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纵观中国近代史,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思想启蒙与挽救危局相伴始终,共同推动近代中国社会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变革。从19世纪中叶开始,西方殖民主义者用坚船利炮打开入侵中国的大门,使国家与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开启了近代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这场"亡国灭种"的巨大危机,士大夫和知  相似文献   

2.
郭长保 《求索》2010,(2):153-155
中国现代文学史充分映射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和心路历程。现代文学从“五四”起点到四十年代的“解放区”文学的终点,始终与中国的现代文化和思想的发展相吻合,形成了中国文化转型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考察因素。因而,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史,知识分子思想史,同时又是一部中国现代社会史。它的发展同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革和革命紧密联系,完成了中国文化和文学从传统的有序到近代的无序到现代的新的有序的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现代文学话语转型 ,深受日本文学的浸润、影响 ,与之有着直接而复杂的关系。具体言之 ,日本近代作家坪内逍遥的《小说神髓》关于小说之主脑为人情的观念 ,经由周作人传入中国 ,为中国近代政治文学突围 ,标示了“人情”文学方向 ,使近代政治话语文学开始向现代以人情话语为中心的人的文学的转型。然而 ,民族传统文学功利性的审美观 ,特别是现代启蒙意识 ,决定了现代作家虽认同于《小说神髓》的人情说 ,却又能根据中国文学现实需要进行创造性转换 ,使现代文学的人情叙事区别乃至超越了《小说神髓》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刘师培在中国传统文论积累的基础上,融合西方社会学知识,向多个维度拓展现代意义的文学社会学研究,在文学与社会的交汇点上为文学寻求社会、时代、地理环境等参照物,推进了文艺社会学的近代发展,体现出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良好的中西学知识结构,具有特定的时代和历史意义。尽管由于特殊的思想环境和学术环境,刘氏在文艺社会学的理论体系建构方面尚有缺憾,但却不能因此抹煞其在中国文论从传统走向现代进程中的可贵努力。深入探讨刘师培在文艺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彰显刘氏在中国近代文论史上的应有地位,恢复其因政治失节而湮没不显的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5.
法国素有"欧洲的中国"之称,在许多方面与我国有着惊人相似之处。近代法国从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的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漫长而艰难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一个社会集团比拥有土地的农民更保守,也  相似文献   

6.
陈建华 《求索》2011,(10):243-245
残疾人问题历来是政府及社会必须面对并设法解决的社会难题。近代以降,在慈善事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背景下,中国残疾人事业也开始了由单纯的以收养为特征的传统残疾人救助向以养教并重为特征的现代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转变。民国时期是中国残疾人事业现代转型的重要时期,由于各方日益重视,残疾人事业呈现出大量现代性特征;但也还保留了不少传统性色彩,这都显示出这时的残疾人事业仍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自由主义与"五·四"文学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向明 《思想战线》2004,30(5):110-114
"五·四"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高潮时期。"五·四"背景下西方自由主义在中国的流转情况,"五·四"知识分子是在何种程度上领会自由主义,有无中国式的创造转化等问题都是耐人寻思的;从"五·四"知识分子对自由主义的不同侧重与选择,可以洞察到"五·四"文学由反传统文学、建立人的文学急促向阶级文学、革命文学流变的内在原因;从而对自由主义在"五·四"文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又多了一份理解与同情。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人权意识的觉醒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天赋人权的冲击,但新文化运动后,自然权利学说在近代中国的影响渐渐减弱,"人性"或"人的尊严"等成为人权的根据。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人权的理解经历了从消极权利向积极权利的转变。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还认为保障人权是国家权力正当性的基础,权利与义务具有对等性。儒家传统在经过创造性转化之后,可以为中国文化吸纳现代人权思想提供有利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西方文学真实性观念发展的历史 ,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从古典到现代、由外到内、由客观到主观的过程。从古希腊到近代再到现代社会 ,文学表现着现实 (外在的和内在的 ) ,并接受着符合现实的真实性标准的检验 ,人们从未对此发生过疑问。但是从文学发展的近代历史看 ,传统真实性的法则又不断地经历着突破 ,这也是不能不令人注意到的事实 ,正是这种突破构成了真实性原则扑朔迷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从传统到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治理的方式也在发生重大变革。这种变革是社会环境变化与社会治理主客体互动的结果。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由于实现了社会价值一统、强调礼制教化以及充分发挥了基层宗法与行会组织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实现了独具特色的社会治理模式。近代社会面临着社会文化、政治形态、社会结构的转型,在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过程中,实现了国家政权向基层社会渗透,在国家法团主义模式下重组社会,但由于国家权威不足及没有充分尊重社会自发秩序而出现社会治理失败。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随着西风东渐的影响、新思想新风潮的传播,女性角色打破了三从四德礼教约束下的传统女性的角色属性,从社会生活中寻找到一种新的角色定位,完成了从传统中国妇女到现代女性的形象过渡与转变。民国画报是近代历史学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借助于民国画报史料,我们从身体角色、社会角色、观念价值几个方面描述了近代中国女性角色消解与重塑的过程及面貌。  相似文献   

12.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转型。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正由传统向现代过渡,反映这种社会关系转型轨迹的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及政治结构出现了实质性的分化:乡村利益格局日益趋向多元化,教育及文化的发展使农民的意识从"身份取向"向"权利取向"转变,并自发形成了以自主治理为特征的乡村社会团体。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构成了未来我国新型乡村治理关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某种意义上,当下人们争论的中国发展道路问题,与发生在近代中国的东西文化论争有着某种内在的逻辑联系。中国文化传统中是否存在有益于当代中国政治建设的思想资源,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但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文化不足以支持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深化改革过程中的当代中国应审慎对待"西方"与"传统"。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中国志愿服务的变迁,可以分为近现代和当代两个历史阶段,且能始终紧扣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在多重动力的综合作用下,沿着先"民间",后"官方",再"官方为主、民间为辅"的社会服务事业的变迁轨迹,呈现出断裂与延续并存的变迁景象。可以预测,随着中国社会逐渐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志愿服务将会成为由政府、民间协同推进的一项专业化、职业化和时代化的社会福利活动。  相似文献   

15.
刘国军  张桂珍 《求索》2012,(6):111-114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的半个世纪,是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近代早期维新知识分子为了实现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放眼世界,著书立说,积极向国内传播世界先进文化,努力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并在批判中国社会诸多弊端和保守思想的过程中,大胆阐述和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在文化领域的许多方面为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表现出诸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农业宗法社会被迫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在这场整体性的社会结构变迁过程中,晚清军事变革起了决定性的牵引作用。主要表现在: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揭开了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序幕;近代军事教育的兴起促进了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军人地位的提高使“兵”阶层与传统四民社会实现了有机契合;军队私家化趋势削弱了清中央政权的社会整合能力;军人的政治逸轨促成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终结。  相似文献   

17.
《新东方》2015,(5)
对人的革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大学》开篇就讲到要"作新民",宋明时期更是对新民思想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探讨。到了近代,在民族危难之际,能够突破封建藩篱、具有进步观念的民众对于民族国家的复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近代,人的革新的问题再次突显出来,"新民"的呼唤也成为席卷社会的思潮。通过对人的革新这一历程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对人的革新本身体现着文化的更新与发展。而通过分析近代以来人的革新的历程,也恰恰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夏洁 《桂海论丛》2007,23(3):94-97
20世纪初,中国美学进入了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时期。促成美学的转型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其中传播手段的革命是至关重要的。近代期刊对外国美学的译介和传播,推动了中国美学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审美机制,使美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促成了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现代化的课题被提上日程。这一时期,尽管政局动荡、百业凋敝,英语教育却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大批懂英语、通西学的优秀人才以英语为媒介和工具,积极译介西方现代教育原著,宣传、推广西方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这些译著对我国的教育界影响颇深。当时,民国政府模仿美国综合制构建了"六三三四"学制,确立了学校英语教育体系,广泛开设西式课程,建立现代自然科学学科。因此,英语对促进中国教育从近代向现代转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转型,是在近代文化观念转换背景中逐渐演进而来,新文学虽然也承担着改革社会和改造"国民"的重任,但它显然发生着鲜明而深刻的变革,现代文学不同于近代文学的根本性标志就是新文学不仅朝着平民化方向发展,重要的是文学的内在本质发生着不可忽视的变化,即从"为政治"到"为人生"文学观的转型。文学不仅是社会和政治变革的工具,而且把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革融进了一个以"个性解放"为前提的视野中,把"理性"很完美地渗透到"感性"中,呼唤着新的时代到来,具备了明确的现代性意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适应"五四"精神的现实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