改变都让人匪夷所思、无法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