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民的人身自由权,是任何公民都依法享有的最起码、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权利。因此,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原则。但是,公民的人身自由也不是无条件的绝对自由,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公安机关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采取以下人身处罚和强制措施限制或剥夺公民的人身自由:(1)行政拘留;(2)刑事拘留;(3)劳动教养;  相似文献   

2.
行政处罚法颁布实施后地方立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地方性法规不得设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行政处罚法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第9条),"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第11条)。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式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行政处罚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种类中的"行政拘留"应是属于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现在,以其他方式非法剥夺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相关法律     
宪法第三十七条: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式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四条: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利的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格式合同、通知、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规定的其内容无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五条:经营者不得对消费者进行侮辱。诽谤,不得核查消费者的身体及其携带的物品,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身自由。相关法律  相似文献   

4.
《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实施细则》专门规定:国家依法保护台商及台湾员工的人身自由和安全,除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办理的外,不得对台商采取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行政处罚法》和今年7月1日施行的《立法法》都强调,只有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通过法律形式设定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处  相似文献   

5.
代表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非经本级人大主席团或常委会许可,不受逮捕、刑事审判,或法律规定的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近年来,对人大代表采取限制人身自由措施的许可得到越来越规范的行使,在保障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和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方面,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在行使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着力避免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给予人大代表人身自由权利的特别保护,是经过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许可"实现的。其内容的表述是:县级以上各级人大代表非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本级人大常委会许可,不接受拘留、逮捕、刑事审判及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然而,毋庸讳言,无论是公安、司法机关对这些规定的执行,还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对这一权力的行使,都不能令人十分满意。(一)对于人大代表的人身自由权利的特别保护,无疑是相对于我国宪法和法律给予普通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的"一般"保护而言的。在我国,人大代表是选民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从他们之中选举产生,以代替自己行使国家权力的代表人。这也就是说,我国的各级人大代表首先作为普通公民,其人身自由权利已经受到  相似文献   

7.
昊夫 《人大建设》2005,(4):17-19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八条规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只能由法律规定。现行的行政强制措施劳动教养可以剥夺公民人身自由长达3年之久,且劳教决定不经复议不能起诉至法院。河南省漯河市小学教师陈全发的遭遇,揭示了劳教制度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公民的迁徙自由亦称迁徙权,从严格的法律意义上讲,是指公民在本国境内享有离开原居住地移居异地的自由。迁徙自由属于人身自由的范畴,是人的行动举止自由的重要内容,又具有社会经济权利的性质,与人的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我国1954年宪法第90条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自由”。但由于种种原因,迁徙自由均未再写进后来的三部宪法。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公民的权利义务与公民的年龄是有关系的。公民年龄与法律规定直接相关的有如下内容:六周岁:儿童应当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法第5条)。七周岁:六周岁儿童接受规定年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推迟到七周岁(义务教育法第5条)。十周岁以下: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民法通则第12条)。  相似文献   

10.
对于财产所有权,我国宪法已有明确规定:第十一条……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有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第十二条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第十三条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及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继承权。我国宪法对财产所有权的这些规定,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我国宪法的一项重要原则。所谓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这就是说,我国的法律对于我国全体公民都是适用的,对任何公民都没有例外。任何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不允许有超越于法律之外或者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凡是我国公民,不管他是什么民族,从事什么工作,也不管他过去对革命和建设事业贡献的大小,现在地位的高低,都必须一律遵守国家的法律。既不允许有任何公民可以不遵守法律;也不允许哪个公民彼一时遵守法律,此一时可以不遵守法律,而是要求始终遵守法律;还要求遵守所有的法律,不允许只遵守这些法律,而不遵  相似文献   

12.
应将收容遣送站更名为自由流动人口救助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年国务院颁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在收容遣送对象、部门分工、流出地政府职责以及管理办法等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形势下开展工作的需要。 2000年7月1日开始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和已经签署了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对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而当前收容遣送工作所依据的上级文件、各地自行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以及在收容遣送工作实践中限制人身自由的做法,现在看来都已明显地缺乏国家法律的依据。无论“收容”或者“遣送”,就其概念本身,都有对其现行收容遣送对象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权问题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我国历来十分重视人权保障工作。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以下简称宪法修正案)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将公民的基本权利的以最高法律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14.
在换届选举中,充分发扬民主与严格依法办事是相辅相成的。发扬民主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宪法、选举法和地方组织法对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具体程序作了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严格依照这些规定办事,切实保障选民和代表的民主权利。最为重要的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应当带头遵守宪法法律,维护宪法法律的尊严。中央反复要求:“我们党领导人民制定了宪法和法律,更要领导人民贯彻执行好宪法和法律。  相似文献   

15.
一、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在初二开设法律常识课的目的,是帮助青少年学生提高法律素质。而提高法律素质的重点,是使其懂得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权利和义务,有哪些权利和义务,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怎样的;知道如何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权利受到侵害时应该怎样进行救济,如何保护和实现权利等。因此,课程标准构筑了公民与法律这一板块。教材下册从第九课开始,集中介绍与青少年联系比较密切的权利和义务。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公民的含义和人身自由权利包括的内容,知道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不受非法侵害,以及妇女、…  相似文献   

16.
警察具有国家统治工具和社会服务的双重角色和职能,由于保障国家统治和社会安全的需要,公安机关拥有一系列直接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权力。单纯地限制这种权力往往会极大地削弱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的能力,甚至连警察自己的安全也不能保障。规范警察权力才是出路。对公民来说,凡是法律没有禁止的都是合法的;对警察来说,凡是法律没有授权的都是禁止的。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是依靠法律这种公共权威(普遍、稳定、明确的社会规范)而不是任何人格权威(权力者的威严甚至特权)来管理国家、治理社会;法律是公民行为和政府活动的最终导向;每个社会成员都受法律的保护和约束,任何人或任何组织包括政府都不例外:  相似文献   

18.
正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石顷镇黄龙村村民冯勇军,因不满领导机关治污不力,而给镇党委政府、县环保局送"不作为"锦旗,结果被警方刑事拘留。诸多媒体对此作了报道。笔者认为群众给党政机关送"不作为"锦旗并不违法,应当视为群众监督党政机关的一种方式。说送"不作为"锦旗不违法,是因为我国宪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  相似文献   

19.
一、不定项选择题 1.对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正确理解有 A.国家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对所有公民一律平等 B.所有公民在制定和解释法律时一律平等 C.所有公民平等地享有法定的权利,平等地承担法定的义务 D.任何公民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权  相似文献   

20.
旁听公民是否拥有发言权?目前法律尚无明确规定,各地也有争议。笔者认为,应当允许旁听公民在会上围绕议题发表意见和建议。关于旁听公民的发言权问题,各地做法不一,有的地方禁止,有的地方允许,既然法律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