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智媒图像化传播要求共生、价值耦合、内容交融的关系,能够充分体验二者融合同构的时代旨趣。智媒图像化传播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形塑个人伦理和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云平台",是凝铸中国精神和实现民族复兴的"驱动器",是增强文化自信和走向宏阔世界的"智联网"。优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需要充分将传统文化与智媒图像化传播相融合,完善视觉图像融合过程,挖掘传统文化价值符号;提升图像传播主体能力,催生传统文化思理情致;激发生动鲜活传播话语,丰富传统文化叙事手段。  相似文献   

2.
作为当代西方颇具影响力的一种左翼社会思潮,生态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新社会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相结合的产物,它提出了一系列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方案,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和针对性。生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演变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从"生态中心主义"到"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从"可持续发展"到"和谐发展"的超越;从"理想"到"现实"的跨越。  相似文献   

3.
晚清社会的剧变与开放,导致民族主义思潮兴盛,也促使一些小说家将视野转向异域历史,创作了一系列演绎外国历史、尤其是表现西方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的作品。这些作品与日趋高涨的民族主义思潮纠葛在一起,向国人传播了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观念,表达了对社会变革和民主政治的向往,展示了一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心路历程。他们那种借"他国历史"喻"家国现状"的文化情怀与艺术手法,值得后人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我国已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网络传播对人们的影响日渐增强,且具有快速性、匿名性、超时空性等特点,并成为当代思想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站传播、即时通信工具传播、网络社区传播、自媒体传播、搜索引擎传播等多种多样的方式,传播各种西方社会思潮,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了解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主要方式,认清其方法、手段与目的,是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肇始于西方社会环境的社会思潮已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明显影响,个别思潮甚至对主流意识形态提出了挑战。由于新闻媒体对意识形态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推动思想文化继续繁荣,应有效利用新闻媒体生成媒体舆论,引领当代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评价理论发展历程的梳理,不难发现西方评价理论逐渐从"管理导向"向"民主导向"转变,围绕着"量化研究思想与质化研究思想、科学主义思想与人文主义思想、关注社会与关注人、从一元思想到多元思想"四条主线进而发展。教育评价思想应紧随或稍超前社会思潮的发展和关注社会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7.
人创造了图像,图像也改变着人,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变革和新媒体平台不断涌现的当下社会,图像生产、制作低门槛化、低成本化,图像传播更加快捷,图像铺天盖地而来,塑造了当代人图像化的生存方式。一方面,新奇有趣的图像对青年的影响更加深刻,青年社交表达的图像化倾向、消费审美的图像化意向乃至思维方式的图像化转向十分明显,当代青年图像化生存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另一方面,受技术摆布、资本操控、青年亚文化影响,当代青年图像化生存下青年思想和行为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部分青年沉溺于图像所营造的"半真实世界",陷入"非理性狂欢",呈现出"认同危机"。因而,需以青年为切入点,培育青年信息素养、关注青年内在需要,铸牢青年理想信念,引导青年在图像化生存中树立图像意识、彰显主体意识、强化使命意识。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开启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大众化传播的新阵地。但同时也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多元传播主体致使异质社会思潮和网络谣言肆意泛滥、娱乐化传播特点冲击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等。新媒体时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注重用活细小叙事话语,增强先进典型事迹的网络传播内容转换;加强"微监管",净化价值观传播的网络环境;开展素养教育,激发青年成长成才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9.
叙事作为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贯穿于社会互动与自我表达的全过程。图像叙事是利用图像的视觉呈现来表达情感、交流思想、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一种具体叙事方式。伴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图像的叙事价值日趋显著。充分发挥图像叙事的直观性、通俗性、鲜活性等特点,是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打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手段。对此,可以从以图像叙述媒介的精心制作为着眼点,以图像叙述者的有效宣传为关键点,以图像受叙者的接受认同为落脚点这三个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0.
作为曾经被高度符号化和政治化的叙事话语,"宏大叙事"在遭遇"解构"之后,在新世纪的中国电视剧中实践着"话语重构",这种"重构"背后体现出中国社会多元社会文化和思潮的碰撞、反思和融合。  相似文献   

11.
大众文化所创造的地缘政治神话直接塑造了特定社群对其他国家形象的想象,深刻影响国家认同、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在后现代的军事—工业—媒体—娱乐网络中,大众文化产品一方面向民众传播政治精英的地缘政治想象,另一方面向决策层反馈流行话语中的大众地缘政治想象。大众文化产品塑造"他者"的方式具有多元性,其"他者"形象的生成机制可以理论化为"非人化"、"奇观化"和"性别化"三种模式。与之相应,西方娱乐工业往往依赖一些固定"模板",批量生产"类型化"的"他者",以维持"自我"身份叙事的稳定性。其传播过程则具有"隐蔽性",往往不会立时得到"地缘政治对手"的回应,遂成为西方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推手。今天的大众地缘政治在很大程度上仍以西方为中心,西方流行文化的全球传播在取得商业成功的同时,隐蔽地对外传播深藏于其中的地缘政治想象。因而,在国际话语权竞争中,中国必须充分认识大众文化的地缘政治功能,重视大众文化建设,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西方社会发展思潮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以工具理性为内在支撑的现代性发展思潮和以价值理性为内在支撑的反现代性发展思潮。上世纪60、70年代以前,现代性发展思潮一直在西方理论界占据着主导地位;而80年代以来,反现代性发展思潮则逐渐成为西方学界的主流话语。这种嬗变,不仅表征着社会发展思潮具体理论形态的更替,更意味着人类价值理性对工具理性僭越的逻辑归位。它表明,弥合理性的断裂,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是当代发展观念重构的逻辑原点。  相似文献   

13.
市场社会主义已经从一种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运行可行性的理论观点发展演变为一种倡导社会全方位改革、谋求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新形态的社会思潮。这一社会思潮的主题始终是对市场与社会主义究竟能不能结合以及如何结合的理论论证。依据不同历史条件下对这一主题的论证方式,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思潮的逻辑进程经历了通过"计划模拟市场"解决社会主义的资源配置问题来论证,通过揭露计划经济的弊端强调发挥真实市场的作用来论证,通过把社会主义的目的和手段区分开来、强调市场"中性机制论"、重构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来论证以及通过探寻改造资本主义市场的具体途径、从微观经济运行层面来论证等阶段。  相似文献   

14.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方向发展,西方社会思潮也纷至沓来,东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既相互交融,又相互交锋。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人才后备军,也是东西方意识形态争夺的主要群体,他们对社会思潮感应最灵敏,受其影响也最大。分析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有助于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奠定思想和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社会思潮不断涌进我国,和我国的社会思潮发生激烈的碰撞和交融,对我国大学生尤其是独立学院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文章从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入手,针对独立学院学生产生较大影响的三种社会思潮,分析它们产生影响的原因,从而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思潮在当代有了新的发展,其在我国的传播对我国青年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我们应关注这一思潮对青年的影响,找出教育引导对策,帮助青年正确认识这一思潮。  相似文献   

17.
社会思潮:性质、传播与引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高度重视对社会思潮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引领工作。第一,在社会思潮的性质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思潮性质的界定不能简单沿用过去的二分法;第二,在社会思潮的传播方面,要深化对社会思潮传播机制的研究与探索,不断获得对实际引领工作的可操作性启示;第三,在社会思潮的引领方面,要创新思路、创新内容、创新方法,不断增强引领社会思潮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18.
历史虚无主义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物,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思想流派,具有不容忽视的危害性。党史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有转型期社会思潮的波动和西方思潮的侵蚀,更主要的是学术界对历史虚无主义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党内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尤其是政治纪律松弛。在对历史虚无主义保持足够的警惕的前提之下,应当坚持"双百"方针,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并且进一步严明党的政治纪律。  相似文献   

19.
生态学世界观和绿色政治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要内容,它们主张世界的相互关联和整体性,以反思西方社会的现代工业文明。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要求政府改变传统的管理主义模式,向新型的治理模式转变。生态治理作为一种新的政府治理模式,从整个社会生态系统出发,包含了政治生态链环、政治生态资本和政治生态平衡三大支持系统,为当代中国政府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开始了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艰苦探索。经过西方传教士的传播、留学生的引进、维新派思想家的宣扬、清政府官员的主张,法治思想得到广泛响应,汇成晚清的法治思潮。这股法治思潮为法政教育提供了营养的土壤。在获得对法治思想的高度认知之后,维新派思想家、清政府和社会舆论从培养法政人才——建立法治国家——救亡图存这一逻辑出发,推动了法政教育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