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为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最突出的短板是交通的"最后一公里"。2017年8月,贵州率先在全国启动农村"组组通"三年大决战,截至今年4月26日,全省已全面完成路面建设任务,累计建成通组硬化路7.87万公里,实现30户以上村民组100%通硬化路,建立布局合理、标准适宜、出入便捷的通组公路体系。  相似文献   

2.
正松桃苗族自治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部署,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举措,走好七条路子,全县农业农村工作迈上了新台阶。一、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一)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扎实推进"乡乡通二级路"和农村公路"组组通"建设战略实施。建成通组公路398.4公里,建成通村沥青(水泥)路257.1公里,扎实推进207个农村"组组通"项目,完成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  相似文献   

3.
正1月12日,阴雨绵绵。汽车爬过一座大山,来到坐落于两山之间的瓮安县永和镇长岭村。2017年12月底,长岭村12个村民组共18公里"组组通"硬化路全部施工完毕。路上,几个穿着橘红色护路服的村民在清扫路面。"这些路是村民通往小康的‘最后一公里’致富路。如果后期管护工作跟不上,建设成果无疑将付诸东流。"瓮安县农村公路局副局长姜金美告诉记者,瓮安县建立公路养护机制,将通组公路按每年2000元/公里的  相似文献   

4.
正为解决"行路难"问题,黔西县绿化乡以大党建统领大扶贫,按照"村村通水泥路、组组通公路和连户路"的脱贫标准,狠抓通村通组路建设。通过争取项目支持、协调部门联动、组织群众参与等方式和举措,硬化通村通组路50多公里,全乡7个村(社区)于2018年实现了通村通组路全覆盖。麻柳箐是绿化乡小海子村"一个支部一产业"的李子示范基地,每到  相似文献   

5.
王雪 《当代党员》2020,(1):16-17
☆"四好农村路"建设——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市通组公路建成通达工程6833公里、通畅工程15675公里,解决了3460个村民小组通达、8356个村民小组通畅问题,全市通组公路通达率、通畅率分别达到96.34%、73.58%。普通干线公路实施7600公里改造任务。普通干线公路、"四好农村路"分别完成"三年行动计划"总目标任务的76%、75.78%。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8月,贵州省全面启动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给全省各偏远村寨带来了福音。贯穿新铺镇金龙村猫猫冲、上凉帽、大寨三个村民组的"组组通"公路建设也随之启动。今年2月,关岭自治县新铺镇金龙村大寨至猫猫冲全长3.4公里的通组公路全部建成,连接猫猫冲组和大寨组120户村民,当地群众生活有了盼头,发展也有了希望。"车终于可以开到家门口了!"6月6日,恰逢镇上赶集的日子,项龙华和爱  相似文献   

7.
正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贵州新建成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9万公里,是建国初期的100倍还多。这几年,贵州先后在西部率先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沥青(水泥)路、村村通客运和组组通硬化路。从通县、通乡直到通达每一个30户以上的村民组,贵州的公路建设从极端落后走向了西部领先,铺就了贵州人民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8.
正2018年,黔南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大关。截至目前,全州建成农村公路1128公里,累计建成农村"组组通"公路5860公里,完成投资33.3亿元,全面实现全州30户及以上自然村寨通硬化路目标。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黔南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黔南交通运输全面掀起交通建设攻坚决战新高潮,全州交通发展"裂变",继续保持"高位增长、跨越赶超、形象提升"的良好态势,书写了大踏步迈向"交通强州"的壮丽史诗。  相似文献   

9.
正2017年底,长岭村18公里的"组组通"道路通了,55岁的朱昌华心里特别温暖。朱昌华是瓮安县永和镇长岭村的贫困户。长岭村距县城20余公里,村子里山高坡陡,东西两面是两排大山,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因腿脚残疾,没技术,没文化,朱昌华在家务农,年收入不过3000元,还要供养女儿上学,生活十分艰难。"2017年年底,路通了后,村里的干部考虑到我的情况,让我承包了这段通组路,参与公路养护。  相似文献   

10.
正当前,贵州建成公路通车里程19.7万公里,是建国初期的100倍还多。近年来,贵州先后在西部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沥青(水泥)路、村村通客运和组组通硬化路。从通县、通乡直到通达每一个30户以上的村民组,贵州的公路建设从极端落后走向了西部领先,更铺就了奔向小康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1.
正全力建好"组组通"农村公路,是贫困地区发展产业的基础,也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希望。刚刚过完春节,瓮安县岚关乡茶海村的田间地头,一场农村公路"组组通"建设大会战正在进行:工人们修建路基,挖掘机平整路面,让4.5米宽的"组组通"农村公路早日惠及"最后一公里"的几户人家。茶海村景象是贵州各地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2018年脱贫攻坚"春风行动"的一个缩影。2月下旬  相似文献   

12.
正2019多彩贵州大事记102019年,国家将贵州列为交通强国建设首批试点。全省高速公路新增通车里程550公里,总通车里程突破7000公里,居全国第4位,高速公路综合密度排名全国前列。农村组组通硬化路3年大决战圆满收官,建成通组硬化路7.87万公里,实现39867个30户以上村民组1166万群众出门走上硬化路。"通村村"农村出行服务被交通运输部列为"重点推动的12件更贴近民生实事"之一在全国推广。成贵高铁建成并投入运营,全省高铁运营里程达1432.4公里,山区高铁运营里程在全国铁路中排名第一。贵阳作为全国十大高铁枢纽、贵州作为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的地位日益巩固。  相似文献   

13.
高山深谷、沟壑纵横,严重制约贵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2017年8月30日,贵州率先在全国启动了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向深度贫困发起总攻,彻底打通山区经济发展"大动脉"。今年是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实施的第二年,乘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之势,组组通首战告捷:贵州农村的交通更便捷,农民脱贫致富的道路更畅通。  相似文献   

14.
正轰轰轰……6月6日,在黔东南州岑巩县平庄镇背鹅村"组组通"公路施工现场,轰鸣的机器声不绝于耳,施工工人干劲十足,现场一片热火朝天景象。背鹅村是贫困村,11个村民小组,有贫困户69户、240人。长期以来,村里只有一条村民自发投资投劳修建的通组水泥路。群众出行难,资源进不来,农产品出不去,严重制约了村子的经济发展。2017年8月,全省吹响了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的号角。也就在这时,岑巩县启动了"组组  相似文献   

15.
正高山深谷、沟壑纵横,阻碍着致富的脚步。瓶颈不除,发展难速。脱贫攻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先手棋"。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多次指出,要打好以农村公路"组组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硬仗。2017年8月,贵州启动农村公路"组组通"三年大决战;2018年,又继续深入推进农村"组组通"硬化路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五步工作法",并研发完善农村"组组通"硬化路监管平台,实现精准调度,对日常工作进展进行  相似文献   

16.
正麻江县全力推进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团结奋进、苦干实干,全县呈现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幸福安康的良好局面。一、脱贫更准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年来,麻江县坚决打好脱贫攻坚"四场硬仗",着力抓实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完成组组通公路建设85条168.651公里。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成立了易地  相似文献   

17.
公路记忆     
正一部公路变化史,就是一部贵州发展史。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就是一曲曲奋进的高歌!"要想富,先修路。""封闭的贵州已经成为历史。"2015年年底,贵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128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在西部12个省区市中,贵州是首个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省份。路,曾经是贵州人圃临的"老大难"问题。回首"行路难"的艰辛岁月,贵州人多会感概万千。沧海桑田。贵州翻天覆地的变化,路的擅变,即为见证。1926年,贵州修建第一条公路。1927年,贵州购进第一辆汽车。1949年,贵州公路总里程不到4000公里,实际通车里程不到一半。1964年,贵州实现县县通公路、通汽车。1986年,贵黄高等级公路开工,拉开全省  相似文献   

18.
正"组组通"建设快速推进,"通村村"全面推广应用。2017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农村"组组通"沥青(水泥)路、村村通客运三年大决战,2018年是关键一年,各项工程进展顺利。贵州在全国率先开展"互联网+农村客运"模式,"通村村"APP服务平台2018年底实现县县全覆盖。  相似文献   

19.
正通村、通组公路建设有序推进,从江香猪产业发展规划有序推进,政府主导、企业主推、农民主动的改革有序推进,由里至外打通扶贫路、由点到面建设财富路、从上到下探索改革路的"三条路"交通扶贫新经验正逐渐形成。在从江县加勉乡,一场集省、州、县、乡四级政府合力,政、学、商、民四股力量联动的极贫乡镇脱贫攻坚正在大面积、大规模纵深推进。仅半年时间,通村、通组公路建设有序推进,一条二级公路和一条三  相似文献   

20.
正"贵州高铁运营里程达到1432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7000公里,全省民航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万人次,全面建成7.87万公里农村组组通硬化路。"这是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振奋的硬核力量。曾经——"对面山上喊得应,见面要走半把天。"行路难成为贵州最深的记忆。山,阻挡了我们与外界的交流;山,禁锢了百姓的思想;山,制约了贵州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