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一家企业在中层干部大会上公布了一名员工的部分通话记录,以此证明并指责该员工泄露企业秘密。员工不堪当众受辱,状告企业和通讯商侵犯其隐私权。企业承担了员工的全部手机话费,就有权知道该手机的通话对象、通话时间吗?通话记录清单算不算公民隐私,该不该纳入民法保护范畴?  相似文献   

2.
李宏 《法制与社会》2011,(29):193-193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传统意义上的隐私权已经从实体社会走向虚拟的网络世界。一直以来我们更关注的是一般的隐私权保护即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隐私,通常这种隐私泄露是比较被动的,而在网络中存在着主动和被动,有些人主动泄露自己的隐私以达到某种目的,有些人主动公开自己的某些隐私却被他人加以利用,而被动的隐私泄露就更是常见了。  相似文献   

3.
余悦 《法制与社会》2011,(31):189-190
“人肉搜索”不当利用侵犯他人隐私权与名誉权时,信息泄漏者与网络媒体作为责任主体在承担责任时应区分对待。采“实名制”下,信息泄漏者应承担过错责任,在责任的具体承担上为主要责任;网络媒体侵犯他人隐私权时在规则原则上应采过错推定原则,在责任的具体承担上为补充责任,墟名制”下的网络媒体承担的是无过错责任原则,侵犯他人隐私权时应与信息泄露者承担连带责任。  相似文献   

4.
这是河南一例因“手机定位”引发的隐私权诉讼案。员工在一个周末被公司“手机定位”,认为是掠夺个人空间的侵权行为,即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权。而公司则认为,进行手机定位跟踪是知情权的需要,也是单位的权利,于是双方走上法庭。2007年12月,此案一审宣判:公司构不成侵权,员工表示上诉。  相似文献   

5.
隐私又称为阴私,在现代科技信息发达的情况下,由于隐私信息被非法泄露导致上当受骗的情况屡见不鲜,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的《侵权责任法》明确规定了隐私权要受到法律保护,但对隐私权的概念、类型及内容没有明确规定。为研究隐私权的基本制度,从我国现行民事法律对隐私权的规定入手,对隐私权的概念、类型及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我国目前的隐私权法律保护现状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6.
微博的实时便捷受到众多微民的热捧,微民在享受微博带来的信息爆炸同时,隐私权可能正受到冲击。本文通过对微博语境中隐私权泄露、微博对隐私权的影响以及我国对于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状等方面分析,尝试提出在微博语境中如何应对隐私权被侵害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万清 《江淮法治》2009,(18):28-29
这是一起极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民事官司。甘蔗联合收割机发明人李土华在与汉森公司合作过程中,把自己发明的技术又转让给了另一家公司,汉森公司报案称专利技术被人泄露,柳州警方随即以涉嫌泄露商业秘密犯罪将李土华逮捕。之后他被法院以犯“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7年。一起专利民事纠纷夹带着一桩刑事案的情况极为罕见,因此这起官司也引起了知识产权界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8.
患者的基因信息与其生理状况密切相关,一旦泄露将使其陷入困境。为保护患者的权益,应将患者基因信息列入到民法保护的隐私范畴,明确确立基因隐私权,同时规定侵害基因隐私权的除外情形。  相似文献   

9.
吴灿 《法制与社会》2013,(19):19-20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及其应用的普及产生了一些网络侵权行为和网络犯罪活动,为了净化网络环境,实名制开始得到推广应用。网络实名制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便于侵权等的确认,但由于网络技术自身的原因以及相关信息数据管理者的个人道德等问题会导致该种信息的泄露等,从而造成对于实名制网民隐私权的侵犯。本文从隐私权入手,在分析网络实名制环境下隐私权保护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探索有效的民法保护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网络上所发生的有关信息泄露的问题层出不穷,以至于许多人惊呼:“网络让你无处可逃!”例如:1999年1月 Intel 公司在其 PⅢ处理器芯片上加上可识别的序列号,触发了隐私权的争论。识别号码的做法可使计算机用户的私人信息受到不适当的跟踪。投诉说,所谓的处理器序列号(PSN)实属不公正和欺骗性贸易行为。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政府发出公告要求政府部门抵制含有可识别的序列号的芯片,直到2月份 Intel 公司宣布可提供相应软件打开或关闭此项功能才使此事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14个住宅小区3000多名业主的相关个人隐私信息,在经过6次层层转卖后,竟赫然出现在了个别知名网站上。个人隐私信息怎么会在知名网站上“被公示”呢?上海警方日前破获了一起在网络上非法买卖、泄露个人信息的案件,办案人员在调查中发现,这类个人信息泄露事件背后不仅有着非法网络公关的影子.  相似文献   

12.
美国国会在制定《信息自由法》时,为了保护公民个人的隐私权,建立了两个《信息自由法》免除公开条款:即第6免除公开条款和第7(c)免除公开条款.但美国联邦法院在《信息自由法》司法审查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平衡信息公开的公共利益与个人隐私权利益的隐私权保护框架,衍生出了最低限度的隐私权利益标准、《信息自由法》“核心目的”标准、“充分理由”与“合法推定”标准等三个原则.这三个原则是违反了立法者的意图和《信息自由法》的基本精神的.研究美国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中知情权与隐私权平衡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诉讼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扬 《法制与社会》2013,(31):158-159
二十一世纪是名副其实的信息社会,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但信惠时代给大家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让人们开始担心起来,比如说骚扰电话、人肉搜索及各种诈骗信息的出现.人们电脑中的私人图片与信息也突然会被不怀好意者公开,这使人们的隐私权严重受到侵犯.尤其是对于企业高管人士来说,一些内部资料的丢失以及商业信息的泄露将为公司带来巨大损失.信息时代有利有弊,但是人们无法避免在信息时代中生活,社会各界许多人士希望通过法律来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基于此,本文将从隐私权到个人信息权的发展着手,对个人信息法律保护进行了一系列立法设想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明明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可现实中,一些劳动者索要双倍工资的诉求却往往被法院驳回,这是为什么?单位并未拒签。无需赔付双倍工资【案例】2013年1月3日,一家公司在招聘20名员工时,杨茹怡属于其中之一。随后,公司曾数次通知大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在另外19名员工都已经与公司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杨茹怡却既未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也未明确表示拒签。一个月后,因公司书面通知将杨茹怡解聘,杨茹怡即要求公司支付未签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由于遭到公司拒绝。杨茹怡遂提起了诉讼。不料,法院却驳回了其诉讼请求。  相似文献   

15.
信息社会中人类生活的信息化、个人信息商品化、个人信息公用化、网络人格虚拟化等特征为隐私权的发展提供了时代背景并对隐私权的保护提出了挑战。信息社会的隐私权具备了不同于传统隐私权的特点:涉及范围扩充、积极权能增强、权利相对化等,因此,对于隐私权的保护也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手段,以应对信息社会中隐私权保护所面临的隐私侵权问题严重、行为规范与伦理道德缺失等挑战。保护信息时代隐私权,既需要完善立法、建构隐私权保护的综合体系,同时还需要民众教育、技术开发、行业自律等环节的互相配合。  相似文献   

16.
万清 《公民与法治》2010,(17):14-16
广西柳州市科技人员李某,发明了自动化水平高的甘蔗联合收割机,之后与柳州汉森公司合作开发产品,不料引来一场牢狱之灾,先是被柳州警方以涉嫌泄露商业秘密犯罪逮捕.之后被法院以“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7年。李某的入狱在全国知识产权界引起巨大反响,各种争议不断。  相似文献   

17.
张栋 《中国律师》2002,(12):64-67
于萍案作为全国首例律师泄露国家秘密罪引起了全国各媒体的关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河南省律师协会、焦作市律师协会都将此案作为重点维权案件做了大量的工作。此案一审法院以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判决于萍有期徒刑一年,二审法院改判于萍无罪。之后,国家保密局就此案在京专门举办研讨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中国政法大学、金城出版社、河南省保密局、河南省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保密工作》编辑部等单位均派人参加了研讨会,会上各单位代表均发表了意见,观点虽有所不同,但对于萍不构成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  相似文献   

18.
《法治与社会》2004,(1):42-42
问:2003年11月,我公司和一家生产企业因合同纠纷上诉法院。官司打赢了可法院的判决执行不了,怎么办?  相似文献   

19.
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集体维权第一案"的上千硕博士起诉万方公司侵权案,索赔额高达上千万元,被评为2008年十大典型案件,至今已有绝大多数的硕博士终审胜诉.然而,上百名硕博士又因网上公开的判决书"泄露"了其个人信息,而提出了有关隐私权方面的质疑.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由于韩国金融部门安全意识淡薄、监管机构保护措施不力,在银行、电信等部门屡次发生个人信息泄露事件,身份证号码与地址等基本信息不仅被泄露,甚至连个人在金融机构开设的账户、密码等重要信用信息也被一些不法分子窃取,以致在韩国引发恐慌。今年1月,韩国3家信用卡公司用户信息大规模泄露事件发生后,韩国政府匆忙制定“亡羊补牢”的应对措施。该应对措施尽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金融领域的个人信息,但是由于时间仓促,仍存在诸多漏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