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字,古体为“瀵”。古人仓颉造字的一个大致规律有两条.一是从音,一是会意。“瀵”字是会意的,左偏旁从“水”,表示法令应当如水一般公平,右半部从“庸”(zhl)、“去”,表示法令的另一层含义为“去不直”。许慎所著《说文解字》的经典释义:“漳,刑也,平之如水,从水;麂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平如水”是法的特征.“去不直”是法的使命,二者构成“法”的基本含义。  相似文献   

2.
当人们看到“清澈的水”,没有杂质;“清明蔚蓝的天空”,天朗气清: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清心明目时,大概谁都会“神清气爽”吧!中国语言中的“清”字,原本指水纯净。正是从水的“清”中,引出了许多其他事物的“清”,又从自然事物的“清”对入的美好作用中,引申出了“清”的人文和社会政治意义。于是,便有了以清贫、清白、清官、清廉、清高等以“清”字为核心来评判人格品性高低的许多词汇。一个“清”字,从古至今影响着许多人的价值观念,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张佐香 《中国监察》2008,(17):62-62
很喜欢“清洁”一词,觉得有一种清清爽爽、干干净净的感觉。细细琢磨,这个词颇耐人寻味。“清洁”二字都是“氵”旁,表示我们的心灵需要接受水的洗涤才能变得洁净。  相似文献   

4.
甲骨文字考释三篇施谢捷一、释“痞”甲骨文里有一个“从广从不”的字(下文用“△”代替此字),见于下揭卜辞;贞:弗?贞:其?王(占?)曰:吉。勿疾.《合集》808正、反辞中“△”字,过去或释为“不疾”二字合文,①或径释为“疾”。②我们认为,“△”字若释为...  相似文献   

5.
淡悟     
云淡天高任飞鸟,水淡潭深宜腾蛟;食淡祛病康寿乐……,淡泊名利志自高。 文子曰:“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曾说:“非淡泊无以明志。”就是说要明德、明志,悟透一个“淡”字是前提。您看这个“淡”字,表面看平常无奇,但其哲理确很深奥。山不喜平“山”横竖,水平之“水”却无平。平淡的“淡”字从结构看无一笔横平竖直,但其结构却保持着动与静、冷与热、  相似文献   

6.
认真学做人     
写好一个“人”,只需两笔;做好一个人,却要一生。“入”字,一撇一捺仅两笔,却不好写。从书法角度讲,字的笔画越少,想写好越不易;从社会学角度讲,“人”字这两笔,内涵丰富,哲理深邃,想写好更难。因此,做人需要我们穷尽一生的时间来学。  相似文献   

7.
燕丰 《中国司法》2000,(9):28-29
北京市丰台区的青少年法制宣传工作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力争从形式上突出一个“新”字,从内容上突出一个“实”宇,从效果上落实一个“好”字,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积极探索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大胆实践,注重实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抓协调,统筹安排 为使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做到安排有计划、实施有步骤、落实有措施,我们从各自为战,转入了集体协商、分别实施的统筹运作阶段。近年来,我们积极协调公、检、法、司、教委和区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共同研究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并与上述部门共同开展了警校…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古代,创构“法”字的渊源颇具神话色彩。“法”字古金文为“”(音“fa”)。《字源》(约斋著,上海书店198年版)用溯源法解释了古人构造“”字的良苦用心和丰富的想象力。“”,这字从蝄(音“zhi”),以代表判断曲直的法律又从水,比喻其平如水,省蝄写作“法”。由此可见,公平裁判、明断曲直,乃是古人赋予“法”字的基本涵义。古代神话传说,有一种叫“蝄”的神兽,其形似麒麟,青毛独角,体态刚健,极有灵性,能辨曲直,见到有人相斗,它会用犀利之角去触理曲之人;听到有人相争,会咋不正者。“蝄”在古时被奉为裁判案件、扶正祛邪的神明之物。“蝄…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法”称为“灋”,《说文解字》对该字的解释为:“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所以觸不直者;去之,从去。”“法平如水”,也成为我们千百年来对法的基本理解,是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意向性比喻。因此,法与水结下不解之缘。我认为,中国“法平如水”的说法概括了中国几千年的法治文明精髓。我在做人大法学院院长期间,需要装饰法学院楼大厅的雕像时,就主张在雕塑中体现“法平如水”的理念,后来就用水纹装饰了雕塑。同时我还认为:我国的宪法就是要把我国人民这种几千年的价值追求,上升为国家和社会的普遍价值追求,乃至上升为人类的普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是行为规范的社会,中国有句话叫做“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有条”则“不紊”;有轨才会减少越轨,大家都按规矩办事,社会就会井然有序。  相似文献   

11.
“法”字新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古代“法”字写作灋,这已为出土的钟鼎文和秦墓竹简所证实。说到“法”字的本义,人们常常引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即:“法,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又说,“今省作法”。这种解释无疑是高度凝结了古人世世代代关于“法”这一社会现象的传统认识,但尚有进一步斟酌的余地。  相似文献   

12.
法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是一个很可怕的东西,其形象很有些象韩非子所说的悬挂在房梁上的斧头。一提到法,马上会令人心惊肉跳,“犯法”就意味着要刺面、割鼻子、砍脚、割生殖器、杀头,以至“满门抄斩”。  相似文献   

13.
论连语的源变──说“的”及与其相关的字、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连语的源变──说“的”及与其相关的字、词韩陈其文言中之“的“字语源近乎湮没,难以确考。但“的”之文字结构形式,据《说文》应是:“从日,勺声”(七篇上·日部),本义是“明”。后来“的”字改从“白”,段玉裁注:“的者,白之明也。故俗字作‘的’。”除此,...  相似文献   

14.
作为桐城派集大成的作家——姚鼐的古文理论实为一较完整的体系: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济的创作论,诸体兼容的文体论,阴阳兼美的风格论。姚鼐古文理论之特征与魅力显然在一个“兼”字,而这“兼”字的获得,自有其文化渊源。参透这富有魅力的“兼”字,会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5.
割与挖     
犯罪分子,藏身于社会土壤之中,就像杂草生长一样,根深叶茂,割掉一茬又冒出一茬,总是割不尽。这其中原因很多,不是其不畏法度,而是割者在割的同时,忽视了挖“根”和掌握挖“根”的技巧。要挖“根”,首先要了解“根”,摸清“根”的生长规律和盘根错节的状况。在“根”周围,存在着可供生长的“土壤”和养分,这些土壤、养料有时很特殊,深深地保护着“根”的生长,为根提供着充足的“营养”,清理起来,毒性很大,困难重重,一不小心,就会中毒。挖其“根”,先要精心准备,下决心扒开表层的伪装和“土壤”,让阳光曝晒一下,等滋养…  相似文献   

16.
新年话快乐     
岁月如梭,时光若水,转眼新年又至。在贺岁气氛里,人们最诚挚最美好的心声莫过于四个字——“新年快乐”。  相似文献   

17.
释“”     
释“”施谢捷甲骨文里有一个“从幸从支”的字,写作下揭数形:《甲骨文编》把它隶定为(下文用“△”代替这个字形),当作未识字附在“支部”之末”[1];后来学者引用到有“△”字的刻辞时,多只作隶定而不加说明,或释为“执”字”’;近年有学者撰文考释此字,把...  相似文献   

18.
佚名 《政府法制》2013,(1):18-19
继纪检部门、媒体反腐以外,“情色”反腐借助网络的力量,几乎是弹无虚发、百发百中。都有哪些官员倒在“色”字下?在“情色”反腐的背后,留给我们的会是何种思考?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当前发展的实际出发。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两个字的改动,寓意深远,意义重大,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强.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历史上不知从什么年代起把一些具有特殊身份的人穿一种特殊款式的服装称为袍。但我们可以从一些史料和文献上得知:袍者,官服也,富贵之服也,还可称为“拜”服,即在某些场合的礼服。在我国的戏剧舞台上,帝王将相、豪绅贵族穿的是袍,平民百姓穿的是衣或衫。在我国唐代有一则《夺锦袍》的传说:唐武后游洛阳龙门,诏从臣赋诗,优胜者赐锦袍。宋之问的诗做得特别好,以至武后把已赐给别人的锦袍又收回来赏给他。后因称在竞赛中获胜夺魁为“夺锦袍”或“夺锦”。宋陆游《赠邢刍甫》诗:“割愁何处有并刀,倾座谁能夺锦袍?”明高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