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整个20世纪里,俄罗斯的政治生活一直处于政党政治极不健全的状态中,“无执政党的政治”是其最真实的写照,也是20世纪俄罗斯政党制度的最重要特征。现代俄罗斯的政党制度,是在现代政治文明和国内危机的双重压力下产生的。本文试图通过对20世纪沙皇俄罗斯和苏联时期的俄罗斯两个时期政党制度的简单描述,从历史分析中寻找今日俄罗斯政党政治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2.
东正教是俄罗斯最主要的宗教,它在历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且有过辉煌的地位。但是在苏联时期因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曾一度被打压甚至毁灭。20世纪90年代以后,俄罗斯正经历着重要的社会转型,东正教的地位和发展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而且对俄罗斯各个领域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的世界历史变奏曲中,社会主义是贯彻始终的主题之一。“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曲折前进,构成了20世纪历史画卷的主页”。一方面,20世纪见证了社会主义的凯歌高奏和辉煌成就。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时代特征、世界格局无不打上了社会主义的烙印。  相似文献   

4.
《拉丁美洲研究》2021,43(3):77-85
巴西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是20世纪初苏联革命事业的继承者,享有共同的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巴共产生了重要的意识形态影响。本文旨在探究20世纪下半叶至21世纪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巴共的意识形态影响。文章以中巴两国不同的发展现状为出发点,梳理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拉丁美洲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关注与支持。中国革命对巴西共产党的历史影响体现在革命统一战线的示范效应、社会主义探索经验和中国共产党的模范作用。中苏论战时期,巴共内部产生了分歧与斗争,重组后的巴共成为第一个在中苏分裂中站队的共产党。1964年,巴西爆发军事政变后,中国革命和毛泽东思想对巴共政治斗争战略的调整及游击队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苏联解体后,巴共与中国共产党重新建立了联系,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不断汲取经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巴共的意识形态影响主要基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变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5.
在上千年的历史中,俄罗斯实行的是中央集权体制,其联邦制度始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俄罗斯联邦制度的发展演变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苏联成立,是俄罗斯联邦制度的初步确立时期;第二阶段,从1922年苏联成立到1991年底苏联解体,俄罗斯是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这是其联邦制度的发展演变时期;第三阶段,从1991年底苏联解体至今,是俄罗斯联邦制度的重新确立和改革发展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6.
苏联模式探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斯大林所创建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20世纪人类历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苏联模式具有显著特征历史继承性、封闭性、社会主义本质同社会实践的背离、社会利益结构的不断变化同僵化的体制无法相容。等等。“政治大清洗”是苏联难以愈合的创伤。“个人崇拜”曾受到列宁的严厉.批判,而斯大林则把“个人崇拜”变成了苏联社会的主轴。  相似文献   

7.
本期“外论摘编”中刊载的是俄罗斯著名政治家安德兰尼克·米格拉尼扬于1989年发表的书名为《民主与道德:个人、社会与国家》的一本小册子的摘译。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苏联开始改革后,米格拉尼扬就把他的主要精力用于研究苏联政治制度和这一制度向民主化的转型问题。他发表的上述小册子可以说是苏联当时的政治学著作中第一部探讨国家与公民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在社会范围内如何发展公民社会的论著。他在这本小册子中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社会与国家三者的关系展开的分析和探讨对我们今天研究苏联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依然有着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从上个世纪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一直将宪政的思想在独联体地区进行无休止的转播与实践。戈尔巴乔夫时期,在“民主化”、“公开性”的口号下,苏联改变国体、取消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权力制度的合法性,实行总统制、两院制和三权分立制度;修改了苏联宪法第六条,改变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西方国家的两党制、多党制;反对宪法规定的以公有制为主体,从而摧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9.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制度要巩固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苏联-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乃是针对新经济政策的一次制度创新.这种创新有力地促进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苏联-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实行和变革充满着继续发起制度创新与拒斥制度创新的矛盾对抗.在这种矛盾对抗中,苏联一再错失了进行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良机,最终使社会主义在苏联遭到失败.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与中国互为最大的邻国。自17世纪中俄两国成为邻居以来,中俄关系在中俄两国历届政府的对外政策中都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代以来,中俄东段边界问题更是成了中俄和中苏外交交涉的重点和难点。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前,在中苏两国7500公里的共同边界中,东段边界线(即中国东北与苏联的共同边界线)达4300多公里,占57%。苏联解体后,中国与俄罗斯联邦的边界几乎全部集中到了东段。因此,中俄东段边界形成史一直是中俄两国学者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俄罗斯学者关于中俄东段边界形成史的研究经历了沙皇俄国时期、苏联时期和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联邦时期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制度变迁带有路径依赖性质,俄罗斯体制转型经历了很长的时期,从新经济政策转向计划体制,又试图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但是转型的效果都不好,苏联时期转型的最大特点是把社会主义同商品市场完全对立起来,所以改革只是对原有计划体制的修补,从戈尔巴乔夫后期开始推行激进的转轨,最终导致苏共解散和苏联解体。独立后的俄罗斯全面推行激进的“休克疗法”,但实际上只有“休克”没有“疗效”。俄罗斯转型失败的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中期,面对着苏联模式显露出来的弊端,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和广大知识分子也开始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但是,由于对待苏联模式的态度不同,这两种探索发生了激烈的碰撞。最终的结果,不仅是以捍卫斯大林和苏联模式为基本出发点的探索大获全胜,而试图从根本上改变苏联模式者惨遭失败,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20多年中苏联模式以更加强化的形式主导着中国的社会发展。另外,苏联模式在中国的强化也是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破裂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地区的政治剧变使世界上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数量锐减,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如今苏联解体已经20余年,但国内外在有关"苏联解体原因和后果"等问题上的争论仍十分激烈。苏东剧变是一面很好的镜子。为保持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有必要深入总结苏共失败的历史教训,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共产党"掌好  相似文献   

14.
后列宁时期苏联对基本国情的误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地判断基本国情,是一个国家正确制定发展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依据,决定着一个国家发展的兴衰成败。后列宁时期的苏联共产党,由于急功近利、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以及主观臆断和冷战思维,在基本国情的判断上出现了严重失误,致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失去了根本依据。这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乃至被葬送的重要历史原因,为我们提供了必须从实际出发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刻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5.
苏联兴亡是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本文通过苏联兴亡进程中的具体历史事实,从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代精神和本国国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社会主国家必须始终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和体制创新,坚持对外开放和吸取人类历史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及不断加强执政的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并且不断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6.
古巴革命以来的对外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巴革命胜利后至今,其外交政策可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从1959年革命胜利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在这一时期古巴奉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加强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兄弟般的友谊、帮助与合作,以及拉丁美洲和全世界工人和人民的团结".第二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在这一时期,古巴努力贯彻全方位多边外交政策,力求打破美国封锁和孤立政策,扩大生存空间,改善国际环境.拓展经贸合作.古巴十分重视同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积极发展同亚洲和非洲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在不结盟运动、伊比利亚美洲首脑会议、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积极开展多边合作.  相似文献   

17.
一认真总结苏联的历史经验, 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 20世纪,苏联是同中国发展联系最紧密的一个国家,中国在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过程中,从苏联(俄罗斯)获得了很多支持。中国的近代史,在很大程度上受苏联(俄罗斯)的影响。在21世纪,俄罗斯对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振兴的事业仍将会有巨大影响。因为它不仅是我们的邻居,而且在许多方面与我们有着共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火炬公司是20 世纪60 年代苏联改革时期的产物,从其发展的兴衰过程看,由于教条、僵化等种种主客观因素,苏联党和政府没能正视火炬公司在经济制度创新和新兴科技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对企业由放权转向收权,由独立公司转向组建联合公司,使新经济体制改革由此中断,苏联再一次错过了历史性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9.
苏联宪政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按不同时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及勃列El涅夫时期和戈尔巴乔夫时期。四个时期苏联宪政发展与建设实践启示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需要宪政,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并要突出“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苏联走近衰亡的勃列日涅夫时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勃列日涅夫时期给人的印象是稳定.而人们往往忽视重要的一点,这种稳定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相当一个时期里意味着停滞.如果从总的发展趋势看,如果从苏联作为一种社会主义制度的变迁的角度分析,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完全可以说是停滞、聚集危机因素与苏联走近衰亡的时期.导致这个时期停滞的主导原因是改革的停滞.停滞带来的严重社会经济问题有社会、政治问题日趋增多与尖锐;经济增长率递减和停滞;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的低效日益严重;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经济和悄悄地重新斯大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