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以他们为核心形成的蜀学在当时独树一帜。他们的思想儒、释、道兼容,其中儒学思想占有重要地位。苏洵重视圣人之道与"机权"的关系,苏轼从仁、礼的角度研究儒学,苏辙以"圣人之道,不求为异"为核心,探讨儒学经典。他们学说的主要特征,就是重视圣人之道与人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援道入儒体现在王夫之从"无"到"有"批判、改造、吸收老庄以及继承、发展张载思想的两个方面,他使道家境界与儒家之"有"相结合,目的在于构建"有"境界儒家本体思想体系并总结以儒道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宋明理学.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哲学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它的哲学基础,是贯穿邓小平理论各个方面的灵魂.邓小平哲学,从哲学形态上说,主要不是以"纯哲学"形态出现的理论哲学,而是以方法论为特征的"应用哲学".从哲学主题来讲,是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哲学".从历史地位来说,它是"毛泽东哲学思想"体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4.
唐天勇  贺争平 《传承》2011,(5):65-67
"仁"是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孟都崇尚"仁",认为"仁"是忧愁之不染,是精神之安宅。通过实践仁德,即以"爱人"求仁,以"克己复礼"为仁,以"忠恕之道"近仁,以"慎言""好学"亲仁,提高自身修养与提升仁德境界,为当今由于追求物欲而致内心之空虚迷惘提供安立处所与精神支撑,从而挺立与实现人的心理和谐。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也是文化的直接栽体.儒、道、佛三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资源.儒家提倡"敬",道家提倡"静",佛家则提倡"净".儒家强调"敬","敬"突出的是恭敬的态度、认真的作风和虔诚的精神;道家强调"静","静"突出的是保守自我,是不为外在事物所左右、所束缚;佛家强调"净","净"突出的是内在精神的自在、清明与空灵.儒、道、佛三家,其所突出的具体因素虽然有所不同,但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就心性论而言之,不管是儒家,是道家,还是佛家,都强调本体一境界一功夫的一致与贯通,都强调融功夫于境界,融境界于功夫.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时代与全球化时代本质上属于非对抗时代.作为这一时代精神之精华的哲学,是以和谐为其思维特征和以自由为其价值特征的堪称"和谐自由生活论"的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以"和谐"与"自由"为基本范畴的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与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在观念上既有相通的一面,又有着原则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文化的支持,中国传统文化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源泉.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崇尚自然和谐、社会和谐与心灵和谐.道家哲学,包括"自然之道"、"损益之道"、"无为之道"等多方面内涵,是其和谐思想的内在理论依据.道家思想,在当前和谐文化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明显而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学与为道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学与为道之辨,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先秦儒家“尊德性而道问学”,德性与学问构成儒家通向理想人生境界的两条进路,而学问与德性合一,则体现了儒家的价值理性特征。道家老子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突出了精神修炼(为道)与经验知识(为学)之间的本质差异。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天台宗主张止观双行,定慧双修。禅宗有“南顿北渐”之争,北宗神秀主张渐修,南宗慧能提倡顿悟。宋明理学中,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对峙难以调和。  相似文献   

9.
舒习龙 《求索》2022,(1):81-89
王闿运的经学思想延续了今文学派的治经思路,体现了经邦治国、济世安民的经学宗旨,对经学的烦琐和空腐皆有所针砭。"不攻宋学"与其经学立场密切关联,缘此立场他对宋学学说和代表人物的批评不留情面。宋代理学是宋代历史文化的主流学术思想,体现官方意识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王闿运讥贬宋学的观念势必影响其对宋代历史、制度、学术、人物的评论。王氏对《宋史》的评论表面上一直坚守其经学立场,事实上在具体史事、制度、人物的评论上则常常不自觉地游离于主题之外。《湘绮楼日记》为我们研究王氏的宋学观和宋史评论,提供了第一手的史料。  相似文献   

10.
"去衣裸裎"是道家区别于儒家"垂衣裳"的服饰观,寄寓了道家以自然为导向的身体哲学和政治观念。道家的"去衣"是一种退行,将我们带入了古代治道的压抑结构之中。"裸"在摆脱了衣服对身体的束缚的同时,也摆脱了礼教观念、道德耻感、性别差异等心灵桎梏。道家的"无为而治"就是权力的"裸行",在一定程度上是作为对繁徭重赋和繁文缛节的政治症候的治疗而提出的。  相似文献   

11.
张谷 《前沿》2011,(16):48-51,134
道家道教思想在日本古代和中世文化中的长期积淀,至近世达到了空前的传播和影响,渗透到这一时期思想家的精神世界之中。三浦梅园是日本近世为数不多的取得较高成就并建立了系统思想体系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是在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上的理论创造,而道家思想的影响甚为明显,其宇宙论、认识论和人生观分别接受和吸收了道家“玄”“气”之学、“齐是非”之说和道家道教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自然观经历了上古—中古—近世的发展演进,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史.先秦上古时期,自然观体现为人"归与自然",自然更侧重于实然的天道运行的含义,是人意效法依归的实体;魏晋中古时期,自然观体现为对人的"自然"状态的思考,反映了从宇宙论向本体论转变的哲学背景,表现为"名教"与"自然"之争;中唐两宋后的近世,自然观体现为人的"内在自然",宋代道学完成的本体论与宇宙论、境界论的融合使得自然化入人文,最终形成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价值观与自然观、人生观的统一.上古时期的"观自然"转进为近世的"自然观"而最终发展为"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中国哲学思想中的深厚根基,可为当今人类文明的新形态、现代性的中国方案提供丰富的精神借鉴.  相似文献   

13.
张立新 《人民论坛》2012,(17):191-193
宋代理学家对人性论的论述是以其本体论为前提的,张载、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从他们的思想中建立并走向成熟和完善。相对于理气关系来说,理决定气,由理产生的天地之性就成为由气产生的气质之性的地位本体。这种人性论导致了"存天理灭人欲"理论的产生,对宋代以后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老》、《庄》、《列》、《文》等为代表,道家经典具备"陈述"与"寓言"两种哲学表达模式。道家经典中的神化寓言,不仅客观追述了上古时代流传的神话传说,而且描绘和塑造出了"神人"、"真人"、"至人"等神圣意象,甚而通过神异叙事,直接涉及人神遇合的文化主题。尽管如此,定位于史学叙事与文学叙事之间,神化寓言超越了传统的历史记录,在昭示出道家哲学境界的同时,指向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演绎。  相似文献   

15.
刘红梅 《传承》2008,(6):31-3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文化的支持,中国传统文化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源泉。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崇尚自然和谐、社会和谐与心灵和谐。道家哲学,包括"自然之道"、"损益之道"、"无为之道"等多方面内涵,是其和谐思想的内在理论依据。道家思想,在当前和谐文化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明显而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先秦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其著作《老子》中首次提出了"无为"管理的哲学思想,这是中国管理哲学的一块瑰宝,是道家辩证法思想在管理方面的运用和管理实践中的延续,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即使在现在,"无为"管理作为一种高境界的领导智慧,对于改善组织的管理状况,提升组织的管理水平,也具有重要的参鉴价值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实事求是之学与冯友兰新理学有共同话语,但相互对立。二者在学派特征、哲学态度、基本范畴等方面有着诸多区别。在共同的话语中,新理学完成的是对宋明理学的创新和发展,实事求是之学则完成了对中国哲学本身的创新和发展;在处理真际与实际的关系时,冯友兰的基本态度是坚持形式化,而毛泽东的基本态度则是实际化;新理学所讲之理只是一种宇宙观,而实事求是之学则是宇宙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体;在新理学体系里,造作具体事物的是"真元之气",与人无关,而在实事求是之学中,造作具体事物的是"能动的革命实践",是人的事业。  相似文献   

18.
解放"我"于"天地之大美"--道家美学精神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鹰 《思想战线》2006,32(1):102-106
20世纪以来,从美学的角度研究道家哲学,是中国美学史的一个基本课题。在中国美学史中,道学的意义恰与儒学的意义相对照:儒学的意义在于以“仁”的理想为核心,提出了以个体人格培养为艺术主题、以“中和”为艺术理想的美学理论;道学的意义则在于,以“自然”的理想为核心,提出了追求个体精神和生命自由,复归于“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然境界的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9.
闽西北客家区位于现今的福建省三明、南平两市境内。被誉为"闽学四贤"的宋代理学大师杨时、罗从彦、李侗和朱熹的理学思想都植根于该区域,他们的成长及其思想性格形成得益于闽西北客家文化的滋养和培育,其理学思想性格充分体现了闽西北客家文化的特征,也直接影响了该区域客家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高古是高洁古朴的诗境风格。这一品以高古之人与高古之景比拟高古之诗境。创造这种诗境,主体须有超世脱俗的精神境界;这种主体境界,是通过对道家思想的领悟与修炼而达到的。高古诗风以李白为代表。典雅是典正、文雅的一种诗境风格。它以道家的摆脱世俗礼义、回归自然为典雅,并提出了创造"典雅"诗境风格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超然脱俗、淡泊宁静的道家胸襟与处世态度,二是置身山林草木的自然景色描写,二者相融,方为典雅。典雅诗风以王维的山水诗为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