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当前,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地区差距、农民内部收入差距和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主要是因为农业生产率低下,财政投入不足,农民负担重等因素的制约;只有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减轻农民负担等方面入手,增加农民收入,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的科学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这是迅速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人居环境和生产环境治理等一系列问题都对农民科学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观念和落后生产生活方式,才能确保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健康稳步的前进。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五届五中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强调指出:“要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积极拓宽农民增收领域,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当前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因素。如何引导农民搞好农业调整,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收入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问题是解决农民致富问题,农民致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目标。大方县农民增收缓慢的主要原因有: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影响,投入不足,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难,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低等。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增加农业投入,引导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增加农民收入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农民纯收入增幅缓慢、城镇化滞后等因素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土地承包责任制中产权不清晰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农户分散经营农业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因此,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应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重新思考农民收入的增长,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同城乡社会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深加工,转移农村人口,加快城镇化步伐,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近年来,江西农民收入增速加快,收入可支配能力不断增强,城乡收入差距开始缩小,这主要得益于各级政府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优化农民工务工环境,连续出台一系列鼓励和扶植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措施。但在农民增收亮点纷呈的同时,也存在增收动力、潜力和后劲不足以及稳定性不够等阻碍因素,需要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完善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和农资价格调控机制,加强农技推广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构建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在新的历史阶段,"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农民增收缓慢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们应从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着手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困难的主要表现为,以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来增加农民收入没有可持续性,靠农业补贴等政府转移性收入使农民增收的空间有限,农民外出就业收入减少,财产性收入受限制导致农民收入不多。主要原因在于农民素质不高,农民人均占有耕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仍显不足。因此,应重点对农民进行职业培训,建立农民增收应急机制和长效机制,提供政策扶持,使政府成为农民的发展伙伴,进一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发展和完善农民组织,实现自我保护,促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9.
农村改革以来,我市农业结构的调整,一直在进行着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我市和全国一样,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变为供求基本平衡,农民增收速度减缓。为适应市场对农产品多元化和优质化的需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对我市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势在必行,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向深度和广度更  相似文献   

10.
全面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促进农民增收意义重大,为此,人们提出了许多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农业;二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三是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四是全面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实际上,农民不可能单纯从农业或者单纯从到城镇和城市务工中获得收入的大幅增长,期待靠财政大量投入使农民收入大幅增长的想法也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全面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才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我们应该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是当前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搞好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必须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顺应"两个趋向"的发展要求,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加农业投入,改革农村税费,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是让广大农民富裕起来,促进农民增收是主要措施之一。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是导致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要实现农民增收,根本在于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3.
西部地区减轻农民负担和增加农民收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负担主体逐步由集体转移到农户,使农民对负担的感受变得更为直接,农民负担重是全国现象,西部地区农民负担不平衡问题更为突出。制约西部地区农民增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增加农民收入与减轻农民负担二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减轻农民负担就是保护农民利益,也是增加农民收入,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协调农民收入和农民负担关系时,关键是要找准二者的结合部。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农民增收问题已成为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核心问题。本文从农业战略性调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和减轻农民负担四个方面,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当前,我省农民增收还面临不少困难。要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认真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坚定不移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在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和主要目标,就是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而近年来,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影响农民增收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在某种程度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当前农村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一个关系农村发展和稳定、关系扩大内需和开拓农村市场战略的实施、关系农产品供给和农民奔小康的全局性问题,是我们当前及今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使得深入探讨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进而找到其对策尤为重要,笔者以为,实现农民增收可以有许多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7.
发展我州的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加大我州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工作力度,通过优势农产品的出口提升农业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外贸出口,其积极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科技创新和农业经营模式转变,优化农产品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品质结构等等。  相似文献   

18.
新论荟萃     
做好"三农"工作做好"三农"工作,要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这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仅可以明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而且还可以使农民从这些工程建设中获得一部分劳务费,直接增加收入;要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要继续深化农村  相似文献   

19.
王有志 《工会论坛》2006,12(3):124-125
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农民增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本文在深入调查泗水县农民收入增加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山区县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增加山区县农民收入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0.
原举荣  李保亭 《工会论坛》2006,12(6):F0003-F0003
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之一。当前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增收,还存在许多困难。本文分析了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确保农民增收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