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理论》2015,(28)
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是人类存在的方式,也是真善美统一的基础。从古到今人类为了让世界满足自己的需要,变成自己的理想的现实,所以从自然世界中去探寻"真"、去探寻"善"成了一个人自身完备的过程。同时人类对世界真理性的认识和实现对世界的目的性也正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实现的,达到了"真"与"善"相统一的"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五个统筹"是其本质内容和要求.代际正义是指社会制度的某种状态或性质,这种状态和性质,以自然资源、环境资源乃至社会资源在人类各代之间的公平分配和使用、满足人类各代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作为其本质内容,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其最终的社会发展目标.就人类主体、发展主题、发展的内容和目标、发展的制度安排四个方面而言,科学发展观包含着代际正义的深厚底蕴.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世界历史是生产关系、交往方式、基本历史、文明交流、生态环境五个方面下世界历史理论的理论逻辑与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逻辑的辩证统一。在习近平视野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集经济、安全、社会、文明与生态五位一体统筹发展下构建超阶级、超国家和超民族人类价值的总布局总路径。因此全面把握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并以此为角度加以切入,我们才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备系统整体的考量,才能在国际国内实践中自觉贯彻习近平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才能真正理解习近平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想要中国建设成何种世界"的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4.
论生态环境建设与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快西部开发,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伟业,也将是世界开发史上的一个壮举。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一、生态环境与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是指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相应的气候、土壤、山脉、河流、海洋、矿藏、动植物资源等。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及深化,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从80年代开始的。当人们普遍地认识到了发展的迫切性,人们才越…  相似文献   

5.
邵岑  张翼 《青年研究》2012,(4):1-11,94
本文使用"2010年下半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按照出生年份划分流动人口代际群体,在经典迁移理论和新迁移经济学的框架下比较分析"八零前"与"八零后"流动人口家庭迁移行为。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在受教育程度、职业身份等方面存在显著代际差异,并对家庭迁移产生显著影响。而在居住时间、迁入地家庭总收入、移民汇款等方面不存在代际显著差异,对家庭迁移的影响存在代际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以牙还牙"的方式惩罚作恶之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法典《汉谟拉比法典》的基本立法原则,也是报复正义的核心思想。基于实验研究的结果,本文比较了两个代际对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些商业违法行为在"报复正义"和"依法惩处"两种惩罚方式上的偏好。研究发现,"80后和90后"对"报复正义"惩罚方式的满意程度显著低于"50后和60后"。这一发现对理解法制化进程中的社会心态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代际关系与代际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代际分析所遇到的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研究社会并深入到社会结构内去发现不同群体的不同作用。一、代际间的相互关系对青年一代的科学调查表明,我们现时代的角色、身分就是它的代际联系;有多少层代际联系,就有多少种身分和角色。青年期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受教育的,它在社会进化长河中只是一瞬间。它之所以能够造就一代人,是因为它几乎有大致相同的时代范围,有相似的目标、行为方式和观念,有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感受方式,它能够创造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它所创造的特定文化最终必定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  相似文献   

8.
甲:民主,这是一个多么崇高、多么富有吸引力的字眼.民主不仅仅是手段,而同时是作为人类自身发展的一个目的.当今,民主问题引起了世界范围的普遍关注.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高类型的民主,孕育着人类社会民主理想的前景,更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中心问题. 乙:对社会主义民主问题,经典作家们曾有过许多深刻的论述.《共产党宣言》就把"争得民主"作为工人革命第一步的目标和任务.列宁也曾指出,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相似文献   

9.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是中国贡献给国际社会的新理念、新话语、新方案、新智慧、新范式。更为重要的是把它升华和转化为思维方式,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简称"共同体思维")。既然在冷战中能够形成冷战思维,那么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交往实践中也必会生成"共同体思维"。"共同体思维"是"如何看待世界和建设什么样的世界"的国际新思维,其实质就是践行相互尊重、协商合作,实现共赢共享价值目标的实践理性思维;是对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思维的批判与超越;是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摒弃的健全合理的实践理性思维。"共同体思维"的普遍性生成逻辑与内生机制决定于它在认识上的科学性、利益分配上的合理性、道德上的正义性、认同上的广泛性。"共同体思维"的塑造形成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是辩证统一、互相强化的过程,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持续而又广泛深入的实践中必然被内在化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国际新思维。  相似文献   

10.
牛昉 《理论导刊》2003,(1):36-38
造成西部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类活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而且有不断强化的趋势.因此通过"改造"的方式进行治理与恢复固然重要,但仅有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根本上调整与转变人类的活动方式,既要求人口数量的增加控制在不同时间跨度的空间适度容载力范围内,又需要在地域空间上合理聚集,从而减轻区域空间内生态环境所承载的压力.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对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立足比较优势,发展非农产业,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合理有序地向城镇流动.  相似文献   

11.
唐红茹 《学理论》2014,(5):33-34
感性与理性是一对哲学范畴。在西方理性是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开启了人类的智慧之门,追问世界存在的根源,并超越感性世界探索神秘的未知世界主宰可知世界,创造崭新的有序世界,积极寻求人类自身的终极答案,理性在人类生活的每一时代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相似文献   

12.
曲芳艾 《学理论》2011,(24):35-36
"中国模式"的外交战略,主要是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统一;本着互利共赢、"和平发展"的要求,把中国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紧密联系起来,以中国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从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13.
生态系统与环境、资源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各有区别,是"一体两用"的关系。生态系统为"体",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环境、资源是人类出于生存发展需要对生态系统的两种用途。生态、环境、资源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人类对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不合理,过度开发,导致的生态环境退化,利用粗放、效率不高,不仅加速资源耗竭,还造成资源过早转变为废弃物形成污染源,污染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健康、环境良好、资源可永续利用的目标,关键需要"强体善用",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完善环境污染防治体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此外,还离不开完备的制度体系保障和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的牢固树立。  相似文献   

14.
杨蕾 《学理论》2012,(24):145-146
生态美学逐步成为当代美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这实质上是"天人合一"运思方式对"主客二分"运思方式的超越。传统本体论美学之所以陷入困境,主要是由于传统"主客二分"的运思方式造成的,虽然这种思维路径在人类的历史上有其深远和积极的意义,但这种意义又是相对的。生态美学消除了人与世界的对峙,以此回归人的本真存在,从而在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处中获得自由。  相似文献   

15.
既有社会空间研究普遍忽视家庭的代际支持作用,代际流动研究则极少关注空间维度。利用2010年、2013年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和全国兴趣点、道路网等地理数据,探究先赋性因素和后致性因素对当代城市青年居住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青年所在社区的建成环境品质受到父代社会地位与子代社会地位的双重影响,但后致性的自身条件对承租人的作用更强;先赋性的家庭背景对房屋产权人的作用更为突出。随着城市房屋均价和房价收入比的提高,家庭代际支持对两类人群居住环境的影响不断扩大,而后致性因素的影响却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6.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通过对殷周时代关于"孝"的基本思想的创造性改造,逐步形成了以养亲、敬亲为基本内涵的儒家孝道.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大力倡导和弘扬儒家敬养之孝,对于提高人类道德境界、协调代际关系、建立人际和谐具有普遍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全面、深入的文化领域建设是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然而在现代性社会中,对道德伦理观认识和实践的偏失,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阻碍因素。代际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础和稳定的一支,随着社会文化包容性、形式多元化的日益增强,家庭代际关系也面临着转型和重构的巨大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这一伦理命题,在社会转型期得到了新的发展契机。本文试以"布达佩斯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赫勒的道德观为理论架构,就家庭代际伦理转型中道德嬗变的过程及目标趋向进行探微。  相似文献   

18.
安全与伦理问题发端于早期人类社会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始终。早期人类的安全与伦理观的产生受外在自然条件以及自身主体意识发展状况限制,使得其安全与伦理思想主要是通过图腾与禁忌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具有原始性与本能性、血缘性与狭隘性等特性。其安全与伦理观产生的根源性动力在于对自身生存安全的考量并通过血缘关系内彼此间的相互合作加以实现。这对于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安全困境"的解决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国际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时代主题观、国际格局观、中国自身的定位和国际地位、外交目标、外交政策和策略等几方面的内容。习近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崇高目标是实现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围绕这一目标,习近平提出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坚持"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树立新型安全观、坚持正确义利观和发展观等倡议,就世界发展蓝图、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培育共同价值观进行战略擘划。  相似文献   

20.
奥运会是人类政治的缓冲剂在《奥林匹克宪章》中,国际奥委会把自己的目标描述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加美好的世界。世界上最大的政治问题就是和平问题。国际奥委会的这个目标可以看成是一个非凡的政治理想。凭什么一个国际体育组织声明自己的目标是政治性的?肉体性的搏斗直观而显性,高下立判的争斗方式却要在公共规则的约束下进行,这无疑是对人性的一种历练,代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参加这种奥运会的比赛,不能不说一种绝妙的政治文化表达。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政治,存在国家和民族之别、明里或者暗里之争,奥运会就将存在下去,并成为政治家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