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国家认同观的视角看待台湾当局两岸统独政策,是研究台湾政治发展和两岸政治关系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中国”国家认同观下,蒋介石、蒋经国时期形成了“两岸统一”政策;在“台湾定位”国家认同观下,李登辉时期制定了“两岸分治”政策;在“台湾”国家认同观下,陈水扁时期推行了“台湾独立”政策;在走向“一个中国”国家认同观下。马英九时期确立了“两岸终极统一”政策。  相似文献   

2.
政治转型以来,台湾民众的体系认同发生了显著变化.李登辉、陈水扁时期推行"去中国化"长达20年,致使小部分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观逐渐异化,"台湾认同"的乡土认同观逐渐强化.在多元政治社会化的复杂影响下,更多发生体系认同变化的台湾人因国家认同迷失,转而依赖乡土认同的归属感.从政治社会化的视角分析,作为政治文化变迁的主要内容,体系认同变迁既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又离不开政治环境的作用,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政治社会化的连续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解决台湾问题的核心是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民意心理基础是台湾民众的中国国家认同,因此,台湾问题是台湾的民心取向问题,是台湾民众的中国国家认同问题。面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民众在中国国家认同上的错位乃至危机,推进两岸经济交流,加强两岸相互了解,塑造两岸共同记忆,厚植两岸共同利益,最大限度地增加有利于台湾民众中国国家认同的元素,才能真正推进“先经后政,先易后难“这一对台工作新思维,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为解决两岸政治难题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台湾社会本土化与民主化的发展,特别是选举的全面展开,台湾民意走向成为影响两岸关系政策的重要因素,台湾社会环境的变化与社会心理成为制约与影响两岸政治谈判的重要因素.目前,台湾社会主流尚不支持两岸开展政治谈判.在大陆崛起的背景下,台湾民众 焦虑感上升、自信心丧失,对两岸政治谈判抱有疑虑甚至充满恐惧,视政治谈判为统一谈判.其根源在于台湾社会尚未树立正确的两岸观.  相似文献   

5.
大陆政治发展与台湾政治发展同属中国政治发展的一部分。受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内外部多重因素的影响,两岸的政治发展模式风格迥异,台湾形成的是一种西方式的民主政治,而大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两岸政治发展模式在政治发展的条件方面、政治发展的特点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虽然两岸政治发展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国家统一是民主化的重要前提"。只有实现国家统一才能实现两岸民主政治的良好发展,两岸应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对方的政治发展经验,应携起手来,早日实现国家统一,探索出一条双方心悦诚服的政治发展模式,使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快速进行,引领世界政治文明之风骚。  相似文献   

6.
文化认同是民族、国家认同的基本前提,国家、民族认同则是维系和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同根同源,在本质上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台独"分裂势力,台湾民众和大陆的文化认同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进而导致民族和国家认同的模糊。因此,海峡两岸必须批驳"文化台独",加强文化交流,增进文化认同,进而促进两岸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最终达到两岸和平统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青年代表着两岸关系的未来,探究台湾青年的政治心理,对于促进对台青年工作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受独特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岛内政治经济状况的影响,台湾青年形成了其复杂而又矛盾的政治心理:政治效能感低,不愿参与政治,但同时又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关心公共事务;"台湾认同"又是其主流意识,此外也渴望政治昌明,淡漠"政府权威"。两岸尚未统一的状态对台湾青年的身份认同有着重大影响,但岛内现实政治状况是台湾青年政治心理形成的根本因素。两岸同文同种,应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加强两岸青年交流,培植台湾青年对祖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携起手来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而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8.
“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是大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方针,而由台湾急剧的社会变迁与台独势力的“国家”构建所带来的台湾民众在国家认同上的混乱,使大陆“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和平统一之路更趋艰难。如何不断增加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国家认同,务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为解决两岸政治难题创造条件已成为现实面临的重大课题。两岸经济交流由于其自身特点而被赋予重大使命。本文在分析了两岸经济交流的必要性及其所彰显出来的积极效果、负面影响的基础上,对全面认识两岸经济交流与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梳理。  相似文献   

9.
海峡两岸的统一应是在两岸在文化认同之上的内在统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文化进入文化自信阶段,坚定文化自信可为两岸文化认同提供核心原动力。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增强两岸文化认同的路径选择: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两岸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以两岸经贸合作促进文化认同;进一步拓展两岸青年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营造利于两岸和平统一的政治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0.
"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是当代国际法的一个基本规范,是两岸统一的法律基础。两岸统一属于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基础上的国家治权统一范畴,与两德统一的国际合并性质完全不同。两岸统一模式的设计应做到在中国主权和台湾高度自治之间的平衡。"一国两制"是解决一国内存在两个实行不同社会制度并各自治理的区域的国家治权统一问题的最佳模式。它理论上体现了现代国际法秩序下的国家主权的本性,在实践上既坚持了原则性,又兼顾了灵活性,是国家治权统一理论和实践的划时代创新。众多非"一国两制"模式,要么是分裂中国主权的模式,要么没有充分考虑两岸分治的实际情形,因而都不适合于解决两岸统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所提出的战略方针。“一国两制”在港澳问题上的成功实践,是其政治构想法律化的具体表现。香港、澳门回归后,在“一国两制”法律构想之下社会经济保持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这为当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one country,peaceful reunification"policy put forward,which has existed for more than 30 set.People have proposed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peace framework.It is necessa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peace framework related to cross-strait cultural environment factors,international factors,the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past and future context,strategic and realistic basis for cross-strait interaction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Made more scientific framework for peaceful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on this basis.The paper carried a Taiwanese perspective Islanders psychological and related factors.Unified attitude on the mainland were scanned.For cross-strait peace development context briefly comb.On this basis a simple thinking related factors.Peaceful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proposed framework Opinion.  相似文献   

13.
自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海峡两岸关系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进入了自1949年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但与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台湾部分民众的国家认同却存在缺失的现象。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发展轨迹,在探寻台湾部分民众国家认同缺失原因的基础上,认为可以从器物、制度、价值观三个层面上构建台湾民众对国家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维护国家主权统一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基石;海峡两岸的不统一,是一种特殊的主权分离现象;以国家主权统一为立足点,打破僵局,促进和平统一.  相似文献   

15.
台湾光复初期,曾在大陆学习或生活过的一些台湾学生回到了台湾,他们在争取台湾民主和祖国统一,反对专制政治制度的斗争中,参与了反对国民党当局的"二.二八"事件并进行武装斗争;利用文字宣传和做青年学生的工作,传播民主和祖国统一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是在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后不久形成的,但这个策略的形成经过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从长征前至长征胜利结束,经历了主要是反蒋其次是抗日、抗日与反蒋并举、抗日为主反蒋为次到最终与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在日本对中国的入侵过程中,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与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体现了共产党的民族担当和战略眼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的姓氏文化,不但是慎终追远的美德,也是形塑凝聚两岸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峡两岸原本就是一个国家,四百年血脉也已将我们化为血脉同源的中国人,将我们融成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我们应籍中华姓氏文化,唤起或恢复台湾民众的祖国认同,共圆两岸人民统一盛世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民族精神的危机与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文化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民族精神则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的民族精神出现了“认同危机”与“失范危机”交织并发的现象。前者表现为文化认同危机,社会认同危机,国家认同危机,政府权威认同危机和政治信仰认同危机。后者表现为公民意识的缺失,民族文化主权的部分丧失,社会诚信资源严重匮乏和道德失范。这些危机会侵蚀公民对国家、社会、民族和政府前途的信心,败坏民族的基本素质,消解中华民族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努力。中国要冲破民族精神危机的藩篱,就要在树立“文化主权”意识的基础上,重新谋划文化安全战略和整合民族文化,建立文化创新体系和公民诚信体系,培育公民意识和新道德规范,重构富有竞争力的中华民族精神机制。  相似文献   

19.
宪法爱国主义观念最初由德国政治科学家多尔夫·施特恩贝格尔提出。哈贝马斯是宪法爱国主义最强力、最具扩散效应的鼓吹者,他将宪法爱国主义构建为一种关于“后传统认同”的观念。他认为国家认同应当不过多地聚焦于某种历史认同,而是更多地关注于权利和民主协商的程序。宪法爱国主义创新者米勒认为,国家认同与政治认同应当立基于体现着自由民主宪政的规则和价值,塑造培育一种调和普世主义与特殊主义的特定的宪政文化,促进公民政治归属感的养成。只有这样,才能带来正当的公民忠诚和公民团结,从而促进国家长久的稳定、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推动海峡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促进祖国和平发展和平统一出发,阐述了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成员在促进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中的责任、能力和作用,提出了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应当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成工作优势,把隐性优势转化成现实优势,把优势转化成工作动力的倡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