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顺治十二年,汤斌赴任陕西潼关道副使。为不惊扰地方百姓,他买了三匹骡子,主仆各坐一匹,另一匹驮着两副破旧被褥和一个书箱,怀揣兵部牌票来到潼关。二人说明来由,不由得引起守关官员的怀疑:"行李简陋,人马俱瘦,哪像新官上任,把你放在锅里煮也煮不出官味来"。汤斌拿出当朝牌票、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常有"官杀官"的新闻见诸报端.瓜田没有精力确切地统计到底有多少官员死于官场争权夺利的黑枪或者黑刀之下.前些日子见到一篇文章,说是发生了十几起.十几个干部杀人谋官,这数字在偌大的国家中,所占干部的比例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人们却没有"不计",相反,却受到强烈的震撼.  相似文献   

3.
为官概说     
叶灵 《前线》2014,(12):110-115
<正>中国的官文化源远流长。在我们目前可追溯的最早的文字记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共出现了4000个左右的单字,其中就有"官"字。几千年来,官员的一举一动和官场的风气、生存状态更是一直伴随并影响着中国封建王朝的发展和走向。为什么会有官?什么样的官是好官?官员的职责是什么?先贤哲人的思考闪烁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厘清这些问题、扬弃地继承先哲的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仍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三汤”巡抚汤斌吴子胜汤斌(1627-1687),清代河南睢州(今睢县)人。历经顺治、康熙二帝,官至江苏巡抚,礼部、工部尚书。汤斌为官清廉,洁净简朴。康熙称赞他“素行谨慎”,“洁己率属,实心任事”。江苏人则誉之为“二汤”:为官清正如豆腐汤,除弊去害如...  相似文献   

5.
从王昭耀受贿案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畸形的家族. 在这个家族里,既有市委副书记,又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还有省委和政府机关的处长、副部长,光是副处级以上的"官"就"造"了一堆.  相似文献   

6.
汤斌的绰号     
郭庆晨 《党课》2014,(13):82-84
汤斌是清顺治和康熙年间的官员。他一生为官清廉,勤政爱民,人送绰号“汤青天”“豆腐汤”。从这两个绰号,可以看出汤斌的爱民之心以及百姓对他清廉节俭的认可。  相似文献   

7.
清朝著名文人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有一则趣事:有人梦中到了阴府,看见一个官员在阎王眼前自称为官清廉,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阎王笑了笑说:"设官是为了兴利除弊.  相似文献   

8.
浩瀚的中国史料中时常可见"检放灾伤"一词,内容包括天灾发生后如何调查分析灾情、如何制定救灾政策、如何筹措救灾钱物以及如何管理、使用、发放救灾钱物等事宜."检放灾伤"是一件非常敏感的事,往往会牵涉从中央到地方的众多官员,因此,每次灾难过后总会倒下一批官员,也会升迁一批官员.久而久之,"检放灾伤"就成了对官员官德的一次考察和洗礼.  相似文献   

9.
又要过年了。一年有四时八节,民间最看重的传统节日就是春节。“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过年时,人们或寄一张贺卡祝贺,或打一个电话问候,或相互串门聊天,以表达亲友之情,同事之谊,亲情、友情在年节的温馨中得到升华。然而,近些年,一些人思亲思友之情淡薄了,倒是“思官思权”之情浓了起来,手握实权的官员家门庭若市,  相似文献   

10.
某大厂搞20年厂庆,彩旗招展,人头攒动,干部、工人翘首等待上级领导的到来,轿车队一进厂就鸣炮欢迎。一会儿,只见两个骑自行车、戴草帽的人来了,原以为是迟到的工人,谁知到了眼前才发现,正是要欢迎的两位领导!没有轿车,没有秘书,没有其他随行人员,厂领导惊奇,工人们赞叹:"这两位领导没有‘官味’!"时下,有不少领导,"官位"不大,"官味"却很足。有的好讲派头,好出风头,吃的是高档宴请,住的是高级宾馆,坐的是豪华桥车,以炫耀身份;有  相似文献   

11.
官与商是古来就有的两种职业,既然是两种,一般不能合而为一,但二者从来就联系紧密。官商勾结,商人参与政治,官员搞经营牟利,古已有之,但从来不被社会舆论赞赏。时至今日,官商关系有法律、纪律、道德约束,不是古代可简单相比的。官商可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合作,但身份绝不能混同,亦官亦商不可以,官商勾结谋私利也是违法的。官员的直系亲属也不许借助官员的权力经商。法纪清楚,但还是有一些官员暗地里经商赚钱,唯利是图。他们和老板们称兄道弟,不分彼此,收礼、受贿成了家常便饭。  相似文献   

12.
《奋斗》2015,(4)
<正>近水楼台先得月,手中有权能自肥。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们总结出来的做"官"的好处,也是旧制度许多官员为官的行事原则。正因为能够有利先得、方便自肥,在以往通往仕途的官路上,历来都是争先恐后、摩肩接踵。不过,即使在封建社会也有  相似文献   

13.
从郭秀现象谈用人刘新有道是:萝卜白菜,各有所长。用人亦如此,关键是怎样去用。清朝康熙年间。任江苏吴江县知县的郭秀,贪污纳贿,名声不好,新任巡抚汤斌得知,准备罢他的官,治他的罪。郭秀去见汤斌,说:「我所以贪污受贿,是为了供给前任巡抚需索,满足他的欲望,...  相似文献   

14.
民本不同于民主,在不同思想指导下的为官"官"念也不同.现代"官"念中,许多影响"官德"提高的因素,是在封建社会的民本思想意识指导下形成的.因此,要想提高现代官员的道德水平,必须对民本思想下的为官"官"念进行深入剖析,追根溯源,才能找到提高现代"官德"的钥匙.  相似文献   

15.
调查     
《廉政瞭望》2012,(11):11
千军万马考公务员、官场里随处可见的官腔官话官架子、官员特权、跑官要官……这一系列现象都是官本位的典型表现。以下各类表现越多说明"官  相似文献   

16.
牛耕 《党建》2000,(10)
过去的官员上任,有骑马的,有坐轿的,也有步行的。现在的官员上任,多是坐小汽车了。所谓“走马上任”不过是形容官员们志满意足的心态罢了。为“官”者,上任前的心态如何,关系着将以什么态度为“官”,也关系着未来的政绩,因此,对上任者的心态不可不察。人们曾把“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视为人生最快乐的时候,“任命下达时”的愉悦自然也可以想像。有一种人,上任时踌躇满志,兴高采烈,这是因为他们视当官为目的,认为当“官”光荣,当了“官”就是人上人,当了“官”收入高,待遇好,当了“官”就可以一呼百诺。他们轻慢了群众…  相似文献   

17.
在长宁县官兴乡小坪村党支部院内,村民们都在谈论一个共同的话题:先进性教育以来,村民可以像"点菜"一样,点什么党员干部就解决什么."看我点的‘我们村头的排水沟何时再畅通无阻'有回音了."村民王光武高兴地在小坪村新一期"先进性教育回音壁"前指点着.  相似文献   

18.
<正>明代官员吕坤在任山西巡抚时著书《实政录》,将官员按好坏分为八类,排名第七的是"巧官"——这类官员不办政事,只知粉饰太平,装出一副善良的样子;对下颐指气使,对上却奴颜婢膝,极尽讨好之能事。"巧官"之"巧",在于做事"乖巧",往往"看人下菜碟"。对下,他们不愿担当,"绕着走""打太极""踢皮球",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对上,他们则如川剧"变脸",尤其  相似文献   

19.
李炜 《前线》2010,(1):57-57
<正>清人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位官员死后到阎王处报到,自称任职期间不贪钱财,所到之处,"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阎王讥笑说:"设官为的是做事,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井水不饮,不更胜公乎?"  相似文献   

20.
正"官邸制"实际上就是国家为一定级别的官员在任期内提供居所的制度。一定级别官员的官邸和私邸有质的区别,官邸的产权属于国家,只有符合官邸入住条件的官员才有资格享受官邸制待遇。实行官邸制有利于保护国有资产,避免资源浪费。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入发展,领导干部工作调动、异地任职或者高级干部进京等,成为我国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