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旺舟 《学理论》2024,(1):24-27
“政治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界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围绕“超越资本主义”的理论主题“,政治马克思主义”构建了“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是在全球化、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新社会运动和当代西方左派思潮的兴起的背景下产生的。“政治马克思主义”的“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理论资源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近代西方学者的财产理论、当代西方左派学者的现代性思想等。“政治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围绕资本主义起源、全球化、民族国家和国际关系、超越资本主义等问题展开了论述,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这有助于深化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趋势的认识,也对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构建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是一个为20世纪后期西方哲学所广泛关注的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问题的批判有不同的解读。而马克思通过揭示现代性问题内部矛盾,从实践角度出发为人类走出现代性困境指出了方向。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两者对现代性问题的批判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刘怀玉 《理论探讨》2002,2(1):15-19
马克思历史观的实质并非所谓经济永恒决定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过程的“经济决定论” ,而是关于现代性的经济必然王国支配性或不平衡性发展问题的社会历史辩证法。 2 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基本成就是 ,它们先后从两个角度来揭示马克思关于经济与社会不平衡发展现象。一是“纯粹资本主义”的先验逻辑批判 ,另一个是“历史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科学分析。它们都认为经济必然王国的支配性发展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暂时现象 ,而非永恒的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真正传播开来逾百年之际,有必要深化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会通”现象和问题.“会通说”是三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之谜”的主要解答模式,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性.从内在机理上看,“会通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解谜是不彻底的,文化客体间的“会通”只是基础,文化主体的“接受”才是关键.从文化观角度看,立足于狭义文化观立场的“会通说”,并不能完整系统地反映和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逻辑.从广义即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可见,由文化的“会通”进到实践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矛盾运动展开的两个基本环节,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逻辑的主客体辩证法.“主体接受论”是对“会通说”的合理继承和深化,它更全面完整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持续动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前不仅表现出无法沟通的内部对立(多样性外观),而且大多数代表性思潮都实质上走出了马克思的原初视域,在内容上表现为反抗抽象意义上的现代性的反抗话语。因此,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已经走入后马克思主义氛围:它们显然只是把马克思主义看作现代性反叛的文化符号,一个丧失了所指的能指。在此意义上,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始失去其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而表现为当代反资本主义的激进话语。  相似文献   

6.
资本借助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改进自身增殖过程而形成的数字资本主义为当代西方激进左翼哲学提供了新的批判基质。奈格里、阿甘本、罗萨、巴迪欧等激进学者分别回溯生命政治学、“机器论片段”、马克思异化理论、共产主义学说等理论资源,洞察数字时代资本主义的新治理方式、新生产方式和新生活体验,寻求新型革命主体,探索数字时代实现“新共产主义”的路径。四个命题的回溯遵循着解读-批判-超越的理论逻辑,揭示数字时代资本主义社会日趋常态化的症候机制,延续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具有的反思精神和人的自由解放的价值旨归。他们的批判方向大多呈现分裂分化的状态,停留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症候的表象分析,偏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域;有关重振共产主义的设想姿态大于行动,弱化了共产主义的革命性特征,最终忘却探析资本主义种种社会症候的根本目标在于摧毁腐朽的资本主义剥削机制,找到真正的主体性力量承担起超越资本主义的现代性任务。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早年的“跨越”思想和晚年的“跨越”思想一样,指的都是“跨越”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而不是指“跨越”政治革命和政治解放,直接实现社会革命和人类解放。马克思早年“跨越”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共同胜利论”和“发达国家带动论”。19世纪40年代,德国的社会性质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会,德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存在并正在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把此时代的德国看作是“支配着世界市场”,并能首先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因此认为德国能把前资本主义国家或非资本主义国家带到共产主义新社会中去,因而也不存在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问题。  相似文献   

8.
前段时期,我国理论界有些同志发表文章,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早已创立了经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理论,而“早产论”、“补课论”似乎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个理论。我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现在,就这个问题谈一些个人浅见。一马克思的最伟大功绩是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城市、地理、空间为落脚点,融合女性主义、生态主义以及其他少数和多元立场,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理论呈现出多样性发展势态,呈现了晚期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思潮等多种风格.这些思潮虽然与马克思的逻辑关系并没有相同,甚至提出了对马克思的批判,但它们都说明了马克思仍然是资本主义批判不可超越的地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空间理论上的发展,为我们发展自己的都市马克思主义话语提供了许多值得认真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0.
二、西方马克思学:启迪作用与重大缺憾 “广义的西方马克思学”研究有两种形态。一是比较侧重于研究当代资本主义重大现实问题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问题的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二是比较侧重于文本考证、文献研究的西方马克思学,可以称为狭义的西方马克思学。二者虽然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有所不同,但二者在解读模式上却基本一致,多半都采取“以西解马”的解读模式,即按照西方哲学框架来解读马克思。[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学者所谓的“后马克思时代”,德里达针对“历史终结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作出了积极的评价。他特别将马克思的精神遗产与正义的理想联系起来,强调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在现实社会中的存在意义。认为尽管马克思的许多历史论断和理论主张会过时,但是马克思对正义王国的追求是我们应该记取的。德里达在“后马克思时代”时马克思主义的反思,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探讨的。  相似文献   

12.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西方社会独特的社会思潮,其发展历程中表现出两个显著特性:理论包容性与理论批判性,这两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包容性体现为:一方面,以"前马克思"时期思想成果,解释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以当代资产阶级思想成果,补充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批判性则突出体现为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和现代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不发达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而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被简称为所谓“跨越论”。对“跨越论”长期以来有不少误读 ,包括对理论本身的误解和对其现实意义的误解。这种误读正是“跨越论”成为持续 2 0多年的理论研究热点的重要原因。今天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论”,重要的在于发掘和把握其所蕴涵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政治经济学分为广义政治经济学和狭义政治经济学。后者正是马克思所创立的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他认为,创立更为广义的经济学说是未来几代研究人员的事情。难怪列宁在批驳用传统的哲学-历史公式诠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时坚定地强调:“……马克思说的只是一个‘社会经济形态’,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也就是他说的,他研究的只是这个形态而不是别的形态的发展规律”,“对一种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一种进步(资本主义进步)作了科学的分析”。这里自然产生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创始人有什么根  相似文献   

15.
评“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老概念不再有效”论中央党校《理论前沿》编辑部倪德刚“资产阶级对待历史唯物主义……用既愚蠢而又廉价的说法来加以攻击”。(梅林:《保卫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页)战后,西方学者以现代科技革命给资本主义带来某些...  相似文献   

16.
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适应相同的社会环境要求和互相有意识地吸取对方的优点而变得日益相似起来,这就是社会趋同。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改革、调整过程中出现的社会趋同现象,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分析:一种是西方学者的“趋同论”。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趋同论”是西方学者对社会趋同现象的理论概括。它由荷兰著名经济学家、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简·丁伯根提出。“趋同论”的社会趋同有特定的含义:即两种制度会走向一种既非资本主义又非社会主义的“第三种制度”。“趋同论”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长处混合在一起,企图用“趋同社会”代替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的共产主义社会,从而在客观上证明资本主义不会灭亡。“趋同论”的这一错误结论是由其理论前提的不可靠性导致的。首先,“趋同论”的最优经济制度理论也只是一种先验的假设,它没有得到实际的证实。其次,“趋同论”的“相似的社会环境产生相似的制度”的理论也是不可靠的。相似的环境未必产生相似的  相似文献   

17.
有人这样引证马克思:说按照马克思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论述,整个社会历史是按照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顺序发展的。他们以此证明:社会发展的资本主义阶段是不可逾越的。中国逾越了资本主义阶段,所以现在要补资本主义的课。有人还说,只是“由于理论家的?懦和对极左思想的让步”,才没有提出“资本主义不可逾越”的问题。这种“补课论”的错误是明显的。但由于它硬拉上马克思主义原理为自己作装饰,容易迷惑那些对马克思主义和历史知识都接触较少的年轻人,因此,我们很有必要重新学习马列著作和党的文献的有关论述,以便正本清源,澄清是非。社会发展总规律不排除个别国家特殊情况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确实根据社会经济结构质的规定性,按照历史发展总顺序,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五种基本形态。这就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包括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发展阶段)。但是,无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没有说过。一切国家都毫无例外  相似文献   

18.
邓斌 《理论探索》2006,19(4):44-46
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理论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吸收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果的设想。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及其实践,肯定了中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主义;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比较系统地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跨越”之后的难题,从而把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肯定与否定中,在对未来社会的设计与追求中,极其深刻地指明现代性内源于现代生产及其资本的逻辑之中,处于历史的流变和矛盾裂变之中,存在于全球性的视阈之中。历史观点、矛盾学说以及全球化眼光,构成了马克思分析现代性问题的基本视角,形成了他关于现代性的辩证立场。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是我们今天认识现代性问题、建构当代新现代性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20.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社会批判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存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另一种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前者极力推崇,而对后者则无情拒斥。卢卡奇、马尔库塞、弗罗姆、哈贝马斯、列斐伏尔等都从各自不同角度批判了现当代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认为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个病态的富裕社会。但同时,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等认为机器可以直接创造价值,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已过时了。这样,异化理论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万能钥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