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王韧 《理论学刊》2022,(4):100-108
区别于绿色金融,转型金融主要为高碳行业低碳转型提供专项金融支持,在弥补转型市场庞大资金缺口、有效平衡降碳与发展等方面功能明显。一些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已经在转型金融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国内部分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也已展开有益探索。但总体上转型金融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在标准界定、金融工具、配套政策、信息披露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为更好地助力高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要尽快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加强转型金融制度和产品创新,打造转型金融数字化服务平台,强化财政金融政策协同,同时注重防控转型金融风险,多措并举实现我国转型金融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转型升级是民营经济科学发展的必由途径.文章以温州民营经济为例,以“产业——城市——金融”三元悖论概括了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发展困境,现代城市、现代金融发育滞缓制约了产业升级,而功能滞后的根源在于现代民营金融制度和现代城市制度严重供给不足及其对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制约.自发的制度变迁形成的制度收益群体缺少创新动力,地方政府在现代城市与现代金融领域面临高昂的制度创新成本,由此导致正式制度的供给严重不足.文章提出了通过设置制度创新特区来降低制度创新成本、激发制度创新的设想,并结合了“温州金改”加以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3.
党建短波     
<正>东宁县围绕"转型升级工程"强化干部教育培训东宁县围绕全县推动对俄经贸合作转型升级、三次产业转型升级、城镇化建设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合作转型升级、民生发展转型升级,积极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有效提升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总体水平。一是健全机制重规范。建立培训情况通报、培训档案等机制,完善主体班次管理制度,着力加强对学员的学习管理和纪律管理。二  相似文献   

4.
企业转型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和动态性等特征.从目前转型升级的实践看,企业管理缺乏系统性,主体间合作不够,政策不耦合,要素约束矛盾突出,环境亟待优化.为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早转、快转、转好,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善于运用系统方法,促进企业素质的全面提升,注重主体间的协同发展,提高企业环境的适应力,在开放中实现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共存,推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我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还存在程度较低、政策动力不足、区域差异较大等问题,需要找准着力点,多措并举,推进产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与国家层面的宏观经济在运行机理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把一些宏观经济原理简单机械地套用到区域经济发展策略中,往往会产生一系列政策谬误。针对我区目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认识误区,为总量与结构、速度与效益、实体与虚拟、投资与消费、传统与新兴等重大关系的内涵正本清源,对于科学地指导我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党史纵览》2013,(1):2
<正>庐阳区区域总面积13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0万人,辖1乡1镇、9个街道和1个省级工业区。作为省会核心城区,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当前,庐阳区正以"转型升级、管理创新"为抓手,大力实施"双轮驱动、开放创新、民生导向、生态优先"  相似文献   

8.
当前,辽宁重化工产业普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煤炭行业的困难和问题尤为突出,已经影响到企业生存和职工就业稳定。目前看来,整个煤炭行业的下行仍未见底,市场低迷短期内难以回暖。"十三五"时期,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辽宁煤炭行业如何实现转型发展?这不仅需要政府多措并举,采取财税、金融等多方政策支持,还需要煤炭企业主动加强经营管理,推进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往人们对于"转型升级"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往往重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重政策推动与政府主导。在新一轮的转型升级过程中,我们要理顺经济与社会、政府与民众、政府与市场、产业与城市、城市与农村之间,以及产业结构内部各个产业等等方面之间的关系。要坚持系统的观点,以民生为重点,注重民众参与,创新方式方法,注重整体协调和统筹规划,最终实现综合效益、达到各方共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城市创新能力属于中观层次范畴的创新能力,是区域创新能力的特殊表现形式.按照甄峰等在《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的观点,所谓城市创新能力,是城市创新主体"在一定创新环境条件下,创新投入与产出的水平,具体包括支撑区域创新活动的创新环境水平、创新投入水平和创新产出水平".其评价指标体系是认识和把握城市创新活动的本质与规律,系统总结城市创新经验的重要工具,也是政府对城市创新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制定创新政策的重要依据.在当前苏州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需要建立起这样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全面评价苏州城市创新能力及其对转型升级的支撑意义,为政府决策和制定"十二五"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践与经验,需要厘清相关理论问题,做到五个方面的正确认识:一是正确认识区域转型和区域升级的区别;二是正确认识第三次转型和前两次转型的区别;三是正确认识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的关系;四是正确认识经济转型和思维转型的关系;五是正确认识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王巧伟 《唯实》2005,(12):22-23
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基础条件的总和,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银企关系等内容。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做大做强金融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打造良好的金  相似文献   

13.
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路径,是促进经济高效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沈阳市为例,基于权重修正指标法测度沈阳的产业结构水平,实证分析其产业经济的现状与问题、转型升级的动力因素与对策建议。在沈阳成为国家首批12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背景下,深挖沈阳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为其他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研究提供可供借鉴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4.
市委、市政府下发《美丽天津建设纲要》后,中国建设银行天津市分行对《纲要》明确的区域整体规划、产业升级转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以及民生工程等重点项目进行细致分析,从中寻找银政合作商机,制定配套的专业化金融支持方案。他们针对重要项目组建了跨部门业务团队,设立了快速通道,将成熟项目及时纳入评估审批作业流程,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素有中国"民办特区"之称的泉州,迎来金融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最大政策利好。2012年12月,泉州被确定为第三个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金改区")。2014年4月初,泉州市又被列为国家发改委民营经济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以下简称"综改区")之一。推进泉州"金改区"建设,服务产业集群发展,构建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事关泉州金改、综改成败,对福建乃至全国也具有重要的示  相似文献   

16.
目前,长春市各类经济开发区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显。但仍存在着区域布局不尽合理、体制机制不适应新的发展需求、产业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步伐,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整合步伐,拓展发展空间;实施差异化发展,形成特色化竞争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建设重大创新平台。  相似文献   

17.
资源型产业转型与接替产业培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摆脱资源过度依赖,加速主导产业多元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在提出山西资源型产业转型与接替产业培育的战略构想的基础上,还应对资源型产业转型与接替产业培育的重点领域及依据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加快资源型产业转型与接替产业培育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十二五时期,农村中小企业支持政策的转型需要注意六个方向,即突出强化支持政策的系统功能,加快推进其整体转型;突出支持创新创业、竞争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由支持企业成长向支持企业家成长转型;突出支持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和问题区域的企业发展,加快推进由普适性支持向选择性支持转型;重点引导创新资源向农村中小企业集聚,更加重视优化其运行环境;重点支持农村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更加重视产业集群和产业区的发展与改造升级;重点支持农村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更加重视公共服务平台和行业协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省委九届十四次全会听取和讨论了省委书记尤权所作的关于加快福建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员和部署报告,研究了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和《福建省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两个文件,对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工作作出统筹部署,进一步明确了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路径、主攻方向、政策举措、环境营造,发出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福建产业升级版的动员令。  相似文献   

20.
文章梳理了技术创新的5个投资特性,系统分析了金融结构的多重二元约束,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金融结构约束对技术创新的传导效应,包括要素挤出、产业门槛、能力锁定等三方面,以期对新形势下创新型经济发展以及传统经济的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提供有益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