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成立于1988年4月22日,是北京大学跨院系(所)、综合性的日本研究机构。中心的宗旨是,加强和促进北京大学的日本研究;推进中国日本研究的发展,增进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与互了解与理解;促进中日两国社会的繁荣与东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中心的任务是,协调和组织与日本学相关重要课题的研究及研究成果的出版;举办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等学术活动;编辑出版学术论文集《日本学》;组织和推进同校外、国外日本学研究机构以及学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中心的成员由北京大学各院系(所)从事日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社会、语言、文学和思想等各领域的教学和研究人员组成;同时亦聘请国内外知名人士担任顾问,邀请国内外学者担任特约研究员。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副研究中李文博所著<日本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1972-2002>一书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相似文献   

3.
龙春芳 《日本问题研究》2004,(1):61-64,F003
在战后近四分之一的世纪里,由于世界冷战格局及美国全球战略的影响,中日关系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经过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才排除了超级大国的控制以及意识形太的干扰,使两个一衣带水的邻邦恢复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友好往来。在战后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史上,中日民间交流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打开两国交往的大门,推动邦交正常化的实现,以及促进两国关系全面,健康,发展过程中,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访日时就提出:“中日两国的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然而,1997年和2002年,朝日新闻社分别与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进行舆论调查的结果表明,90年代以来,中国人的对日感情急剧恶化,2002年9月的调查中,表示讨厌日本的中国人超过了半数。同样,日本人心中“中国观”的负面因素也在增加,对中国的亲近感不断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大数据手段,选取《日本学刊》和《日本问题研究》于2010年-2017年所刊登论文的关键词,进行相异系数矩阵分析和聚类分析,并通过绘制出热点知识图谱,指出近年日本学研究整体趋势的落脚点在政治研究,主要集中在中日关系研究上,但还未形成系统的研究范式。今后有必要运用跨学科和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把握事物之间的关联,发现新规律和新方法。同时,要主动运用数据思维来解决日本学研究所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立足日本学研究的国际前沿并聚焦国家需求,提出原创性理论贡献,进而构建全方位、全要素的日本学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日本社会广泛形成的丝绸之路文化认同与中日交往密切相关。这种文化认同的内涵在于佛教文化以及日本文化的中国溯源,其形成机制则是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为前提,以日本现代化发展成熟时期的文化消费方式的革新和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为条件,通过电视、电影这类新媒体传播途径,以中国佛教传入、融入日本并成为日本固有文化传统的中日古代文化交流为基础,以对传统和文化记忆的重新阐释为方式等不同机制的相互作用而促成的文化现象。从中日交往的时效来看,彼时的中日外交关系产生了即时性的效果,为这一文化现象的产生打开了局面,而中日古代文化交往的结果却早已历时性地为此做好了铺垫。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中国的法律文化一度成为日本所学习的范本,最早的追溯至公元三世纪前期,当时被称为"邪马台国"的日本,已有强制性法律规范。《三国志-魏志》有邪马台国"其法,轻者没其子,重者没其门户"的记载,据推测,这可能源于中国《汉律》和《魏律》的"夷三族"。到日本推古天皇(6世纪末7世纪初)执政的圣德太子深慕中国之灿烂文化遂有"遣唐使"之举,隋炀帝亦遣使来日,于是中、日交通因之盛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的视域,梳理了1899至2013年传播到中国的日本马克思主义110年的研究文献,包括日本期刊、日本学者、日本著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贡献。其中,河上肇的贡献和影响最为突出,其著作《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二)》,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向中国传播的开篇之作,河上肇的其它著作以多种方式被多人,或译为中文或作为翻译德、英译本的参考附录在译著内。河上肇在日本京都大学的马克思主义课程,影响一代留日中国学人。中国马克思主义输入性传播,1903年至1930年日语译本的贡献是主流,1930年被德语版本取代,1957年日语译本贡献力恢复,1982年重新达到一个高潮,并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分析、选择性吸收,一直到2013年。  相似文献   

8.
一、《中国文学在法国》和《法国作家与中国》在欧洲各国中 ,中国文学在法国传播与影响不是最早的 ,法国与中国的直接交流要晚于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 ,但中国文学在法国的传播与影响却是最大的。法国是世界公认的欧洲汉学中心 ,而且没有一个欧洲国家像法国那样有那么多心仪中国文化、推崇中国文学的作家 ,没有一个欧洲国家像法国那样有那么多研究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的学术机构、团体与专家学者 ,也没有一个欧洲国家出版或发表了那么丰富的有关汉学研究的著作。因此 ,研究中国文学在法国的传播与影响 ,在中外文学比较研究中占有极重要的位…  相似文献   

9.
试析日本发展私立高等教育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的私立高等教育从诞生之日起一直在日本高等教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日本发展私立高等教育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基于这一认识,本文根据日本文部省高等教育局私学助成室副主任Masahiro Arimatsu先生撰写的《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现状和问题》(此文是提交给1995年10月31日至11月3日在厦门大学举办的亚太地区私立高等教育研讨会的论文)编译而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人民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孔子研究院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共同主办的"儒家思想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12月3日~5日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包括台湾和香港地区)、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柬埔寨、巴西、瑞典、俄罗斯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8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11.
查道炯 《当代亚太》2004,(11):15-19
冷战后日本在追求成为一个“正常国家”的过程中 ,采取了与冷战前追求日中友好所不同的政策。虽然尚无证据认为日本在追求与中国建立一个不友好甚至是对抗的关系 ,但中国在对日政策的问题上仍应争取主动即修正 1 972年以来一直坚持的“友好”、“合作”等传统上的习惯标准 ,而应以中国自身的利益为中心处理中日两国关系。在这一视角下 ,日本的对华政策是否能回到冷战前的友好姿态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针对日本石垣市《尖阁诸岛[中国钓鱼岛]开拓日》纪念日条例及其立法依据的《关于尖阁诸岛[中国钓鱼岛]领有权的基本见解》,本文尝试在德语区地图学家及日本学家工作成果的基础上,从德语区法学家的视角对钓鱼岛案例进行研究,以期在这一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展示互为依存、不可分离的欧洲德语区包括地图学家、日本学家和法学家在内的学者们在钓鱼岛归属问题上的研究。其结论是:日方在上述纪念日条例及其立法依据的主权基本见解中提及的有关主观历史事实,被来自第三方的德语区可以作为钓鱼岛证据的史地知识或称为证据证否,因而不能被认为是真实的;依据以凯尔森为代表的法学理论维也纳学派的观点,日本国1895年1月14日内阁会议涉及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决定是非法的,日本国关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不是依据《马关条约》割让给日本的陈述,是不真实的,日本国主观认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被置于美国施政之下的国际法依据——"旧金山和约"第三条是非法的。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明代思想文化典籍陆续传入日本,逐步对近世日本思想文化产生影响,本文概述明代兵书与善书对近世日本的影响。兵学思想方面,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记》等一批明代兵书于这一时期传入日本并流入民间,成为这一时期日本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一些民间知识分子开始解读、研究戚法中"节制"等重要概念与选兵、练兵的做法,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兵制改革的思考。明代善书在近世日本社会传播过程中,其中的佛教、道教思想与日本神道思想发生了冲突,民间知识分子在介绍传播善书时,运用日本的传统信仰与习俗重新解释善书,善书由此逐步为日本民众接受。研究明代思想文化在近世日本社会传播普及的历史,可以重新认识近世日本在理解与接受明代思想文化过程中进行选择、重新解读与吸收融合的史实。  相似文献   

14.
元晓是朝鲜半岛新罗时期的著名学僧,其佛学思想不仅对韩国佛教,乃至对整个韩国传统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和日本佛教也有一定的影响。元晓的代表作《金刚三味经论》和《大乘起信论疏》至今仍享誉东亚和中韩日三国佛教领域。然而对于元晓这样一位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家,在中国还很少有人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2002年5月由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出版部出版的《元晓佛教思想研究》一书可以说是中国学者对这一课题进行的首次尝试。该书的作者是北京大学金勋副教授。  相似文献   

15.
<正>2015年12月14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欧洲学会英国研究分会联合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和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承办的《英国蓝皮书:英国发展报告(2015-2016)》发布会暨"英国脱欧与中英关系"论坛在京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十几家学术  相似文献   

16.
河大学日本研究所是1964年成立的,从此我们就开始了日本经济的研究工作。从70年代末起,我先后参加出版的著作有:《1973~1975年日本经济危机及其特征》、《高速发展的日本工业》、《日本垄断资本》、《日本经营管理体制概况》、《战后日本财政》、《战后日本税制》、《战后日本物价史》、(1973-1989年日本经济发展史》、《当代西方经济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史纲》;现正在研究的课题有:《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的影响和日本经济发展前景》(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相似文献   

17.
卞崇道先生是中国日本哲学思想研究领域中“过渡时代的领军人物”,作为新的历史时期日本哲学思想史学科基础的坚定夯实者、高层次中日哲学思想研究学术交流事业的杰出组织者和胸怀全局并及时总结学科发展、关心青年一代成长的循循善诱的引领者,卞先生在当代中国日本哲学思想研究的学术发展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8.
东亚文化作为一个地区的文化,既具有相对的同质性或整体性,又具有多样性与差异性,它们之间的文化传播又具有双向互动的突出特点。中国文化对日、朝(韩)以及越等东南亚一些国家产生巨大影响,而各具特色的日、朝(韩)以及越等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影响也不可轻视。当代东亚地区的文化传播与交流迅速发展,成为促进各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动力。树立全球意识和开放观念,继承发展东亚传统的优秀文化,学习、吸收西方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先进文化,大力增强东亚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将为21世纪东亚地区以及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正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成立于1985年11月25日,是当时中国成立的第一个专门研究联邦德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问题的研究所。1999年,欧盟研究所也在研究所内正式成立。研究所是国内对德研究领域的学术重镇,其出版的专业季刊《德国研究》入选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7~2018年)来源期刊目录》和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此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各大国的双边关系中,中日关系最富于戏剧性。古代日本谦虚向中国学习,膜拜中国的文明。学习和汲取中国文化、典章制度的劲头可谓如饥似渴,遣隋使、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远涉重洋到中国访问、学习;古代中国多用施行仁德之政为治国之本,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为支撑,怀德布远,有实力而不以实力取胜,结交并友善于包括日本在内的周围各个邦国。近代中国积贫积弱,近代日本则以强凌弱,导致中日之间生灵涂炭,中国屡遭日本侵略的人间惨剧。二战以后,由于冷战而使中国和日本长时期内很少交往,互相闭关锁国,互为敌视对象。1972年以后,中日关系跨上一个新台阶,实现近代以来两国关系从未有过的历史性飞跃。"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等原则,成为中日发展友好关系,双方共同遵守的关系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