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就业问题近几年来一直困扰着各国。俄罗斯是我们的邻国,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有着与我国相似的发展历程。了解、研究俄罗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及俄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政府决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国的GDP对其就业水平有着必然的影响。日本的就业率在泡沫经济崩溃时受到了经济增长率的强烈影响,而且日本的GDP对其就业水平的影响也十分显著。一国GDP的变化可以通过一些作用机制对其就业水平产生影响,因而利用中国持续稳定的增长率来改善就业状况应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肖兰 《国际交流》2006,(3):28-29
应交流协会邀请.以代主席露丝·布恩古女士率领的南非全国公民组织(简称SANCO)代表团一行于6月访华。这是两个组织的首次交流,交流协会对此访高度重视,作了精心安排。代表团在北京期间,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李成仁会见,徐建国秘书长同代表团举行工作座谈,分别向客人全面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近况以及交流协会的对外活动情况。代表团还拜会了国务院扶贫办、全国妇联、中国就业促进会有关负责同志,了解中国的扶贫、就业及妇女工作情况。  相似文献   

4.
作为发展中国家,拉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前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或者说是"外向一内向一外向"三种"钟摆式"的发展模式,因而拉美国家的劳动力就业也呈阶段性的特征.20世纪70年代以来拉美劳动力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就业具有不同的特征: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进口替代工业化对劳动力的吸纳;20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导致就业恶化;20世纪90年代,新自由主义政策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拉美劳动力就业出现的突出问题是:大规模、无序流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造成拉美的"超前"城市化;具有反周期特征的非正规就业成为提供新增就业的主体;经济全面开放带来的贸易增长和就业变化掩盖了国家间和部门间的差异性.拉美国家在就业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就业政策选择的启示是:就业增长在长期内取决于经济发展模式而非增长速度;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之间的矛盾;充分利用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契机认真研究发挥中国比较优势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变迁和经济发展,中东妇女就业人数增加,就业领域扩大。除传统职业外,中东妇女开始涉足医学、法律、工程、媒体、零售业甚至跨国性行业,但同时存在妇女就业人数比例小、就业分布不平衡、就业领域有限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印度农村失业和就业不充分现象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难题。为维护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权益,印度政府在农村就业保障工作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和持续努力,综合运用立法、公共就业工程项目、开发职业培训计划等政策工具保障和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并取得一定成效。我国在解决农村就业问题时,可以借鉴印度的经验和做法,从而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以来,拉美多国先后出台并实施了旨在推进非正规经济向正规化转型、提高就业质量、减少非正规就业的系列政策,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从长期看,这些政策的效果并不稳定和持续。目前,拉美仍是全球非正规就业率最高的地区之一。本文拟以国际劳工组织对非正规就业的定义为视角,对拉美国家促进就业正规化政策的维度、特点及其初步效果进行分析。2013年第19届国际劳工统计学家大会对非正规就业指标进行了核准,明确了非正规就业和非正规部门就业的统计口径,为世界各国制订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拉美各国非正规就业形成的原因虽有不同,但自营劳动者和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占比过高,是导致其就业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促进正规就业增长的重要条件之一,但同时也需要政府通过法律、信贷、劳动力教育培训等多种手段与途径,建立健全对非正规就业的监管系统,有效推动"体面就业",降低非正规就业率,实现社会就业公平。  相似文献   

8.
女性就业,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日本促进女性就业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建立完善的法律和政策能使女性拥有公平的就业起点;调整产业结构,促使经济稳定发展,是保证女性就业的基础和前提;实行弹性工作制,能够使更多的女性实现就业;加强就业指导和培训,推进社会环境建设,有助于失业女性自我谋业和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9.
《国际交流》2009,(3):27-27
应我会邀请.以会长长尾光之为团长的日中友好协会代表团一行5人于6月23—27日访华。朱达成副会长会见。双方就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新形势下社会福利与就业保障问题、深化民间交流,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发展等进行了座谈。全国总工会、中国就业促进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社科院等单位专家理事参加。除北京外,代表团还访问了大连.了解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环保以及就业情况。  相似文献   

10.
人力资源开发是有效促进就业扩大和失业压力转化的治本之策。但在就业结构非农化转换的关键时期,由于日韩人力资源开发模式与水平不同,两国的失业压力转化趋势以及最终实际承受的失业压力和失业率也很悬殊。对于中国而言,由于日本的超前型人力资源开发模式虽然对于扩大人力资源有效供给和实现有效就业是最有利的,但因为其起点较高且需要具备相应的经济社会条件和人文环境,在当前阶段并不适用于我国;而韩国的准超前型模式由于代价较低、成效明显,且极具可行性,应是我国首选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1.
尊敬的经社理事会主席阿里·哈查尼先生,各位政府代表和非政府组织同仁们, 主席先生: 我很荣幸地代表中国26个全国民间组织,在这个以就业为主题的高级别会议上发言。  相似文献   

12.
欧盟中小企业政策对东北地区就业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雪  聂鑫 《东北亚论坛》2005,14(6):56-59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东北地区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根据数据分析显示,目前东北地区农业、国有和集体企业以及社会服务业的发展均不能有效地带来就业的增长。欧盟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他们利用中小企业的发展带动大规模就业,这也是我们应该选择的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二战后至80年代中期美国女性就业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就业率不断提高、粉领职业兴起、女性职业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加强、女性的工作时间呈现多样性、已婚女性占就业女性群体的比例不断增高。女性就业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经济的需要、女性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对女性就业态度的改变、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家庭结构的变化、女权运动为女性权利的争取以及联邦政府颁布的立法支持等,可以看出二战后的女性就业发展已经成为美国女性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提高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14.
中韩经济关系的密切发展催生FTA需求,研究表明,中韩FTA建成后,在就业、贸易、投资等各方面双方将实现双赢。目前,环黄渤海地区成为东北亚经济圈中最有活力的热点,中韩FTA将为环黄渤海地区的发展以及中国产业升级增加动力。  相似文献   

15.
在拉美国家,非正规就业一直占有较大的比重。21世纪以来,已在国际上探讨40年的非正规就业正式被纳入国际统计的范畴。21世纪拉美国家劳动力市场发生的主要变化有:经济活动人口上升,劳动参与率节节攀升,女性劳动参与率大幅提升,但总人口增速放缓,且失业和非正规就业水平居高不下;拉美国家吸纳劳动力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第一产业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提升。劳动人口结构、产业结构、金融危机等众多因素导致拉美非正规部门就业长期维持在高水平上,非正规就业为拉美国家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问题、失业问题以及缓解贫富分化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欧盟共同就业策略的建立是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阿姆斯特丹条约、卢森堡进程、里斯本和尼斯欧盟会议是欧盟就业策略形成的里程碑。欧盟共同就业策略不仅有利于各成员国的协调合作,而且更加有利于实现欧盟充分就业的战略目标和未来的经济增长。欧盟共同就业策略的建立对于东北亚地区尤其是中、日、韩的劳动力合作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典范,从中可以得到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有利于3国劳动力合作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广西民族大学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顺应面向东南亚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新动向,创建了"2+2"项目人才培养模式。文章分析了东南亚方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细化了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指标,并提出提升东南亚方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以不断提升学校的社会资本竞争力,突显中外合作办学及人才资源开发这个教育文化领域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探讨非正规就业对印度农民城市化及城市发展的影响,指出城市化进程中非正规就业不可避免,合理扶持和规制非正规就业对城市化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化和新技术的推进 ,日本的整个雇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部分劳动力由于与生产资料不能很好结合”而失业。为了适应雇用环境的变化 ,降低失业率 ,对劳动力进行就业能力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 ,日本就业培训事业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20.
国际劳工局局长索马维亚在国际劳工大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世界正面临一场从数量到质量的全面就业危机,这场危机成为最紧迫的政治问题,它同时威胁着世界安全、经济发展和民主进程。世界性的就业危机没有放过中国,拥有超过13亿人口的中国,无可避免地迎来了这次危机。人口膨胀、产业调整,种种原因带来了中国此番就业危机,许多人为了工作疲于奔命,与此同时,“啃老族”们还在享受着父母提供的生活。要解决就业问题,仅靠战术性措施已无济于事,必须根据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对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做出重大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