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胡友慧 《求索》2013,(2):112-114
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流派,在审美观念上它不同于中原文化的庄重典雅、注重王权礼制意识。先秦楚人艺术以浪漫神秘、瑰丽奇谲、对称庄严而又灵动多变的审美特质而著称。先秦楚人这种特有的审美特质,是因为其多神崇拜、浪漫想象、阴阳二元哲学等因素共同影响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夏日新 《世纪行》2007,(10):12-13
周朝初年,楚国熊绎受封时,只是一个方圆数十里的小国,被中原人视之为“荆蛮”,连参加周朝盟会的资格都没有,只配为周王室看守烽燎。然而不过几百年时间,楚人发愤图强,到春秋时期,就问鼎中原,成为诸侯霸主,而到战国时期,更是占有半个中国,雄居于南方,把楚文化推向辉煌,与中原文化竞相媲美。楚人之所以后来居上。创造了独居特色的楚文化,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熊进玉 《台声》2001,(6):8-9
远在先秦时期,楚人筚路蓝缕,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楚文化”。其青铜文化、重黎氏天文学、老庄哲学、楚辞文学等文明成果至今彪炳史册。秦汉时期,楚文化进一步与中原文化融合,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源头。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源地、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三国时期的重要古战场,自古以来就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来这里观光、游览。 4月 15日至 22日,台北故宫博物院义务导讲员一行 24人慕名来鄂,进行了为期 8天的楚汉三国文化寻访考察活动。 千年古韵 钟磬和鸣   迎接寻访团成员的首站便是湖北省博物馆,该馆坐落在…  相似文献   

4.
以巫祭为主的祭祀是韩国端午祭的重要内容之一,巫祭中酿神酒的仪式几乎是楚人重要习俗“苞茅缩酒”的翻版,惟楚人独有的祭祀神灵之俗,在韩国江陵却原原本本地保存着。由此可见,古老的楚文化与韩国文化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5.
王婉尧 《传承》2010,(21):148-149
通过论述西周文化与楚文化之间的联系与传承,来证明楚文化的形成初期是受到西周文化影响的。楚人的先祖在西周时期被策封楚地,楚人在艰苦的环境中繁衍生息,楚人在生活习俗、丧葬制度、历法计时等各个方面都受到西周历史文化发展的不同程度的影响。结合考古发掘资料,无论是从大型楚墓出土器物的器形、形制及丧葬制度的沿袭,还是从楚简中的爵制及易卦和卜筮文字内容来看,其中都包含有西周文化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6.
通过论述西周文化与楚文化之间的联系与传承,来证明楚文化的形成初期是受到西周文化影响的.楚人的先祖在西周时期被策封楚地,楚人在艰苦的环境中繁衍生息,楚人在生活习俗、丧葬制度、历法计时等各个方面都受到西周历史文化发展的不同程度的影响.结合考古发掘资料,无论是从大型楚墓出土器物的器形、形制及丧葬制度的沿袭,还是从楚简中的爵制及易卦和卜筮文字内容来看,其中都包含有西周文化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7.
陈绍辉 《长白学刊》2010,(4):151-154
楚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吸收是长期的、多层次且全方位的,无论是从器物层面还是制度、精神文化层面看,中原文化都是源,中原文化作为楚文化的源头活水,对楚文化有着主源性的影响,并在一定意义上型塑并规制着楚文化的发展。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核心,中原文化对楚文化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8.
伟大诗人屈原,其创作、思想、言行,属于何种文化思想体系呢?与当时的中原文化、楚文化是何种关系呢?本文就此试论之。 一、当时存在的两种主要文化 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有两种文化,一个是中原文化,一个是楚文化。 当时中原文化,主要是以儒学伦理道德思想为核心并以法家思想作补充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的主要特点有三: 1.强调实践理性,否弃宗教观念。如: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相似文献   

9.
<正>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其八百年的历史写下了楚文化的灿烂辉煌和博大精深。楚文化因袭中原文化的厚重因子,汲取了周边地域文化众长,又保留了楚地独有的文化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壮大起来,与北方黄河文化并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支。楚国艺术大概可包括青铜器、漆木器、玉器、漆画、帛画、简文古隶、金文鸟虫书等。在东湖之滨、文谷之畔,湖北省博物馆陈列着众多楚国文物,记录了  相似文献   

10.
楚文化和道教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文化属于地域文化;道教文化则属于宗教文化。两者虽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其中,楚文化对道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特别值得重视。一是形成于楚地的道家学术,给了道教文化以直接的理论支撑;二是《楚辞》给了道教文化以极其深刻的影响;三是楚地的巫术文化,也给了道教文化以重大影响。可以说没有楚文化的特定文化模式,就没有现实中的道教文化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11.
《世纪行》2009,(11):18-18
一、开发利用楚文化发展旅游业的资源与条件 荆州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楚文化底蕴深厚、三国文化脍炙人口、名人文化千古传颂、水文化震撼人心、红色文化可歌可泣、非物质文化琳琅满目,荆州古城享誉中外,形成了以楚文化为主、三国文化等其它文化为代表的“一主多元”的文化格局,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为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优越条件。  相似文献   

12.
陈振裕 《世纪行》2007,(11):29-30
楚国在西周初年建都于丹阳,只是一个小国。后来不断强大,至战国时期尽灭江汉诸姬,统一了长江中下游。楚国在800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楚文化。它不仅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我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在东周列国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中也是首屈一指:制作精美的楚国漆器和丝织品。又是具有高度发展水平的楚文化的两颗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楚文化背景下的造型艺术领域出现了一批与之息息相关的艺术作品。作为一种博大深邃、领域广泛、成就斐然的文明,要表现的东西肯定还很多很多,而这些艺术作品不足以代表楚文化的大部,而仅仅是表现了楚文化的局部。应将地域文化、楚文化以及现代公共艺术创造有机地融合,形成具有浓郁地域和文化色彩的独特文化环境和氛围。  相似文献   

14.
大别山革命老区信阳市息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磅礴大气的中原文化与灵动浪漫的楚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了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和豫风楚韵的文化特色.息县还是国家级优质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县、全国最大的优质弱筋小麦生产基地,享有"有钱难买息县坡,一半干饭一半馍"的美誉.  相似文献   

15.
西周时期楚国势力渐入湖南,至战国中期已占领了湖南全境。其间,楚人带来了优势的文明形态,大大促进了湖南的发展。本文拟从对长沙出土的楚帛书的具体分析入手,论述楚文化入湘后湖南地区的文化艺术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湖北风俗文化的滥觞期——楚文化期在中华大地上,楚俗文化独秀一枝,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楚人拜日、崇火、尊凤。楚先人祝融曾任炎帝的“炎正”,炎帝在远古被视为日神,楚人对自己是日神的后裔坚信不移。祝融保管火种有功,被尊为灶神。天上悬日,地上存火,远古时代太阳与火象征着人们征服自然的力量,也代表楚人的性格。尤其在楚民以火耕水耨为重要生存手段的环境中,火对于楚民尤为重要。楚人拜日而崇火,既是对自然的崇拜,也是对祖先的崇拜,表现出楚人求生存、求发展的强烈愿望。楚是尊凤的民族,以凤为图腾。《白虎通》称:“祝  相似文献   

17.
吴王孙权定都武昌(今鄂州)给当地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吴文化在武昌与楚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鄂州三国文化,它既有楚文化的深厚底蕴,又有吴文化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8.
河洛文化与妈祖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洛地区,地处中原腹地,曾经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所以古有“居天下之中”的说法。河洛地区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据传,龙马负图出于河,神龟背书出于洛。“河”指黄河,“洛”指洛河,在黄河与洛河交汇的流域,古代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形成了华夏文明源头之一的河洛文化。河洛文化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一带。河洛文化圈涵盖当今的中原地区,周边与齐鲁文化圈、楚文化圈、秦晋文化圈和燕赵文化圈相衔接。河洛文化的内容包括原始的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和黑陶文化(龙山文…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中游地区,是楚国早、中期的腹心地带;江淮地区,是楚国晚期的政治、经济中心。随着楚人以江汉平原为基地逐步向长江中游乃至江淮地区拓展,楚文化亦渐次渗透到上述地区。而作为文化重要裁体的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都市,自然与楚国历史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研究楚国历史文化与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都市的关系,对于辨析长江中游乃至中国南方都市的文化基因及其演进轨迹,揭示楚文化与蛮濮文化、百越文化、淮夷文化碰撞与涵摄的奥秘,以及促进长江经济文化带的生成与发育,都不无裨益。 武汉 自春秋中期以至战国中期,今武汉地区一直处于楚国的腹心地带。楚人最早控制武汉地区,是西周晚期。《史记·楚世家》记:“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扬粤,至于鄂。”熊渠所伐之“鄂”,在今湖北鄂州市境,是扬越(百越族最主要的支系)的经济  相似文献   

20.
失落的文明——客家传统服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金芳 《台声》2005,(9):68-69
客家民系在闽粤赣交界地形成以后,独具特色的客家大文化也相应形成。客家大文化根源于中原文化,但又与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相融合,形成客家人自己的特色。单从客家服饰来讲就有许多特别之处。一般来说客家服饰讲究朴素实用,宽敞简便。在色调方面喜欢素色,以蓝、黑、白色为主,这也许就是客家人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普遍心理直接体现。孔子评价齐桓公的大臣管仲时说“微管仲,吾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就要像夷狄那样披头散发了。可见,汉服的右祍是其最主要特点。客家服饰保持了中原宽博及右祍的服饰特点,但也溶入了当地少数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