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1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朱熹思想之于湖湘学派●金春峰朱熹曾受教于李侗,属于程颐、龟山、罗豫章一系,故常被认为其思想直接承继于程颐。实际上朱熹丙戌“中和旧悟”前,一直笼罩在章句之学与佛禅的影响之下,并未有以自得。朱熹之有“中和之悟”并由此而建立起自己的心性观及哲学体系,是与湖...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是东亚文化的一部分,本文谨以中国文化来说明东亚传统文化价值及其在当今的发展和对人类文明所可能作出的贡献。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及其在当今的发展和前景,必须对它的特性及其在近代的处境和当前现状有确切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论《黄老帛书》的主要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卷和乙卷本。乙卷本前有《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古佚书,学术界研究认为,它们是史称黄老学派的可靠研究资料,故称《黄老帛书》。本文对其主要思想作些分析。 一、帛书关于道、天和理的思想 关于“道”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老子讲得不明确。帛书对老子“道”的观念进行了改造。在帛书中,“道”首先是指气,是气的原始的混沌状态。  相似文献   
4.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是有内在联系的,唯心主义一般地是限制、束缚了辩证法的发展。但是,不能把这一点绝对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唯心主义也可以促进辩证法的发展。这就是说,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关系具有矛盾的两重性。本文试图就此作一初步的分析,以抛砖引玉。方法是从实际出发,先分析一些典型的实例,在古代,分析老子和苏格拉底、伯拉图的辩证法;在近代,分析黑格尔和谭嗣同的辩证法,然后加以小结,引出一些有关的结论。错误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
孔子在春秋末年创立了儒家学说。孔子死后,儒分为八,主要是孟子和荀子。汉代则是董仲舒,以后经历魏晋隋唐和宋明理学,直至晚清,儒学基本上是中国占居统治地位的思想,特别是在社会伦理道德和政治领域。一儒学历二千多年,始终能居统治地位,是因为它能随时俱进,不断吸收每一时代的  相似文献   
6.
和谐思想有古代与近代之分,东方与西方之分,各有其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以古代充当近代或把现代说成古代,就会造成混淆和混乱。一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首先表现为求神人的和谐。人类社会的原始期或进入文明时代的早期“,信仰”即是构成文化的要素。通过祭祀以求神的福祐,达到神人关  相似文献   
7.
哲学:理性与信仰(下)金春峰三信仰衰落与理性独尊在哲学上的反映西方,中世纪结束,进入文艺复兴以后,信仰衰落,理性高涨,反映在哲学上是:与古代哲学主要陈述本体论不同,近现代哲学主要研究认识论问题,研究认识的方法、表达的方法;研究科学发现的逻辑;研究在认...  相似文献   
8.
哲学:理学与信仰(上)金春峰一哲学研究的任务与对象从来认为,哲学是对人类认识的反思或对人类思想的反思。黑格尔说:“哲学是思想要求它自身之最高的内在的满足中而以思想为它的对象。”(《小逻辑》,第83页,贺麟译,三联1955年版)哲学“是将思想本身,单纯...  相似文献   
9.
范畴研究的根本要求是坚持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对哲学范畴的研究,不仅要求紧密联系并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也要求反映认识发展本身的规律和特点。 中国哲学的范畴反映人类认识的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一般哲学的特点,但同时它又带有中国民族自身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既要注意揭示中国范畴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又要注意揭示其独具的民族的特点。如体用范畴,它包含着实体与属性、样态、功能等等内容,也包含着本质与现象等内容,这是古今中外哲学所共同具有的特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理学,它是如何产生的?这是我国学术界一个重要的争论问题。有人认为理学就是宋学,即区别于汉唐以来训诂词章之学的宋代“性命义理”之学;有人认为理学是“我国特定时期(公元十世纪到十九世纪中叶)的断代哲学史的总称”;有人认为理学是“存天理,去人欲”,“把封建伦理道德和等级制度安放在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和人性论的基础上,给封建制度涂抹上合理性和永恒性的油彩”的哲学学说;有人认为理学传播和产生的历史就是朱熹《伊洛渊源录》所揭示的“道统”的传宗史。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理由,但都不能真正反映理学作为一个思潮在北宋产生与兴起的实际情况。本文试图从思潮、人物、学派、演变及其终结的角度,对理学作一粗略的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