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希刚  杨宏杰 《唯实》2009,(3):35-39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人类社会摆脱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启示,也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了指导思想。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会发现,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规律还有很多未知领域,更妄论控制和统治自然界。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反思过分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利益需求而不顾自然客观规律的行为,自觉调整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21世纪,伴随着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人口增长等一系列变化,环境破坏、生态失衡日益严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挑战.人们开始重新反思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人类要抛弃过去的"人类中心主义",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相似文献   

3.
初秀英 《理论学刊》2007,1(4):51-57
马克思自然观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马克思始终把人、人的实践活动、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作为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认为人作为相对于自然来说的主体性存在,既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目的,又是惟一可以依靠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自觉能动的调控者。生态取向正是马克思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现实依归。马克思认为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条件,同时他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并指出随着生产关系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类能够通过全社会的共同控制,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的自然观并不因为主张以人为本而陷入反生态的人类中心主义,相反,它避免了生态中心主义因主张消极适应自然而陷入生态保护的空想误区,从而在更现实、更科学的基础上体现了自觉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取向。  相似文献   

4.
人类作为改造自然界的特殊存在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调节起到重要作用,正确理解人类文明发展史以及人与自然关系演进的轨迹,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根据不同时期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可将已知的人类文明分成四种形态:人类敬畏自然的原始渔猎文明;人类初步开发自然的农业文明;人类主导自然的工业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梳理四种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促进人类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生态危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它强化了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不和谐。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逐渐成为共识。我们党提出的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内涵和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和谐寓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中,社会和谐离不开生态文明。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走生态文明之路,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生态美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所展示出来的美的形式。人是从自在自然发展而来,在精神上依存于自然界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合乎人与自然的发展规律。人类必须在现实性的生产活动中重新认知自然,塑造正确的生态美、价值观,实现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与美的创造规律相统一,最终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相似文献   

7.
"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准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状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正确认识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有效保护自然。中国道家文化中的“道法自然”思想,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了一条重要准则。《道德经》第25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弼在本章注中指出:“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与自然无所违也。”[1](P65)这一注解,深得老子思想的真谛。“道法自然”这一深刻命题,由三个相互联系的观点所构成:第一个基本观…  相似文献   

8.
一、和谐、协调统一———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经过理性反思发现 ,导致当代人与自然紧张和对立的主要责任在于人自身 ,是人类自己将自己推向了毁灭的边缘 ,对自然 ,人类不应仅仅看到通过斗争取得胜利 ,人类更应学会与她和平共处。换句话说 ,人类应该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 ,明确提出 ,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必须和自然界和谐相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曾提出了三个基本思想 :1、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 ,人离不开自然界。“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① 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物的人…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从早期的敬畏自然继而顺应自然到后期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显示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认知能力的提升,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有关自然界规律变化的经验,并从中产生了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观点即自然观,对后世人民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从早期的敬畏自然继而顺应自然到后期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显示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认知能力的提升,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有关自然界规律变化的经验,并从中产生了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观点即自然观,对后世人民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贵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自古以来,居住在贵州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依靠自然生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栖居地,贵州乡土社会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智慧。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胡锦涛同志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一论述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和谐诸原则的有机联系,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积累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合理解决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章有多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等表述,其远景十分美好,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为之奋斗,身体力行。但是如何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尤其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只写在纸上,停留在口头上,  相似文献   

14.
黄俊峰 《党建文汇》2006,(10):37-37
胡锦涛同志关于和谐社会的权威论述中,谈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的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应有之义,天人合一是一种境界。那么,如何构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社会呢?  相似文献   

15.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而和谐的社会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从哲学角度理解,和谐的社会关系就是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我国市场经济背景下,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坚持义利统一的价值观、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是妥善处理上述三种关系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要素,在中国儒家和谐思想语境下,人与自然的和谐更倾向于主体对于客体的顺应与统一,反对以主体强行征服客体的姿态实现压制性的和谐.从主体自身的角度上说,是对于人的受动性本质的理性认识,从客体自然的角度上说,则是对宇宙永恒的充分肯定.作为这种和谐的最高境界则是超越主体受动性和自然永恒性的"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7.
林建萍 《世纪桥》2008,(10):44-45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要素,在中国儒家和谐思想语境下,人与自然的和谐更倾向于主体对于客体的顺应与统一,反对以主体强行征服客体的姿态实现压制性的和谐。从主体自身的角度上说,是对于人的受动性本质的理性认识,从客体自然的角度上说,则是对宇宙永恒的充分肯定。作为这种和谐的最高境界则是超越主体受动性和自然永恒性的“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8.
浅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是全面的、广泛的深入的和谐相处,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构建和谐社会要涉及社会各方面、各机构、各层次的和谐,它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肖长富  高宝柱 《探索》2006,(3):10-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前提是建立起在公平与效率的内在统一中,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利益关系格局;关键是确立健全有效的社会调节机制,使矛盾能够及时得到正确处理;核心是建立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格局,努力塑造不仅在物质层面,而且在政治、精神、道德各个层面都得到发展的自身全面和谐的人;基础是确立人与自然自觉统一和谐相处的文明生态关系,开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并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它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的一种和谐、文明的生态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自然观,将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