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理论》2015,(15)
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西方文化的双重碰撞和影响下,胡适立足于近代中国国情,提出了从思想启蒙出发解决中国的问题,要思想启蒙需要以健全的个人主义为提前与核心。胡适所倡导"健全的个人主义",力图实现人的独立个性,力图实现个人自主负责意识,如此,才能真正促进思想启蒙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轴心时代"中西文明的发生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缘环境相关,也因各自自然地缘特征而形成相应的超越取向相关;经比较分析可认为西方文明的超越取向是外在的,而中国文明的超越取向是内在的,以"外在超越"为其特征的西方文明历史化路径遵循"创生-化生"逻辑,并以追求"排他式共生"为最终目的,而以"内在超越"为其特征的中国文明之历史化路径则遵循"化生-创生"逻辑,其共生理想是包容性的。两相比较,可认为由传统地缘政治学逻辑所支配的西方文明"排他式共生"实质上是对不同文明交往之道的偏离,而以"包容式共生"为其特征的中国文明因其"地缘文明学"取向而倡导"共生主体性",其历史化进程之继续展开也终将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合作共生。  相似文献   

3.
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是生态伦理学的第一个形式,它的理论前提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意义取向植基于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近代启蒙确立的自由、平等、民主的"天赋权利";基本原则为"生态中心主义";据此,"大地伦理"成为易于被西方人接受的生态文明思想之一。然而,囿于"大地伦理"本根性的历史局限,它不可避免地生发出"功利主义"与"义务论"的悖论;"无主体"的伦理责任悖论;"环境法西斯主义"悖论。在这种境遇中,"大地伦理"必须走向"大地美德",才能摆脱生态伦理学继续演进的困境,于是"环境美德伦理学"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4.
丛大川 《理论探讨》2005,1(1):42-45
最近我重新研读了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其《资本论手稿》,这是我十几年来提出“实践人道主义”所依据的主要文本,也是我同时提出“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轴心的信息·生态·人道新文明观的主要哲学思想来源。同时,我又重新研读了弗朗索瓦·佩鲁的《新发展观》,这也是我新文明观创意的思想来源之一。比较马克思和佩鲁,我认为,二者极为相通。本文拟从七个方面漫谈佩鲁新发展观的哲学思想。  一、佩鲁新发展观的新研究方法———以人的“自由个性”和人的“丰富潜能”为中心的国际人道主义的“新人文方法”  对人类和社…  相似文献   

5.
胡建 《理论探讨》2001,1(2):21-25
在人类政治文化意义的演序中,马克思的人权观与洛克"社会契约论"的人学旨趣之间存在着割舍不断的契接关系,马克思正是在批判性地吸收并超越了洛克思趣中的人类意义之后,才登上了人权观上的新历史高峰.这具体表现为在自由观上,马克思以"人类自身文化创造的自由本质"超越了洛克的"天赋自由权利";在民主观上,马克思以"社会普遍性与个人特殊性和统一的民主制"超越了洛克的"以个人为本位的民主制";在法制观上,马克思以"法制保护合理的社会关系"超越了洛克的"法制保障合理的利己主义".  相似文献   

6.
陈伟 《理论导刊》2017,(4):51-53
"权利"和"义务"是西方法律文明中的基石性概念。"分"(fèn)是我国古代政治法律思想研究中一个未被充分重视的重要概念,意指人之行为的规定性。"分"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权利义务观,与源自西方的"权利""义务"在含义上有相通之处,但由于植根的文化环境不同,两者也有许多重要的差异,可谓形似神殊。  相似文献   

7.
陈伟 《理论导刊》2017,(4):51-53
"权利"和"义务"是西方法律文明中的基石性概念。"分"(fèn)是我国古代政治法律思想研究中一个未被充分重视的重要概念,意指人之行为的规定性。"分"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权利义务观,与源自西方的"权利""义务"在含义上有相通之处,但由于植根的文化环境不同,两者也有许多重要的差异,可谓形似神殊。  相似文献   

8.
“自由”是孙中山“革命之学问”中的重要基石,是革命正当性的重要依据。孙氏的“自由”观由两个互相矛盾的内容构成:一是“自由”是人民不可剥夺的政治权利;二是在中国当时的革命环境中,要国家团体有自由就必须牺牲国民的个体自由权利。孙氏在这个问题上实际上是混淆了古代“自由”与近代“自由”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权利"和"义务"是西方法律文明中的基石性概念。"分"(fèn)是我国古代政治法律思想研究中一个未被充分重视的重要概念,意指人之行为的规定性。"分"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权利义务观,与源自西方的"权利""义务"在含义上有相通之处,但由于植根的文化环境不同,两者也有许多重要的差异,可谓形似神殊。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时代的学术语境中,"现代性"作为一个极富张力的哲学范畴,不仅业已成为一种理论视阈和研究范式,而且业已成为一种与"现代化"和"现代社会"发展道路密切相关的价值理念、价值尺度、价值标准和价值追求。然而,无论是对其作何理解都是以西方现代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为理论基础的"西方现代性",而不是建立在中国社会历史和现实基础之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更不是建立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础之上的"新现代性"。以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为指导,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视阈和思想维度来看,与建立在"理性"或"启蒙理性"基础之上的以"资本"或"资本逻辑"为中心的"西方现代性"不同的是,"人民性"不仅直接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及其由此决定的社会运行机制,而且直接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以"人民性"为根基和中心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的原创建构,不仅实现了对"西方现代性"的扬弃和超越,而且赋予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以更加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以"人民性"为中心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向,正确处理好"资本逻辑"和"人民逻辑"之间的张力关系,防止和遏制"资本逻辑"对"人民逻辑"的渗透和侵蚀。  相似文献   

11.
中西交流是以地理知识的沟通揭启序幕的,但来华传教士所带来的西方地理新知识,往往难以一时被中国古代士人所接纳.其中诸多细节,体现了两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与冲突,例如中西关于"四海"的诠定.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的"四海"从传统的经史体系而来,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意识.而在利玛窦、艾儒略等传教士的地图和著述中",四海"从西方的航海大发现而来,用来唤醒中国古代士人的世界意识.两者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反映了中西交流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12.
在1932年发表的<中国历史的一个看法>中,胡适描绘了一出"老英雄悲剧",即"老中华"的失败史,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中华文明盲目指责和对西方近代文明盲目崇拜的态度.在当时那个新旧变替和文化碰撞最激烈的时代,出现一些偏激看法是正常的现象;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则必须建立起理性看待中西文化的态度.百余年来中国借助西方法资源建构的法律体系缺乏本土的社会基础,因此目前应当重新认识和发掘中华法资源,纠正长期存在的对于中西法治文明简单化和教条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密尔出于对作为民主核心价值的自由与平等二者冲突的反应,看到了多数暴政的潜在威胁,提出了"多数暴政"思想.其多数暴政包括政治专制和社会专制,是指社会中的某个群体凭借数量上的优势对少数人的权利和自由的压制.密尔论述多数暴政思想的语境是代议制民主,是对托克维尔多数暴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目的在于保护少数的权利和完善西方民主政治,这一思想不能作为分析当代中国政治的工具,但对我国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菁 《理论探讨》2008,(2):48-51
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指出自由与法律的责任与义务是相对立的,在专制主权下人们才能享有自由.这种"自由"理论是建立在霍布斯对"自由"含义的哲学分析基础上的.他将"自由"区分为三个层次:运动物体外在阻碍的缺乏;自由人不受阻碍地做想做的事;自由人经过"斟酌"的选择行为.霍布斯进一步对第二层定义进行分析,认为在强制状态下人是自由的;但在法律或义务束缚下人不是自由的.这就是霍布斯政治上消极自由观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平等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指向与要求,是衡量社会行为主体价值的一种尺度.公平是一种特殊的平等.和谐社会首先应是一个基于平等价值的公平社会,平等与公平的价值是和谐社会的底蕴与前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应当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平等与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和谐为标准,以自由与平等完全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为归宿.社会主义的原则与本质内在地要求我国执政党和政府应遵循平等原则,在公民基本政治、经济权利方面,应当无差别地"按需分配",而在非基本的政治、经济权利方面,则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就是要求人们在公共理性的支配下,逐步由不尽平等走向平等,在科学发展中实现公平与和谐.  相似文献   

16.
孙雅妮  杨景年 《学理论》2012,(17):53-54
疯癫与文明所包含的非理性与理性之间的复杂关系是福柯在其著作《疯癫与文明》中探究的主要课题并逐渐被现当代西方人作为审视西方文化的特有认知模式而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结合《疯癫与文明》所开启的理欲文化认知模式,同时以人的存在自由和疯癫与理性的存在自由为纵向标尺梳理和分析西方自中世纪以来以理性和非理性为核心的文化历史进程,有助于将二者从历史表现、动态交互关系、人文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刻批判.  相似文献   

17.
黄冠乔  王蕾 《学理论》2015,(2):138-140
西方的中国观往往在"乌托邦化"和"意识形态化"两个极端之间摇摆。近十多年来西方媒体中国观的意识形态化愈演愈烈,到了北京奥运会时期爆发了空前的虚假报道丑闻。作为了解中国的知识分子,奥多·考波反思西方媒体的中国观,并从现代的、经验的知识立场通过详实的数据材料批驳西方媒体报道中国时的偏见和谬误,集结成《西方眼中的中国:走不出陈词滥调?》。作为近几年来具有再启蒙性质的严肃作品,它的学术话语模式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有助于我们在一个对等的平台上和西方知识界展开对话。  相似文献   

18.
西欧现代化的成功是经济的,但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它是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物质发展与精神发展双向互动的结果.多元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是近代西方精神文明的核心要素,多元社会结构与政治体制的基础与前提是中世纪的原始契约性贵族等级制,而原始契约关系的基础与前提则是以潜在的个人权利为核心的主体权利.没有主体权利,可能不会在英国13世纪初就出现被称为现代人权思想之源的"大宪章"和半个世纪后继而出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会,就没有现代市场的产生.主体权利观念是近代西方文明之魂.  相似文献   

19.
民族救亡思想是严复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它以"自由"为核心,推导出"平等"、"民主"、"法治"等政治主张,形成集政治救亡、文化救亡、道德救亡于一体的理论体系,对清末中国的思想启蒙与政治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今日中国虽不再是清末濒临民族危亡的中国,但在当前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却出现了"道德危亡"的症候.严复在百余年前对"中体西用"的批驳、对道德危亡的"棒喝"在今日之中国仍很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必然要求和新的理论表征。生态文明观由"绿化""保护"的自为阶段进入"美丽中国"的自觉阶段;人与自然的根本关系进入到新时代的主动型关系;生态与经济、政治、社会等形成整体性耦合关系;实践活动由传统社会和工业社会的被动状态到新时代的主动状态;生态文明的演化从"天人合一""征服改造"提升到"和谐共生"的高级自觉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