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源自民间的孔子儒学具有本然的民间草根性、普适性和实践性。孔子儒学反哺民众,使原生态的民间草根儒学文化元素系统化、理论化,强化了实践理性精神。传统民间草根儒学建构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化、大众化、普适化传播机制。民间草根儒学传播机制的研究与重建,有利于加强社会转型期思想道德建设,匡正道德失范与诚信缺失;有利于建构我国民族化、大众化、时代化的普适价值;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社会的顺利转型,增强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2.
张建光 《政协天地》2012,(12):17-19
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教育史上,孔子与朱子是一脉相连的巍巍两座高峰。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朱熹承前启后,把孔子学说上升到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形态,开创了儒学的新天地。朱子建立的后孔子主义(朱子理学),“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  相似文献   

3.
陈志尚 《人权》2002,(6):17-19
2500年前由孔子开创,历代后继学者不断解释、补充、发扬而形成的儒家学说,开始时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后来经过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之后,儒学实际上上升到国家哲学的地位,成为  相似文献   

4.
李俊 《前沿》2015,(3):48-5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反映了中国的现实需要和价值诉求。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的仁爱思想与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儒学创始人孔子的"仁爱"思想中所包含的"仁者爱人"、"为仁由己"、"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包含了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自由、诚信思想,因此,研究孔子的仁爱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关系,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5.
政治传播效果研究的新路径与中国政治传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传播研究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处于中心地位,近代大部分的传播学效果研究都得益于对政治现象的考察和分析,以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劳德的文章《政治传播效果范畴的再审视》为出发点,可以从政治传播的角度来考察效果理论研究的新路(O-S-O-R模式),进而对中国政治传播研究进行简单评述展望。  相似文献   

6.
刘剑锋 《创造》2019,(7):77-79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学,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由孔子创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日本是典型的东方文化传统国家,与中国、朝鲜及越南和后来的新加坡统称为儒学文化圈,对传播和发展儒家文化起了重要作用,为东方文化圈的核心国之一。  相似文献   

7.
曹智频 《求索》2010,(3):103-105
传播哲学的研究是在传播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兴起的。西方早期阶段的传播哲学研究处于哲学视角下的观照,世纪之交才开始走向传播哲学的本体回归研究。中国的传播哲学研究是一个新世纪话题,基于对西方研究路径的比照,已逐步形成中国的传播哲学的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8.
杨波 《今日民族》2002,(6):18-19
在国家民委主办的“西部民族文化工作研讨会”期间,来自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关世杰副教授作了题为《全球化中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的形势和对策》的专题讲座,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全球化中民族文化的面临的形势和对策保护、民族文化与信息传播以及文化产业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视角新颖、观点精辟,引起众多与会代表的关注。会议暇隙,本刊记者有幸对他进行了采访。文化也是传播记:您是研究跨文化传播领域的专家,是什么让您开始关注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关:在国际传播的研究中,许多学者论及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对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9.
王克婴 《前沿》2005,(3):188-191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自诞生以来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沧桑, 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功过是非成为世人永恒的话题。本文试从伦理学的角度, 回眸儒学在几千年历史中的盛衰命运, 探讨儒学在历史上遭遇颂扬或唾弃两种不同命运的深层原因: 即儒学创立之初的现实与孔子的理想构造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儒学在中国社会历史实践中的的坎坷命运, 而孔子儒学的理论框架清晰表明———儒文化是一种适合于盛世的道德伦理。  相似文献   

10.
李立 《台声》2008,(2):36-38
儒学是两岸共同历史文化遗产,是两岸共同文化的根基之一。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主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与祖国大陆的文化发展。而且与台湾文化的发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儒学在台湾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和发展。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将有助于促进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爱凤 《前沿》2010,(19):184-187
在200多年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西方文化的传播和研究都是以都市文化为核心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无论是现实层面还是理论研究层面,都明显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中,从经济到文化,都市都处于绝对的优势和霸权地位,而在"城市中心主义"的社会文化传播系统中,乡村成了被忽略的"他者"。当代大众传播研究和建设应努力改变欧美国家以都市文化传播研究为主的模式,重点关注在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城乡文化因传播失衡而面临的生态困境。  相似文献   

12.
儒学自孔子创立以来,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虽然屡遭冲击,几经演变,但仍未改变其基本精神,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居于主流的地位,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中国儒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人伦哲学,以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和道德的完善为宗旨,强调群体  相似文献   

13.
《传承》2015,(4)
孔子不仅是先秦儒学的创始人和杰出代表,而且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中孔子创立的以"仁"与"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无论是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还是对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孔子的"仁"与"礼"思想依然有着较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对于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4.
《人民论坛》2015,(3):58
综合得分:6.1关注度:6.8活跃度:6.5影响力:5.22014年是孔子诞辰2565周年,也是中国孔子基金会创会30周年、国际儒学联合会成立20周年。从北京到山东,中国孔子基金会、国际儒学联合会举办了一系列的纪念性活动,尤其是9月24日,国际儒学联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并发表重要讲话,这对儒学研究与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要论述了齐鲁文化在中华早期文明发展中的主干地位和重大影响,以及孔子与儒学、齐文化与鲁文化产生的文化土壤、历史作用和在当代经济、文化建设中的历史借鉴作用和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传播学发展的基本向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播学发展的基本向度表现为现代化与本土化交融的态势 ,现代化是本土的现代化 ,本土化是现代的本土化。传播学的现代化对于中国本土来说 ,首先要强调的还是传播观念的现代化。传播学的本土化首先当运用现代传播学的某些科学原理来解决中国传播存在的某些问题 ,但它最为重要的内涵 ,最为艰难的工作 ,还是把现代传播学的科学原理与中国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与中国的传播史及中国现实的传播实践结合起来 ,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体系。在中国传播学现代化与本土化的交融过程中 ,应特别关注几个基本问题 :一、主体性问题 ;二、传统和现代的关系问题 ;三、创造性转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9月28日,为纪念孔子诞生2557周年,由上海市文庙管理处、上海市伦理学会和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共同举办的第三届儒学研讨会在上海文庙举行。来自上海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3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本次儒学研讨会的主题是“与孔子对话: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与会学者围绕这一主题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气氛十分活跃。与会学者首先对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进行了论证。上海师范大学陈卫平教授认为,要讨论儒学传统的当代价值,首先要弄清楚儒学传统是…  相似文献   

18.
《思想工作》2008,(6):20-20
戴陵江在《江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撰文指出。多媒体传播学是研究多媒体信息传播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多媒体传播学以现代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和设备,探求多媒体信息传播的发生、发展及其活动和规律。多媒体传播学是以人类的多媒体传播活动为对象的。多媒体传播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知识的组织、传递和获取,对人类的文化和政府的政策带来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自1976年诞生以来,"模因论"历时近40年成长为文化传播研究中最具生命力的理论体系。文化自觉意识的苏醒让传统儒学以华夏精神内核的姿态,成为我国对外文化的主导强势模因。纵观儒学西播的历史,其文化模因在不断变换的传播元素中逐渐实现自我进化。模因的传播形态、适应策略与传播元素在经历了早期的同化复制形态后逐渐显现出异化变异趋势。  相似文献   

20.
孔子在春秋末年创立了儒家学说。孔子死后,儒分为八,主要是孟子和荀子。汉代则是董仲舒,以后经历魏晋隋唐和宋明理学,直至晚清,儒学基本上是中国占居统治地位的思想,特别是在社会伦理道德和政治领域。一儒学历二千多年,始终能居统治地位,是因为它能随时俱进,不断吸收每一时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