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从历史和逻辑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现代化的顺利发展提供了政治条件、确立了价值取向,中国现代化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主题内容、找到了现实途径.自建国以来,我们党一步步地从器物、制度(体制)、文化以致人学观层面实现和推进着中国的现代化,实质上也是在一步步地实现和推进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当前,自觉认识并在实践中做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统一,不仅成为我们的事业能否持续而成功地发展的关键,而且还为我们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蔡文学 《传承》2009,(14):22-23
本文首先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现代化的辩证关系,指出中国现代化建设依然需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指导,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获得发展和提升,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然后,文中提出在当前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现代化的辩证关系,指出中国现代化建设依然需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指导,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获得发展和提升,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然后,文中提出在当前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历史的发展回顾和梳理指出新中国60年发展有两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一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主线,一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主线。60年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前进,同时也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映生辉,谱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辉煌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5.
"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是实现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选择。中国道路实践经验之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之强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机制之高效等为其提供了可能性。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精髓、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社会主义本真等指向性原则。  相似文献   

6.
潘石 《长白学刊》2009,(6):94-99
在中国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牢牢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为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做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国化,但不能用“西方经济学中国化”取代或冲击之;实现科学化,但不要“数学化”与“现象化”。这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架构的迫切需要,也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决定首次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并列在一起,进一步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这对于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相互关系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特点的具体体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建设,努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使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9.
张月泉 《桂海论丛》2008,24(4):9-12
科学反思是对认识的真理性进行检验的再认识过程,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关键环节和基本途径:它有助于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同发展阶段;有助于纠正错误倾向、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有助于防止盲目骄傲和盲目悲观情绪,端正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科学反思的根本要求是坚持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0.
马可 《传承》2014,(2):48-49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一直是相互变异、选择、融合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引领,中国传统文化则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文化土壤。但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时存在着正效应和负效应。分析、认识这些负效应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良性发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李本松 《桂海论丛》2010,26(6):17-21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中有三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对中国而言:中国化)、大众化、当代化。在这三者的关系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大众化和当代化的起点前提和内容主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化的实践主体和实现力量的实践过程,马克思主义当代化是其大众化和中国化的理论要求和实践定位。中国化、大众化、当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实践中的三个要求、内容、侧面,中国化是起点,大众化是目的,当代化是贯穿主线,它们有机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2.
王世涛 《桂海论丛》2010,26(6):32-36
科学发展观产生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它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的实质和核心,深刻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的人学观。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体现了中国现代化实践和理论的深入发展和主体自觉。其中"人"的内涵是多层次的,"以人为本"与社会发展是统一的,"以人为本"的中国共产党的人学观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  相似文献   

13.
调查研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方法,是做出科学决策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导。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过程中进行调查研究,一方面可以明晰事实,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以统一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扫除障碍。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哲学的发展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载体,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和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从学术形态、政治形态、大众形态相统一的视角看,作为"范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方面功不可没,但无疑也需要重新反思其利弊得失,从而沿着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不断发展。深入研究作为"范式"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哲学,揭示其深层理论困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地理环境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中国化的物质基础。地理环境不仅在生成意义上决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生,而且作为外在因素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交流和发展进程。从地理环境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生,分析地理环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限制和规定,有利于全面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陈其胜 《桂海论丛》2010,26(5):7-11
毛泽东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点在于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其结合点在于准确把握中国国情,其生长点在于正确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其落脚点在于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以上逻辑进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蕴涵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7.
刘序明 《桂海论丛》2010,26(5):21-24
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思想大众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需要,是总结苏联共产党失败经验得出的结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思想大众化有其固有的内涵、对象、内容与方式。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思想的大众化,要以普通党员和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党员和农民为重点,要与科学性和时代性相结合起来,要面向解决重大现实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8.
周前程 《桂海论丛》2011,27(4):26-3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包含了何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与何为真正的中国问题这两大基本问题。目前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何为马克思主义的探讨,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中国具体实际的研究。由于缺乏中国现实问题的支撑,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日益脱节。结果必然导致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在中国社会中面临着边缘化的现实困境。只有从中国的现实问题出发,立足于中国实际问题的解决,去研究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是近代中国人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一个典型案例。研究李大钊认同马克思主义的行为,搞清楚李大钊为什么认同马克思主义,怎样认同马克思主义,以及认同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这些基本问题,对于从主体和感性方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的全面兴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何成学 《桂海论丛》2007,23(1):24-2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历史必然性:即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实现我们党的历史使命的客观需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进步要素具有价值契合点;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