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陈铁军 《中国减灾》2011,(10):61-61
近年来,山东省滨海市无棣县民政局与县气象局紧密配合,双方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联合开展灾害信息员队伍和社区减灾建设,加强灾害信息共享和灾情预警、预报、评估工作,共同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一是双方将加强与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全省灾害信息员灾情管理水平,扎实做好汛前各项准备工作,4月16日,江西省民政厅在南昌市举办汛前灾害信息员培训班。培训采取授课为主、交流互动为辅的方式进行,重点就灾情管理要点及注意事项、灾害救助实务、自然灾害救助评估基础知识等有关内容进行了全面培训。灾害信息员队伍在减灾救灾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开展灾前预防和灾后应急救助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各地要严格按照灾害信息管理规定,按规定程序、按时间要求上报灾情,要提高灾害信息  相似文献   

3.
《中国减灾》2013,(12):41-41
定安县位于海南省北部,地处南渡江中下游,自然灾害多发,救灾任务十分繁重。近年,为提高灾害救助应急管理能力,提高救灾工作科学化管理水平,定安县切实加强自然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县、镇(农场)、村(居)委会三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全县减灾宣传、灾害预警、灾情收集、灾后救助等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我国灾情管理工作与时俱进,发展迅速,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灾情管理制度不断得到完善,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灾情应急值守制度、灾情会商核定制度、灾情报送通报评估制度等为防灾减灾救灾决策提供了支撑;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不断发展,分级培训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这支队伍力量逐步发展壮大、能力不断提升,为解决灾害预警、灾情报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提供了保障;灾情管理技术也取得了新突破,多网络多终端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管理平台、全国灾害信息员数据库、  相似文献   

5.
为提升全县广大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最大限度避免或减轻自然灾害给群众带来的损失。近日,湖北省谷城县聘请了290人,组成一支覆盖全县12个乡镇(经济开发区),涉及290个相关单位的村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并且为其颁发了聘书。这些义务灾害信息员,将在第一时间内核准上报灾害信息,向村民传播防灾减灾救灾知识,指导村民做好灾害防御工作,使减灾救灾工作更好地服务广大群众。  相似文献   

6.
正科学化、标准化的自然灾害灾情统计制度提高了灾情信息上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全年24小时灾情应急值守制度提升了信息沟通和监测能力;精细化、规范化的灾情会商核定制度促进了涉灾部门之间的合作,实现了灾情信息的共享;严格的灾情报送通报评估制度推动了灾害管理责任的落实。以上各项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使灾情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也为减灾救灾决策提供更多支持。  相似文献   

7.
正作为北斗综合减灾示范项目省级示范单位,湖北省积极推进示范应用工作,省民政厅党组高度重视,厅领导多次听取工作专班汇报,多次督导北斗综合减灾示范项目应用推广进展情况并要求整合北斗综合减灾示范项目和基于自主卫星示范项目,严格落实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项目示范要求,成立工作机构,落实配套经费,规范终端管理使用,组织推动基层灾害信息员使用报灾终端报灾,最大程度发挥示范效应,切实提高灾情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徐园  王卫京  吴磊 《中国减灾》2013,(17):48-51
随着灾害问题的日益加重和防灾减灾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遥感、地理信息、网络通讯及其他信息技术已逐步应用到防灾减灾工作的各个环节,在灾害预警、灾情评估、救灾决策、灾害救援多方面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数据的科学管理是防灾减灾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支撑,一方面可为政府及相关减灾部门提供标准详实的基础地理信息,同时也为各级减灾应急指挥中心提供及时准确地救灾决策信  相似文献   

9.
正灾害信息员队伍是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灾害隐患排查、灾情统计报送、灾情损失评估核查、协助转移安置受灾群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灾情传递的"最后一公里",基层灾害信息员恪尽职守、不畏艰险,用自己的实干与热血谱写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新篇章。本文特此展现基层灾害信息员的工作风采。  相似文献   

10.
《中国减灾》2012,(15):63
日前,安徽省淮南市减灾救灾委结合实际,建立了"淮南市自然灾害应急专家库"。"淮南市自然灾害应急专家库"由淮南市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专项设立,其主要职责是受委托对全市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分析,研判灾害趋势,查核和科学评估灾情,对灾害应急救助工作提供决策建议、意见、专业咨询以及技术支持。根据灾情从专家库抽列人员组成专家组,对灾情进行会商。  相似文献   

11.
《中国减灾》2014,(4):58-58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减灾委完成了2013年自然灾害评估工作,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提交了3万余字的总结评估报告。此次总结评估工作由自治区民政厅牵头,共有25个减灾委成员单位积极参与。总结评估报告从灾情基本概况、灾情特点分析、救灾工作情况、重大灾害过程评估情况、存在问题和建议5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反映了民政、气象、国土、农业、林业、地震、水利等主要成员单位一年来开展的减灾救灾工作情况,剖析了减灾救灾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6个薄弱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工作的7条建议。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着力构建县、乡、村三级防灾减灾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拓展全县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完善灾情信息网络,组建灾害信息员队伍,明确了478名同志为灾情信息员。  相似文献   

13.
正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与省级减灾中心在灾害监测预警、灾情报送、灾害评估等方面开展的项目合作,既推动了上下协同的业务运行模式,又提高了省级减灾中心科技支撑能力,也为打造高效运转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4.
为提升全县广大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最大限度避免或减轻自然灾害给群众带来的损失。近日,湖北省谷城县聘请了290人,组成一支覆盖全县12个乡镇(经济开发区),涉及290个相关单位的村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并且为其颁发了聘书。这些义务灾害信息  相似文献   

15.
正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减灾中心立即启动救灾应急响应机制,第一时间派员参加省应急管理厅召开的应急工作协调会,全体干部职工立即进入应急状态,全力以赴开展灾害应对工作。灾情发生1个小时后,四川省减灾中心通过国家自然灾害灾情报送系统向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报送第一条宜宾兴文地震灾情信息;灾情发生4小时后,省减灾中心通过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系统生成了第  相似文献   

16.
<正>灾害信息员队伍是我国灾害治理人才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基层防灾减灾救灾一线承担着报送灾情信息、传递灾害预警、进行群防群测、开展减灾教育等工作职能,在应急管理部成立后,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根据专项实地调研情况,对湖北省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的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减灾》2012,(8):63-63
日前,安徽省淮南市减灾救灾委结合实际,建立了“淮南市自然灾害应急专家库”。“淮南市自然灾害应急专家库”由濉南市减灾救灾委员:套办公室专项设立,其主要职责是受委托对全市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分析,研判灾害趋势,查核和科学评估灾情,对灾害应急救助工作提供决策建议、意见、专业咨询以及技术支持。根据灾情从专家库抽列人员组成专家组,对灾情进行会商。  相似文献   

18.
随着灾害问题的日益加重和防灾减灾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遥感、地理信息、网络通讯及其他信息技术已逐步应用到防灾减灾工作的各个环节,在灾害预警、灾情评估、救灾决策、灾害救援多方面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数据的科学管理是防灾减灾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支撑,一方面可为政府及相关减灾部门提供标准详实的基础地理信息,同时也为各级减灾应急指挥中心提供及时准确地救灾决策信息。因此,建立完善的防灾减灾综合数据管理体系,实现防灾减灾海量数据的集中存储、高效管理与统一调度,是各级减灾部门开展应急工作的基础和基本保障,也是各级减灾部门面对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正浙江省丽水市台风、暴雨、洪涝等灾害易发频发,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形势严峻。近年来,丽水市以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基本生活为宗旨,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压实责任,推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持续深入开展。今年汛期,浙江省丽水市发生了两次区域性自然灾害,受灾区域主要集中在莲都、松阳、云和、龙泉。面对灾情,市、县(市、区)民  相似文献   

20.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四川省将防灾减灾体系构建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贯彻落实《自然灾害救助条例》,深化"减灾—备灾—救灾—灾后重建"四位一体救灾思路,实现防灾减灾与灾害救助并重,救灾工作向灾前防控和灾后重建拓展延伸的新格局. 完善灾害预警机制 做到灾害险情有预警 四川省充分发挥省减灾办综合协调职能,以险情预警和灾情会商为平台,与多个涉灾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基本实现灾情参数即时共享.在突发天气过程中,气象等部门及时提供最新雨情、水情、汛情和地质险情,提前发出预警预报.依托村、镇、县、市四级灾害信息员网络,及时将预警预报信息传递到县、乡、村、组、户和施工单位,提前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由于灾害信息员培训到位,责任落实到位,会商预报准确率较高,为提前组织转移群众赢得了宝贵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