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个世纪中 叶,当世界上第 一台电脑在美国 问世的时候,很多人还对它嗤之以鼻。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电脑技术飞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横架全球,掀起互联网的潮流。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这样说,21世纪是一个网络化的时代。对于青少年,不需要向他们兜售互联网的好处,他们许多人远比父母甚至老师更为熟悉和了解互联网。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了解互联网,利用互联网为政治课教学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时事报告》2012,(7):78-79
在商业时代,客户或者用户的反馈意见十分受商家重视,不少商品或服务的缺陷因而得到矫正。但在互联网时代,面对海量用户的时候呢?国内知名社区网站豆瓣网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用户的意见永远是要听的,但听并不等于马上要变成行动。这个认识的基础,他们称其为“十万用户定律”:在某一产品的用户不多的时候,获得用户反馈非常直接,往往也很有效。  相似文献   

3.
<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翻开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篇章,特别是其被纳入国家战略以来,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当前"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互联网思维成为当下适应新时代的全新理念。与此同时,传统的铁路运输企业也正经历着向新型物流运输企业转型发展的变革期。作为转型中的国有企业,一支适应并能够灵活运用互联网思维的基层领导人员,他们的影响力、创新力、决策力等,对铁路在"互联网+"时代中顺利转型为现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在我国呈现井喷式发展,逐步取代传统互联网.当代青少年作为“数字原住民”,基本直接跨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成为推动互联网发展的新生力量.作为新一代网民,青少年对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具有“全时空”特点.移动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更加深刻,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具有明显的互联网化特点.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因势利导,丰富儿童的认知,培养儿童互联互通的全球眼光和思维,培养具有现代国家意识,同时具有数字时代意识的新一代公民.  相似文献   

5.
他们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一边成长一边见证中国的改革开放。一些人在“穿名牌、听ipod、吃麦当劳”中长大;他们经历了高考的“独木桥”,也面临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带来的巨大压力,不再拥有“天之骄子”的自豪;他们熟知互联网,习惯在论坛“灌水”,用QQ和MSN聊天,用博客表达自我;他们思想解放、个性独立、崇尚“我的地盘我做主”、“不走寻常路”……他们,就是“80后”的大学生。面对他们,思想政治课该讲什么?该怎么讲?  相似文献   

6.
顾土 《同舟共进》2014,(7):16-20
笔者是1950年代生人,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接受的都是新中国的教育,但我的老师有不少却是在民国时代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基本教育是在民国阶段完成的。我的父母、外祖父母,也是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两代人。在老师和长辈身上,我从小就对那个时代的教育有切身的感受,它确实有太多值得传承、回味,值得铭记、研究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魏霞 《小康》2018,(19)
正"00后"成长在相对多元的社会环境中,如果这代人有足够的智慧把握这个时代的光明,享受这个时代的多元,倾听这个世界不同的声音,那他们的世界将会更大。2000年后出生的一代被冠以"Z世代""i世代"或"Linkster代",他们是数媒土著,在社交媒体、互联网、智能手机和应用程序中长大,互联网和移动设备对他们的生活影响颇深。作为数媒土著,"00后"们热爱电子通信、技术和媒体。他们通过网络完成大量的学习和工作。在线课程甚至跨国  相似文献   

8.
热词     
微代沟 互联网时代,对于微博、微信等新事物,年轻人很容易接受,但对于很多中老年人来说,却存在一定的困难。看不清屏幕上显示的字、手机软件功能太多、操作步骤繁琐……诸多原因造成他们即使手持智能手机有时也因为不会使用其中的软件而沦为摆设。  相似文献   

9.
为“中国工人”在《时代》“尊居”第二,特意求证了一下《时代》的权威性。我承认,此前看向那块版图的眼神总带有点颜色,尽管心内也明白诸如“兰德”、FBI、包括《时代》等的份量,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有意地、自我地淡化它们。可近日,他们却将“中国工人”耀目地推到世界面前,这在我内心不由得掀起另一种波澜。  相似文献   

10.
正王培章:将中国品牌打造成全球知名品牌人与人之间信用不足的原因是信息的不对称。随着大数据、互联网的兴起,未来会形成大数据时代或者互联网时代的新型信用社会,例如,大家不需要知道我的真名,但只要看到我微信的昵称就会得到我的一些相关信息,未来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