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在动物旋毛虫病流行病学中,由于绵羊的食物特性和饲养方式与猪不同,故不像猪那样感染,传播旋毛虫病原而对公共卫生造成严重威胁,但一些地区曾有因食用涮羊肉而爆发人旋毛虫病的报道。因此,有关学者曾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为了解西北地区放牧绵羊感染旋毛虫的状况,我们用猪源旋毛虫肌幼虫对绵羊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并在此基础上,用ELISA检测了内蒙、青海、宁夏和甘肃4省区部分地区放牧羊血清旋毛虫抗体。  相似文献   

2.
在肉品检疫中,判断屠宰猪有无旋毛虫感染,主要采用肉眼与镜检相结合的检查方法,但对早期和轻度感染者的检出率低。自70年代以来,国外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LSA)检测旋毛虫感染的报道颇多。我们曾用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试验(ind-irect immunoperoxidase assay,IIP)和E-LISA试验诊断人体旋毛虫病,获得了满意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我们亦应用SPA-ELISA诊断猪的旋毛虫感染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一)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旋毛虫肌幼虫氨基酸组分分析李文盛,王省良,沈树满(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广州510515)旋毛虫(Trichinella)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线虫,分布于全世界,引起人和多种哺乳动物的旋毛虫病。我国自1964年首次报道人体旋毛虫病以来,陆续发现不少病例(刘...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检测猪旋毛虫病的诊断价值。对人工感染旋毛虫的猪血清,IFA的阳性符合率达98.70%。与已知阴性血清无假阳性反应。与弓形虫、囊虫感染猪血清无交叉反应。感染肌组织常规石蜡切片及脱囊肌幼虫均可用作抗原。我们的研究初步表明,IFA可作为诊断猪旋毛虫病的一种配套血清学方法并可用于血清流行学调查。  相似文献   

5.
旋毛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 ,呈世界性分布。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广西曾发生过 3起严重的旋毛虫感染事件 ,近百人感染发病。河池市管辖 9个县、1个市、1个区 ,地处广西桂西北大石山区、云贵边陲 ,是少数民族聚居区 ,部分群众有吃腌肉的习惯 ,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感染发病甚至流行。目前 ,本市还没有一个屠宰场开展旋毛虫检验 ,为了解该地区旋毛虫病疫情 ,笔者于 2 0 0 1年 7月至2 0 0 2年 11月采取镜检法、集样消化法和ELISA法对全市 11个县 (市、区 )屠宰场的屠宰猪进行了旋毛虫普查。1 材料和方法1.1 猪血清和肉样从河池市 11…  相似文献   

6.
旋毛虫病是由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引起的。成虫寄生于肠管,幼虫寄生于横纹肌。人畜均感染本病,感染来源于摄食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旋毛虫包囊的猪肉,故肉品检验中将旋毛虫列为首要项目。以往采用的传统压片镜检法,漏检率较高;人工消化法操作复杂,需时较长,目前多数采用补体结合反应、凝集试验、血凝试验、免疫扩散、免疫电泳、皮内试验、絮状试验、环蚴沉淀反应、荧光抗体试验、放射免疫测定及免疫酶标技术等血清学方法检测旋毛虫病,仍不同程度存在着敏感性不高、特异性不强等缺点。为提供一种敏感、特异、稳定可靠的,能用于旋毛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和肉品检验的方法,我们开展  相似文献   

7.
广西旋毛虫病的流行概况王弘义(广西兽医防疫检疫站南宁530001)旋毛虫病是由旋毛虫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呈全球性分布,全世界五大洲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曾有报道。在我国已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有人畜旋毛虫病的报道。而近年来我区连续发生几...  相似文献   

8.
旋毛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主要寄生虫病。病原为毛形科的一种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 Owen, 1835),成虫寄生于宿主的小肠,幼虫寄生于横纹肌内,引起人和多种动物的旋毛虫病(Trichinosis)。由于病原传播的极其复杂性,故这一疾病至今尚未能有效的控制,在世界各地仍然普遍流行。据文献报道,该病现已在欧、美、亚、非四大洲的70多种哺乳动物中流行。我国自1881年从福建厦门的猪肉中发现旋毛虫以来,嗣后陆续在云南、西藏、吉林、黑龙江和河南(1982)、广西(1983)、湖北(1984)等省都发现了人的旋毛虫病,发病死亡率高达10%以上。猪的旋毛虫病更为严重。如河南某地区猪旋毛虫感染率逐年上升,流行面积在扩大,已有12个县(市)发生本病,其中感染率最高达50%。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外兽医学者对旋毛虫的研究越来越感兴趣,在旋毛虫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对肌旋毛虫的病理形态学研究,也有了一定的突破。但人们对旋毛虫成虫(肠旋毛虫)的研究却很少,对于肠旋毛虫出现和消失的时间,尤其是雄虫消失的时间,国内外都还沿用很早以前的实验结果,尚未见有人提出过疑义。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查阅了国内外的有关资料,进行了猪肌旋毛虫人工感染小白鼠的试验,获得了一些与前人的结果不同的数据。  相似文献   

10.
我们继7种抗蠕虫药物对实验感染大白鼠旋毛虫肌幼虫杀虫效力试验后,用筛选出的丙硫咪唑、丙氧咪唑、氧硫咪唑、甲苯咪唑等四种抗旋毛虫作用较好的药物,前后四批用43头猪,以不同给药方法,进行了对实验感染猪旋毛虫肌幼虫的杀虫效力试验,同时观察了几种药物的毒性反应。 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动物和人工感染 试验猪系从甘肃临洮县集市购买的长白和苏白杂种猪,体重5~10公斤,公母兼有。经一段时间饲养观察后,用采自疫区的旋毛虫病猪肉经大白鼠传  相似文献   

11.
旋毛虫病(Trichinellosis)是由旋毛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其宿主领域广泛,可感染包括人在内的100多种哺乳动物,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并给牧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研究旋毛虫病的检测方法是防制本病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人畜旋毛虫病的检测方法有直接法(包括压片镜检法及人工胃液消化法),间接法(包括皮内试验及血清学方法)两方面。近年来,随着分子免疫学、免疫化学及免疫细胞化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使旋毛虫病的免疫学诊断取得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12.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诊断实验感染猪旋毛虫病的方法建立之后,在改进抗原制备方法,完善操作程序,提高检测效果的同时,对人工感染的101头猪血清及采自旋毛虫流行区和非流行区的3012头屠宰猪血清进行了血清抗体检测,并对流行区991份血清相对应的猪膈肌肉样进行了压片检查和消化对比试验,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兽医科技资料》1978年第4期曾发表笔者所写的《旋毛虫病研究的国际动向》(以下称前文),介绍了1977年以前各国研究旋毛虫病的科学成就,本文介绍1978年以来所取得的新进展。 旋毛虫属的新种划分 自1972年苏联学者提出从旋毛虫属划出三个新种(北方旋毛虫、南方旋毛虫和伪旋毛虫)以来,许多国家的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又提出了支持和否定划分新种的新资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小白鼠受旋毛虫感染后主要脏器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我们通过实验对移行的旋毛虫幼虫所造成的小白鼠组织器官的病理形态学变化,进行了初步观察。 (一)材料与方法 1.旋毛虫虫种:采自河南省南阳地区旋毛虫病猪的肉尸,经大白鼠传代保存。实验前捕杀大白鼠2只,采肉样压片镜检。确诊为旋毛虫阳性的肉供实验用。  相似文献   

15.
旋毛虫病是人畜共患的线虫病,为毛形科的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的成虫寄生于小肠、幼虫寄生于各部肌肉中所引起。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给公共卫生造成严重的威胁。由于在家畜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人们几乎看不到旋毛虫病的典型症状和表现,故患病家畜常被误认为健康家畜,屠宰后进入市场,造成病原扩散。所以,提高肉品检验技术,阻断病原传播,是控制旋毛虫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目前常用的旋毛虫检查法,有的是以眼观法直观判定,有的则是将眼观法与镜检法结合起来进行判定。单凭眼观法一次性地直接判定肉品是否含虫,是不够准确的,因为当旋毛虫  相似文献   

16.
七十年代酶标技术广泛用于人、畜寄生虫病诊断。1976年Ruitenbers等用旋毛虫幼虫制备的粗抗原,以酶标技术生前检测猪旋毛虫(人工感染)病,获得比荧光抗体技术测得更为满意的结果。本文用酶标间接法(ELISA)。以自己研制的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rase、AKP)标记兔抗猪IgG,磷酸苯二钠为底物,对旋毛虫病猪和阴性猪进行检测,同时对抗原、抗体、pH、温度和时间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前新筛选的苯并咪唑类化合物丙硫苯咪唑是一种广谱、高效、低毒、较理想的驱蠕虫药物,据国内外有关资料报道,此药对自然感染和人工感染的猪、鼠肠旋毛虫有良好的驱杀作用,但对犬肠旋毛虫的作用如何,资料甚少。笔者于1983年6月对犬进行了旋毛虫人工感染,并用丙硫苯眯唑作驱虫试验,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关于羊只能否感染旋毛虫病的问题,国内外有关资料的说法不一。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我们根据商业部下达的关于山羊旋毛虫病的调查任务,进行了本项工作。 材料和方法 (一)采样 秋冬季节在兰州、玉门集中屠宰加工点采集材料。采样部位为膈、腰、腹、舌肌。共采集山羊肉样3064份,其中玉门的1558份,兰州的1506份。两地所采检样集中于兰州,均经妥善包装后作低温保鲜贮藏备用。  相似文献   

19.
有关旋毛虫幼虫在宿主体内的分布,国内仅见于对实验鼠,兔和自然感染病例的观察。本试验通过对人工感染猪的临床症状观察和各内脏组织、各部位肌肉的系统检查,以了解我国主要疫区流行的旋毛虫虫株大剂量感染对猪的影响和次代包囊幻虫在猪体内的分布状态。 (一)材料和方法 1.试验动物和人工感染:10头苏白杂种猪,体重3.75~12kg,用鼠传代保存的旋毛虫幼虫以不同剂量经口感染。试验猪分为4组,第1~3组各3头,分别以800~1000条/kg、1200~2000条/kg、2200~3000条/kg剂量1次感染;第4组1头,以4200条/kg剂量感染2次。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猪旋毛虫病的诊断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建立了许多诊断方法,特别是在血清学诊断方面如免疫荧光(FL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及间接血凝试验(IHA)等,都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但这些方法或因操作复杂,反应时间长;或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限制了在生产实际中的推广应用。1987年以来,我们将玻板间接血凝试验用于猪旋毛虫的抗体检测,经对本厂2116头商品猪现地检测证明,该法操作方便,反应灵敏,具有经济简便、快速准确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