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小说《孽子》是白先勇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代袁了台湾同性恋小说的最高成就。目前的研究对白先勇小说中月亮和冬日等意象群落有所研究,但是作为“家”的意象提到不多,而且“家”与“父亲”形象的异形同源未曾有人提到。在《孽子》中,“家”和“父亲”的形象合二为一,且“父亲”形象在超越道德感后带来了人性回归。  相似文献   

2.
《史记》和《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写人艺术成就出色的两部代表作品。《史记》刻画了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红楼梦》塑造了形形色色的艺术典型。司马迁以其独到的眼光选择了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为其立传,使这些历史人物形象名垂千古;曹雪芹用艺术家的眼光塑造了《红楼梦》中的经典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在文学创作中也是熠熠闪光。综观《史记》和《红楼梦》两部作品,尽管一为史传文学,一为小说,但《史记》的写人艺术对《红楼梦》里的人物塑造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跻春台》是清末川刻话本小说唯一一部公开出版发行的话本小说集,全集以劝善惩恶为宗旨,出现了大量的孝子孝妇形象以及与清末社会密切相关的孝文化。《跻春台》中反映出的孝文化与中国传统孝文化既有相同点,又具有自身的特色。其内涵包括延续子嗣是"孝"的最高宗旨、"孝"的更高境界是"善"与"孝"之间的平衡、父债子偿、家庭贫困时坚持行孝四个方面。中国的孝文化对海外亦有重要影响,深刻地影响了亚洲的其他国家。  相似文献   

4.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的叙事结构包括两层,表层结构是串珠式的,以成长为线,将小英子童年经历的五个故事集合在一起.深层结构是作者内心创作情感的表露与寄托,小说以不断的"离去"来组织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在内外两层结构的结合与互补下,小说得到了完整的表达与阐释.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文学发展历程中,父亲的形象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特点.父亲形象是与文学作品所处的时代与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的.文中阐释了三类父亲形象,折射出社会的嬗变、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飘》这部小说由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所著,它自193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常年盛销不衰。本文主要探讨《飘》中"斯嘉丽"的形象对21世纪女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作为神魔小说中最为优秀的一部累积型巨著,它糅合了民间物老成精的精怪信仰以及历代流传的西游故事,汇集了民间和历代文人创作两个源流。在此基础上,作者以其丰富大胆的想象塑造了一批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女性妖魔形象。《西游记》中的众女妖因袭了神话及六朝志怪小说的神道模式,集物性、妖性、人性于一体,并以其丰满的艺术特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8.
《史记》和《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描写人物成就最高的两部作品。作为我国最早的纪传体文本《史记》记载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这对《红楼梦》女性人物塑造有一定的原型意义。曹雪芹继承并发展了司马迁的进步女性观,吸收了《史记》中女性描写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了形形色色经典的女性形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史记》对《红楼梦》中女性形象塑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进一步彰显了《史记》的文学典范意义。通过对《史记》和《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类研究,结合《史记》中具体的女性形象和《红楼梦》中的艺术形象进行比较,显而易见《史记》中的女性形象对《红楼梦》女性塑造极有原型意义。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洪堡的礼物》中的女性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矛盾性特质及其成因等问题关注不够。从女性主义研究视角看,小说中的三个主要女性形象:凯丝琳、丹妮丝和莱娜达,在追求女性主体地位、建构自我身份的过程中,以不同方式融合了西方文学中的“天使”与“妖妇”两大要素,形成了矛盾性的艺术特质。究其原因可见,这正是“天使”和“妖妇”的内在统一性及贝娄的性别政治困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维莱特》通过女主人公露西·斯诺的心智成长过程表现了十九世纪父权文化下尴尬的女性本位。行文中,作者选取了两幅主题截然相反的油画画像即疯狂的演员与隐忍的修女,用两组对立的非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形象来象征男权制度下被压抑的、歪曲了女性生存的绝对权利,并借此作为露西对女性自我价值进行甄别、判断的参照物。  相似文献   

11.
《史记》中的《刺客列传》刻画了为知己死、杀身成仁的刺客形象,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侠义文化精神。《史记》中的刺客精神更多的是表达司马迁的主观理想和悲剧精神。刺客精神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但刺客的行为动机具有明显的狭隘性。  相似文献   

12.
《雾都孤儿》中南希形象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尔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触及到19世纪英国下层人群的悲惨境况,被盛赞为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犹太女性南希成为带有性别偏见和种族偏见的文化定势化人物形象。南希的形象折射了作为文化和政治边缘群体的犹太民族的辛酸命运,探讨其成因,得出了南希性格形成是当时时代的产物的结论,是资本主义制度剥削人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约翰.福尔斯是英国60年代以来,在文坛中具有创新精神的作家。《收藏家》是他的成名作,作家用两个人的口吻讲述了一部悲剧性的故事。小说中的米兰达就是个悲剧的人物形象,她在一次出于好心去帮助人的时候,丧失了自由以至生命。本文分析《收藏家》中米兰达悲剧的根源,进而揭示女性生存环境之恶劣和阶级社会存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大抵读毕一部小说,使人有一种人生如梦的慨叹,这便必定是伟大的小说,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与《倾城之恋》就是如此。张爱玲的小说让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有梦魇般的氛围,凄凉的意象,悲凉的人物,更有苍凉的人生。  相似文献   

15.
《婴宁》中的"鬼母"是婴宁的养母,她是一位慈母、贤母,又是一位智慧的母亲。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既有对传统伦理型文化的承继,又有对传统型伦理文化的梳理。作者塑造的这一形象,堪称为赞美养母之爱胜于亲母之爱的典范,开创了"鬼母育儿"型故事的新类型。"鬼母"是"聊斋"王国中不可多得的母亲形象,值得我们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6.
托马斯.哈代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其作品《德伯家的苔丝》是一部经典的爱情小说,他利用原形批评这种文学手段,在其作品中渗透了多种原型意象,如颜色、太阳、以及圣经原型。《圣经》对哈代的思想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他借助圣经中的神化原形意象,渲染了苔丝悲剧性的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丑陋罪行。《德伯家的苔丝》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关于自然,关于宗教的小说,这也是这部作品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文学家中,卡夫卡是以文学的形式对法律问题思考的最多的文学大师,他的创作经常以法律为主题。其短篇小说《在流放地》以高度艺术化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法律体系的荒诞性和异化现象,反映了奥匈帝国法律制度的野蛮和反人民本质。本文试以小说中的"法律"主题为切入点,来探讨小说的法律内涵。  相似文献   

18.
《雨巷》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不仅具有强烈的音乐美,诗中丁香姑娘的形象和意境更是是受到后人推崇.《雨巷》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至今闪耀着艺术的光辉,万人传唱而历久不衰.  相似文献   

19.
通过苏东坡文集《杂记·人物六十七首》中记录僧人形象的相关文献,探讨苏东坡品评佛教僧人的标准,并探讨苏东坡在佛教修行方面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20.
在其意识流小说代表作《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娴熟地运用了时间蒙太奇、多视角叙述、自由联想、内心独白、象征等多种意识流技巧,生动、逼真地塑造了一个在重压下仍然保持优雅风度、在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的老人形象,充分展示出了意识流技巧在其小说中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