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3 毫秒
1.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载体和工具。通过开展网络人际关系现状的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和特点,提出切实有效的培养方案,以此来提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和素养,促进当代大学生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掌握良好的网络人际沟通和互动能力,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
论网络境域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其合理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虚拟性致使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出交际范围扩大化、交往对象多样化、交往关系多元化等特点,这些引发了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人际交往信任危机、人格异化、权威认同弱化、现实人际交往需求减少等现实性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全方位考虑,积极合理引导,化解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的冲击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传承》2016,(6)
手机媒体在大学生中的普及与应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冲击大学生道德认知,引发大学生消费观偏差,弱化校园学习风气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对新奇信息的渴求、受从众心理影响、对时尚个性的追求和对情感的寄托,应从大学生个体、高校、家庭教育、社会监管等方面加以思考和探索应对路径。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网络依赖状况分析--基于南京六所高校的问卷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基于南京六所高校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力求从多角度多层次展现当代大学生网络依赖的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依赖程度在性别和学科上有明显的差异女生比男生的网络依赖程度轻;文科生比理科生的网络依赖程度轻.调查还显示网络依赖程度不同的大学生在网络行为和态度上也有明显差异.另外本文还试图研究网络依赖程度与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谢迎迎 《传承》2009,(22):94-95
大学生的很多烦恼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因此,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增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当今社会一项很急迫的任务。本文试图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成因以及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策略着手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刘毓 《前沿》2012,(18):105-107
作为新兴的媒体,手机已经成为社会交往中的重要载体和沟通手段,而随着互联网络从实验室向手机终端的延伸,手机网络开始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而在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中,大学生是最为重要的群体之一,他们因此而产生的网络道德以及个人道德行为的改变,都将影响到社会的发展.本文基于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的视角,对时下手机网络道德问题进行了调查,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重塑手机网络道德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的很多烦恼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因此,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增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当今社会一项很急迫的任务.本文试图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成因以及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策略着手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和谐人际交往关系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很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和谐因素,并深受人际关系问题的困扰。本文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入手,提出目前影响大学生和谐人际交往关系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即大学生自身主观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大学生和谐人际交往关系建立的。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与交往能力培育策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成才成长和日后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调研发现,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市场经济社会环境、网络交往负面影响及缺乏交往技能的教育与训练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人际交往能力较弱,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学生自己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自身修养、情感控制、欣赏他人、参加交往实践等方面进行努力,学校则要发挥引导、协调与鼓励等作用,积极提供学生交往能力培育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资料表明 :我国互联网用户中 ,82 %的是 35岁以下的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不难看到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满足了青少年资讯与学习的需要 ,但也由于网络自身的一些特性 ,使得个别青少年疏离了与现实生活中亲人、朋友、同学的交往 ,而沉迷于网络人际交往 ,并给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困扰和障碍。在此 ,笔者就网络人际交往对青少年成长和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其教育对策进行探讨与分析。一 青少年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正由于青少年的网络人际交往是以网络作为媒体而形成的新型关系 ,使得网络交往和现实交往存在…  相似文献   

11.
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通信工具,但对手机的过度依赖正在成为继网络成瘾后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又一大"杀手"。面对这一情况,高校应该提高重视程度,建立相关监管和惩处机制,并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对大学生予以正确引导;网络运营商应该积极配合支持;学生应从自身学习出发,提高自控能力,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自觉抵制手机带来的诱惑。只有相关主体共同发力,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手机依赖症"问题。  相似文献   

12.
网络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发生了新变化,对大学生的成才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时,要高度重视一大趋势,牢牢把握两个特殊性,深刻认识四个转变,切实做到两个结合.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渐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网上交流、休闲娱乐,他们上网关注的焦点问题是社会热点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网络成瘾问题、就业问题等.因此,辅导员应从提升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认知能力、建立生活、学习、就业于一体的交流平台、增强大学生的网络自控能力、积极引导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有效学习的角度增强对大学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与传统电子媒介相比较,网络具有无与伦比的娱乐功能。日益娱乐化的网络成为众多在校大学生的"避风港",在满足其人际交往、缓解精神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学业成绩的下滑、理想信念的缺席、诚信意识的淡薄等诸多问题。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引导大学生树立自主意识、提高审美趣味、注重心理健康等仍有不容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翠萍  王庆 《前沿》2014,(1):61-62
本文从青年大学生当前人际交往现状入手,结合权力的概念,旨在厘清个人层面人际交往中渗透的权力思想。权力以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影响青年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认知包括刻板影响、社会动机两种;对此,我们归纳了三种权力对人际交往的作用:积极、消极和中性作用。本文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希望能对青年大学生的日常交往中正确看待和合理运用权力有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证调查的方法,研究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式、地点、交流内容、交往对象、交往能力、宿舍人际关系等,从而分析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特别是讨论大学生与师长之间的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17.
网络赋予了现代人际交往的结构及互动方式新的内涵,为现代人的人际交往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空间.但不可否认,网络人际关系目前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急需通过各种途径加以解决.笔者认为,在解决网络人际关系问题上,不可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关于人际关系理论的积极影响.儒家学说注重人伦关系,最关心的是"人事",其"和"与"中"的思想主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儒家文化不仅影响过封建社会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而且对当今网络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调适也将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网络赋予了现代人际交往的结构及互动方式新的内涵,为现代人的人际交往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空间。但不可否认,网络人际关系目前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急需通过各种途径加以解决。笔者认为,在解决网络人际关系问题上,不可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关于人际关系理论的积极影响。儒家学说注重人伦关系,最关心的是“人事”,其“和”与“中”的思想主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儒家文化不仅影响过封建社会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而且对当今网络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调适也将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一、网络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网络社会的…  相似文献   

19.
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楠 《青年论坛》2005,(1):44-45
互联网的形成和发展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 ,同时也对现代人际交往产生了重大影响。大学生正处在人际关系的形成时期 ,网络技术促进了大学生新型人际关系的形成 ,同时也造成了某些人际关系的缺失。引导大学生确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徐婷婷 《前沿》2013,(6):198-200
微博作为新兴的网络交互平台,正在改变着大学生的信息交流、人际交往和生活方式。本文基于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初步探讨了微博在大学生自主教育方面的优势,也分析了其对大学生自主教育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面对微博给大学生自主教育带来的新的挑战,应当多策并举构建大学生自主教育实践平台,同时规避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