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通过对胡塞尔现象学里面的“生活世界”概念的诠释来为文化价值观的建构奠定一个理论基础.他在批判由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兴起所导致形成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文化观基础上,提出了只有“回归事物本身”,回归人的生活世界才能正确理解不同的文明、文化的价值,人的生活世界是文化-历史的世界.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必须辩证地看待自然科学与文化的关系,还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批判武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文化,最后提倡回归伦理本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价值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立足于实践,去理解世界和人,确保了生活世界对人的现实性和人对世界的现实性,并实现了生活世界的多功能统一。而哈贝马斯给社会进步开出的药方、公式是交往理性、以语言为媒介的商谈理论,相对于马克思全面现实的生活世界,他的生活世界只能概括为“语言乌托邦”。  相似文献   

3.
苏瑞莹 《前沿》2008,42(5):169-172
“回到生活中,回归生活世界”是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坚实出发点与归宿。而对现实生活世界及其何以可能的生成进行分析和探讨表明:“自然历史法则”、“剧中人与剧作者法则”、“生成性法则”就是对生活世界的生成、建构何以可能的一种理论抽象与把握的产物,它们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达到历史的、有机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深化生活世界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生活世界理论的目的,是以马克思哲学实践观为基础,以现代西方和中国哲学的生活世界理论为资源,以当代人类生存基本问题为依据,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活世界观理论。要深化当前的生活世界理论研究,有三个方面问题需要深入思考:生活世界转向究竟对现代哲学变革产生了什么影响,它体现了现代哲学的什么样的基本精神?生活世界与实践观的内在关联,怎样以实践观为基础建构生活世界的理论大厦?如何把生活世界理论与当代人类生存实践结合,使其成为具有价值导向的现代生活观?  相似文献   

5.
“生活世界”是西方现代哲学的重要概念,诸多现代哲学家都对其进行过论述,甚至可以说,回归生活世界成为西方哲学现代转向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其本质而言,“生活世界”就是人的世界,是人生活其中,并与之息息相关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传统哲学自始便是处于生活世界中的哲学,是生发于生活世界并以其为归旨的理论.由此,我们可以称其为生活哲学.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之前探讨最多的可能是孔子及儒家思想,但不容忽视的是,老子也同样属于此列.老子及其哲学同样是关于生活世界的哲学,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生活哲学.  相似文献   

6.
在历史的长河中,德育逐渐淡化了生活层面的内容,演化成知识教育,强调对认知、记忆等的训练与培养,缺失了与学生真实生活的结合。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认为,生活世界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宝贵的教育时机。这对确立开放的研究视野,以生活为根基,通过生活进行德育,从而达到育人之目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胡宜安 《求索》2011,(9):127-129
发展危机的实质就是生活世界危机,反思发展,发展哲学必须以生活世界为视角,立足于人与世界的关系,为发展建立普遍性根基。生活世界是“化外在世界为生活之所”和“将生活普遍化为世界”的内在统一,生活世界本质上是和谐世界,蕴涵着和谐理性。发展哲学通过建立和谐合理性、和谐方法论及多元价值论来完成对发展的新建构。  相似文献   

8.
王淑霞 《求索》2008,(8):97-99
“生活世界”是哈贝马斯交往理性定义的交往世界。生活世界是现实的交往主体、交往主体的交往活动和交往的“理想话语环境”三者的统一和互动。生活世界需要规范化和有序化,即需要管理,管理贯穿于全部生活世界。和谐管理是生活世界中人际交往的协调模式。根据交往理性,和谐管理既是一种语言使用的规范化,又是一种交往关系的柔性协调。  相似文献   

9.
汪雪 《理论月刊》2003,(9):38-39
哲学并非一开始就达到对现实生活的自觉追求,从破除主客二元论到返回“生活世界”这一历程突出表现了哲学对现实世界失落的克服和超越。文章通过对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思想特点的简要说明,指出交往是当今的主题,对目前日益成为受人关注的现象做出了主体间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中的“生活世界”概念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世界问题,是随着西方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向、近代实践向现代实践的转化而提出来的一个哲学问题,也是现代西方哲学流派普遍关注的重要哲学课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们开始了对生活世界问题的探讨,但对"生活世界"这个概念的使用不仅高频率而且意义含混.为此,对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与现代西方哲学生活世界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现实生活世界概念的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这也是阐发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近现代哲学美学的一个趋势是高扬人的生活世界,这尤其表现在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师徒的生活世界理论中。该理论由胡塞尔首先提出,用以克服科学世界的危机。海德格尔更是强调前反思的、前理论的实际生命体验,强调回到葆有本原的生活世界以克服技术的侵袭。哲学中生活世界的转向对于美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使得美学研究重新获得自己的根基,从而完成西方美学从认识论向生存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自我生成之域。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活世界理论立足于实践活动并改变着世界,从而是关于人解放的理论。从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价值形态世界、权利形态世界和历史形态世界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理论和观点解读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就在总体上确立了生活世界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位置,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活世界理论得以展现。该理论是一种具有全局性视野的理论体系,体现了一种总体性思维的方法论意义,具有批判不合理现实的维度,是统一于价值批判、权利批判和历史批判的总体性批判。  相似文献   

13.
卡尔·波普是英国哲学家,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一一波普的科学哲学、社会政治哲学在西方是比较有影响的。他在六十年代研究本体论问题时,系统地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认为除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以外,还有一个既非物质又非精神的“第三世界”。“第三世界”又叫作“世界3”。这一理论一提出,就在西方引起了激烈争论。后来,这一理论又传播到其他一些国家,近年传入我国。  相似文献   

14.
意义问题纷繁复杂,其词义本身也歧义丛生。意义表达和理解何以可能这一语言追问转换了哲学研究的视角。哈贝马斯意义理论所实现的交往范式转换使语言哲学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在对以往意义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完成了其形式语用学的理论构建,进而提出了意义理论的生活世界转向,即回归生活世界的意义理论。  相似文献   

15.
时统君 《前沿》2010,(9):39-41
西方马克思主义以降,人的生活世界回归渐趋成为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一个重要话语,自胡塞尔首创"生活世界"概念,至现代西方哲学巨子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的瞩目关怀,无不印证回归生活世界已然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一大景观。因之,探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生活世界学说,必然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把握当代哲学的精髓及其时代走向。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主要论述了:“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是以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将大大加速社会发展的进程;无产阶级既是大工业的产物,又是推动“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能动性因素;“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是共产主义实现的前提;并必然使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具有世界性。马克思的这一理论给了我们巨大的启迪,我们在应对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优先发展生产力,尤其是要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积极地参与贸易自由化,并从中学会向全球扩张;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学会抵制、拒绝西方腐朽思想,学会吸收、接受西方先进文化,更应该学会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7.
向生活世界的辩证法复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往的哲学研究中,人们热衷于把辩证法从其载体——生活世界中剥离出来,单独地加以发挥,结果导致了诡辩。但在人们拒斥诡辩时,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干脆否定了生活世界的辩证法,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了。于是,各种非此即彼的、肤浅的意见和争论便到处泛滥。事实上,要认识生活世界的本质,就不得不复归到它的辩证法上面去。以下从4个不同角度探索生活世界的辩证法。 全球化与区域化 在当前各种哲学、文化的刊物上,讨论“全球化”已经成了一种新的时尚。其实,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50多年前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已经预见到这…  相似文献   

18.
着眼于中国,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着眼于全人类,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是推动世界历史的和平与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坚持形而上学的文明观,必然导致“西方文明中心论”“文明冲突论”,并在这一文明观下建构“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破坏了“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历史主题。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超越了西方形而上学文明观,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现实依托,坚持辩证文明观,致力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出“全球文明倡议”,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从而坚强地捍卫了“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历史主题。  相似文献   

19.
《北京观察》2016,(z1):60-61
孙中山的海外生活和革命实践活动,使得他对欧美和日本都有了颇深的认识,并最终结合“西学”提出了三民主义救国方案。近代中国了解东、西方世界的政治家,孙中山实属首位。  相似文献   

20.
冷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具有许多传统的或“古典”的多极格局所不曾具有的新的特点。如何分析这些特点,是准确判断和把握冷战后世界格局的性质及其发展趋势的重要关键。 “一超”无力构筑单极世界 冷战结束之后,由于前苏联的解体,美国成了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全球战略力量对比处于一种严重失衡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世界出现了所谓的“单极世界”理论,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正在向单极格局演变,美国领导世界是当今国际政治的基本特点。 作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确实拥有目前世界上最雄厚的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军事机器和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