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五种强制措施,而将带有限制人身自由性质的通缉列入侦查手段,笔者认为,将通缉列为强制措施更为合理,其理由有三: 一、通辑的对象本身就应该是限制人身自由的人。 我们知道,强制措施是一种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方法,而通缉本身也正好具备了这一特征,刑诉法第  相似文献   

2.
台湾地区的刑事强制措施陈泉生在我国台湾地区,刑事强制措施称为刑事强制处分,共有传唤、拘提、通缉、逮捕及羁押五种,现分述如下:一、传唤指命被告在一定的时间到一定的场所应讯的一种处分。根据台湾“刑事诉讼法”规定,传唤在侦查中由检察官作出,在审判中由审判长...  相似文献   

3.
案情简介公安机关通过网上追逃,于2008年年初抓获了1991年检察机关批捕在逃的犯罪嫌疑人刘某。刘某当时伙同他人多次盗窃共计2700余元,该案其他犯罪嫌疑人有的已被判刑。案发后刘某未被执行任何强制措施,公安机关也未发布通缉令通缉。  相似文献   

4.
通缉作为一项强制性措施,在司法实践中被广泛运用,能够有效地打击犯罪、防止犯罪蔓延、保障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当前,我国通缉制度面临通缉对象模糊、行使主体不明确、发布范围尴尬、撤销程序有瑕疵、救济机制缺失等困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效能的发挥。因此,欲完善通缉制度,需要界定通缉对象、明确行使主体、调整通缉范围、完善撤销制度、建立救济机制等。  相似文献   

5.
杨涛 《广东法学》2005,(5):22-25
错误通缉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地发生,错误通缉侵犯了公民的名誉权、人身自由权,但是依据现行的国家赔偿法却不能得到赔偿,其原因在于现行国家赔偿法不承认精神赔偿,并实行法定赔偿原则,而错误通缉不在法定的赔偿范围之内。未来修订国家赔偿法时,应当确定精神损害也应当给予赔偿,并将错误通缉纳入国家赔偿的范围之内,以更为周全地对公民权利进行救济。  相似文献   

6.
本文案例启示:窝藏罪中"犯罪的人"既包括犯罪之后潜逃在外,尚未被司法机关发觉的人;也包括正在被司法机关通缉、抓捕的人,还包括被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判刑后逃跑的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服刑的罪犯;帮助犯罪分子逃匿的行为,不仅包括为犯罪的人提供隐藏处所或者财物,  相似文献   

7.
实践中对于犯罪嫌疑人权利影响最大的强制措施的超量适用、无变更适用乃至超期羁押、变相羁押,原因在于未将相关强制措施的期限与办案期限作合理届分。本文着重从如何协调强制措施与办案期限的矛盾冲突,正确合理使用强制措施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当前强制措施与办案期限的主要矛盾,并对解决这一矛盾提出了一些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8.
国内有种观点,认为“嫌疑有据”的无罪拘留是合法拘留,不负国家赔偿责任。本文对德国、日本、俄罗斯的类似我国刑事拘留的紧急强制措施负国家赔偿责任违法性进行比较研究。它们的共同规则为,对犯罪嫌疑人采用紧急强制措施后,经侦查审判查明其无罪的,国家负赔偿责任,而不管被采用紧急强制的犯罪嫌疑人在采用该紧急强制措施之前是否有犯罪,采用紧急强制措施的程序是否违法。德国还具独特规则,对犯罪嫌疑人采用紧急强制措施后,经查明罪不该采用紧急强制措施的,国家也负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9.
李绘 《犯罪研究》2011,(3):41-47,73
通缉是历史上出现最早的侦查措施之一,早在奴隶社会后期,便出现了追捕逃亡奴隶的制度,成为通缉制度的雏形。封建社会以后,为满足维护阶级统治和镇压反抗的需要,通缉的制度和措施得到了极大地完善和发展,相继出现了悬赏、协作、画像、通报和海捕等形式和特征。到了近现代,通缉更在残酷的阶级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当前,我国通缉制度传承历史,形成了独特的通缉体系,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通过研究历史、完善立法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
2009年12月16日,在广东省顺德市公安机关的一次扫黄排查活动中,网上通缉疑犯林建都意外落入法网。 林建都是广东省陆丰市东海镇人,此人在当地为非作歹、欺压百姓,2006年10月29日因泄愤将同村妇女砍伤后潜逃,一直被公安机关通缉。  相似文献   

11.
1996年修正的刑事诉讼法,对强制措施作了较大改进,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强制措施体系,但问题依然很突出,如所有剥夺或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一律采用单方面的行政审批程序,缺乏司法授权和司法审查程序,不足以防止强制措施被滥用;“惩罚性”地适用强制措施的情况比较普遍。有必要从制度设计的角度出发,改进和完善我国刑事强制措施制度。  相似文献   

12.
“网络通缉令”频频出现,使网络通缉似乎成为一种新型的通缉方式而深受关注。本文认为网络通缉超越了传统“通缉”的固有含义,涉及诸多权利的公然侵犯,引发了许多法律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的强制措施体系在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订过程中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完善,但在司法实践运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个别权力滥用、强制措施不到位、侵害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人身权利的现象,进一步调整强制措施体系已成为刑讼法改革的焦点之一。应当从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服强制措施的申告权、将羁押机构从侦查机关剥离、区分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运用范围和条件等方面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14.
在《行政诉讼法》颁布10年之后,对行政强制措施的含义和范围仍存在较大的模糊性。这说明我国对行政强制措施性质、形态的认识还存在许多空白。本文试图对行政强制措施的由来、范围、形态和可诉性问题进行探讨。一、行政强制措施的由来1989年《行政诉讼法》颁布以前,我国实定法上没有行政强制措施这个概念。在文字表述上与行政强制措施比较接近的实定法概念,有宪法和《地方各级人大和地方各级政府组织法》规定的行政措施,①及《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强制措施,②但其含义与现在使用的行政强制措施很少或根本没有相通…  相似文献   

15.
《法制与经济》2009,(3):33-35
身处异乡有家难回,是谁让她欲哭无泪。 赖账者消失多年,执行法官将如何面对。 被执行人竟然已被通缉八年,财产线索一一中断。  相似文献   

16.
关于刑事强制措施的修改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刑事强制措施的修改与完善周国均刑事诉讼法第一编第六章规定强制措施有五种: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公安司法实践表明,这五种强制措施在刑事诉讼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新的形势要求立法机关对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某些强制措施作必要的修改与完善。...  相似文献   

17.
摘要随着2012年12月1日新《卫生行政执法文书规范》的实施,卫生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有了规范的执法文书。为了全面了解卫生行政强制措施,笔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系统梳理了卫生行政强制措施,将卫生行政强制措施分为两类,分别适用《行政强制法》第三条第一款、第二款,并探讨了两类强制措施的文书使用。  相似文献   

18.
五、澳门的刑事强制措施及财产担保措施(一)适用强制措施的原则为了恰当地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法律规定了指导原则。主要有合法性原则与适当及适度原则。法律对合法性原则的规定是:“人之自由,仅得按具防范性质之诉讼程序上之要求,由法律规定之强制措施及财产担保措施全部或部分限制之。”这就是说,在刑事诉讼中使用强制措施,其目的是保障诉讼的顺利进行,并且只能是采取法定的强制措施和财产担保措施,既不得任意使用,更不能非法使用。法律对适当及适度原则的规定比较具体:“一、具体采用之强制措施及财产担保措施,对于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19.
对收容审查中滥用职权的认识和处理王振峰收容审查是公安行政机关对有轻微违法犯罪事实,但身份和来历不明,作案手段、方式有嫌疑的人采取的行政强制措施。这一措施是对公民人身自由采取的较严厉的行政强制措施。绝大多数的公安机关能依法运用这项强制措施,为维护社会治...  相似文献   

20.
“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的分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强制法》既将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合二为一"(合称为"行政强制"),又在同一法中将它们"一分为二"(分别规定"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之所以将它们"合一",是基于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有其行政行为上的共性;之所以将它们"分二",是基于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在法律设定和法律适用中的严格区别。作者在反思以前几种区别理论的基础上,认为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之间最为本质的区别应当是行政机关强制当事人履行的"义务"不同:强制当事人履行"容忍、不作为"义务者为行政强制措施;强制当事人履行"作为"义务者为行政强制执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