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吴小英 《青年研究》2012,(4):12-21,94
本文将青年研究30年的代际更替放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来考察,指出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青年研究作为一个学术领域的诞生和繁荣,到90年代初中期至世纪之交青年研究逐步走向沉寂和分化,再到2000年之后青年研究重新复苏以来呈现的泡沫化与多元化,这一迭宕起伏的历史反映了共青团血统出身的青年研究贯穿始终的学科化焦虑。长期以来徘徊纠结于意识形态化传统和学术规范化传统之间,造成了青年研究的现实困境。而要改变这种不景气的现状,青年研究必须通过范式变革走向非青年化和非学科化。  相似文献   

2.
正视问题 找出差距 再创辉煌——谈我国青年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的青年研究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学术刊物相继涌现,一大批学术著作和论文不断问世,实证性的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在全国和各省、市地区的范围接连进行,与国外青年研究组织的学术交流日趋频繁。这些都是非常可喜的现象。但是应该看到,我国的青年研究从整体上讲,与国外青年研究的成果和层次相比,仍处在较低的非学科化的水平,存在着许多问题。正视这些问题和差距,才能够明确我们的努力方向,为我国的青年研究在下个世纪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打下基础。本文主要针对  相似文献   

3.
<正>国内青年研究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与改革开放基本同步。十年前,在《青年研究》创刊30周年之际,学界曾发表过有关这一领域过去30年的历史回顾、研究现状反思以及未来青年研究展望的系列文章,也举办过反思青年研究的相关学术研讨会。尽管学者之间很难说就一些核心问题达成了多大共识,但至少当时还有一个相对松散的学术共同体或者研究圈,而圈内学者也基本认同青年研究经历起伏之后面临的危机:即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繁盛和学科化  相似文献   

4.
如果从1980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断的成立算起,青年研究已有了10年时间。回顾青年研究的历史,我们既无须为缺憾而妄自菲薄,也不必因成就而踌躇满志。进入90年代,青年研究也处在了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转折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青年研究将以怎样的面貌出现在大家面前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青年研究在90年代的发展趋向。一、学科建设将有新的发展学科建设是我国青年研究由自发走向自觉的必由之路。“学科化”的提出,标志着我国青年研究由单一向综合、由零碎向系统、由经验向理论的过渡时期已经到来。尽管目前青年研究学科建设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但这并不是我们否定“科学化”这一大方向的理由。任何新  相似文献   

5.
人们普遍接受这种说法,青年研究的发展历程就是学科化的历程;学科化的程度往往被认为是判定青年研究的科学性与效益性的尺度。罗马尼亚学者F.马赫列尔(F.Mahler)将这段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前学科阶段、单学科阶段、综合学科阶段),也不无道理。我觉得,我国青年研究学科化的历程刚刚开始,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工作是,对国外青年研究学科化的历程进行更深入的把握,即从方  相似文献   

6.
在对我国青年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的时候,首先需要把握以下两点:第一,要将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的青年研究与这以前的、关于青年的工作性和政策性研究区分开来。如果说这两者在研究任务、研究原则尚有一般意义上的相通之处的话,那么,若从研究的领域与范围、研究视点与方法乃至具体程序着眼,我们就无法将它们混为一谈。这种区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涉及到对青年研究的学科价值的评价问题、涉及到科学意义上的青年研究方法论的确立问题。具体说来,关于青年的工作性和政策性研究只是青年研究的一个部分。在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 2 0世纪 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苏联人道主义思想兴起的时代 ,那么 70年代、80年代则是人道主义思想进一步发展和人类中心论形成时期。 90年代 ,进入到人道主义思想的成熟阶段———人类目的论。人类中心论是政治专权 ,一切以个人利益为转移的体现 ,而人类目的论则是一切为了整个人类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民主意识的反映。从人类中心论向人类目的论的转变是俄罗斯人道主义的一个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8.
(一) 早在80年代之始,也就是青年研究进入科学研究阶段之初,便有拓荒者发出建立“青年学”的呼吁,期望建立从整体出发的、综合性研究青年的“科学群”,并对这一科学群作了分支众多、多姿多采的描述。到80年代后期,这种理想在耕耘者的辛勤努力下变成了现实,青年科学研究领域出现了一片繁荣:青年研究机构与学会相继建立,研究刊物不断涌现,研究队伍日益壮大,单学科青年学及其分支学科、相关学科相继建立,青年科学研究达到了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9.
青年发展问题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也出现许多争论和疑问,首当其冲的便是如何评价十六年来在改革和开放时期青年发展的种种实绩和种种问题,也就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青年因为就业岗位不足,因为某种政治诉求难以满足,也因为日常经济压力的增强,显得极其焦躁不安。从几乎每个家庭到街头,从传媒到工作单位,到处弥漫着青年的怨气和不满。年轻的青年(如高中生)和年长的青年人(如返城知青)尽管经历大大不同,但是对社会现实的批评却是一致的;而且,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们的生存状况是一样的糟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与当前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完整、准确地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心理学认为 ,人的素质是指先天形成的个体与生俱有的解剖生理特点 ,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个体差异 ,以及在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下 ,通过个体的认识、实践 ,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基础品质。“素质教育就是指以促进身心发展为目标的教育”(首都师范大学课题组《高师本科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课程改革研究》第 8页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素质教育作为近十年来我国教育界特有的概念 ,在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教育中有其不同的内涵。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主要针对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以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一、中国青年研究始于何时近来我读到一些总结我国青年研究历程的文章,其中有好几篇都是把80年代作为我国青年研究的起点,如有的说:“如果从1980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的成立算起,青年研究已有了10年的时间”。有的说:“70年代末以前并不存在着具有科学意义的青年研究,也没有遗留下经得起历史与现实检验的具体成果”。事实呢,并非如此。根据目前已掌握的史料以及我的经历,可以肯定地说:我国的青年研究早在80年代以前就开始了,至少可以追溯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这个观点,我在1988年1月出版的《青年  相似文献   

12.
经济发展与青年生活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青年生活方式的变革,70年代末开始萌动,80年代中期全面展开,90年代初已基本定型,形成了适应商品经济和市场机制基础的、不断深化的变革趋势。目前,青年生活模式出现了以下特点。 一、多层次消费拉开了明确的档次 由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多种分配方式的出现,人们的收入拉开较大的差距。在消费方面,随之拉开明确的档次。  相似文献   

13.
岁末年初,回顾过去一年的形势,人们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现象:拉美地区经济持续好转,实现连续两年增长,而人民却陷入更加严重的贫困化泥潭。一些国家因此而社会动荡,政局不稳,经济改革受到直接威胁。 拉美国家的经济在80年代初陷入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危机,整个80年代被称为“失去的10年”。80年代末,经过近10年艰巨调整,墨西哥等国率先根本改变发展战略,采取新的发展模式,从以国家干预和进口替代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向自由市场经济转化。  相似文献   

14.
(一) 是否可以把青年研究在我国的若干年发展看成是一种合理化的过程——由非学科或前学科趋向学科化——呢?我认为,首先必须考察下列几个重要问题: 第一,在相关学科中,青年研究的相对地位确立起来了没有?也就是说,它有没有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当今,新学科的诞生多以边缘性或综合性为主要特点,其研究领域的划定无不以对相关学科的传统领域的再划定为基础。这说明,一门新学科的诞生并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而总涉及到如何对待相关学科问题。从另一方面看,我们对社会现象的研究是不是  相似文献   

15.
1自70年代末开始,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吸引外商到我国进行技资,一直到90年代初,我国对外国投资者的待遇规定,主要是体现在我国政府与外国政府签订的双边投资协定中。在这些协定中,除个别协定外(如中英和中日的协定),绝大多数都规定我国对外国投资者实行最惠国待遇或“公正与公平的待遇”。但这些仅仅是我国对具体某一外国投资者待遇的个别规定,而不是我国对所有外国投资者待遇的一般规定。在这个阶段,我国没有给予外国投资者国民待遇,主要是根据当时的国倩:首先,在整个80年代至90年代初,我国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相似文献   

16.
实证性青年问题研究中究竟存在什么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90年代以来,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要标志的实证性青年问题研究在青年研究领域占居主导地位。这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对青年的社会发展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做出比较客观的定性与定量的判断和评估,从而走出纯思辨性的争论困境;但另一方面,相当多的问卷调查也存在值得注意的问题。一些学者所批评的某些问卷调查在抽样时对随机原则的不严格遵循当然是其中的一个问题。但我个人认为,这并不是实证性青年问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更不是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这是因为,即使是像美国这样经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面对世界经济多极化与冷战后亚太秩序新调整的态势,东盟各国正积极通过自身变革与扩大合作,探求增强与巩固自身实力,提高其在亚太政经格局中的地位。 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东亚地区,由日元升值引发的产业转移与分工扩展的格局中,东盟各国(除已进入新兴工业国行列的新加坡)相继步入经济起飞的轨道。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方经济陷于衰退的时期,东盟各国依然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相似文献   

18.
耿波 《理论视野》2013,(4):25-28
当代中国城市建设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并形成了"经济主导型城市"的城市发展模式。2008年,中国城市从"经济主导型城市"向"社会导向型城市"开始转型,2011年是中国"社会导向型城市"发展的高潮,这主要体现在"城市扩张进入减速通道"等四个方面。面对中国城市转型,应从确认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的"节点"、强化城市社会管理等方面给予关注和推进。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初,中国迎来了不可多得的而且大有作为的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这个机遇期得来不易,弥足珍贵。对此,我们应该有强烈的机遇意识。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抓住世界大战可能推迟的机遇,促成了我国国家战略目标的重大调整。但是,在之后较长时期中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之初,两岸相继入世,台商对祖国大陆的投资掀起新一波的热潮,两岸经贸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两岸经济合作关系的发展空间将逐步扩大,台商投资从形式到内容都将出现新的发展格局。首先,高新技术项目加速“登陆”步伐,并逐渐成为投资主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第一次台商投资热潮时台商主要以轻纺工业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