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90后”大学生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的主体,据统计,2009年入学的新生中80%左右是“90后”大学生。“90后”大学生有着不同于“70后”、“80后”大学生的鲜明特色,他们近年来备受媒体及公众的关注。其实,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每个时代的鲜明特征,“90后”大学生在成长环境、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有很多新的特性,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充分了解和研究“90后”大学生的新特性,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方法,因势利导地进行恰当的引导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90”后大学生即将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他们已经成为被关注的焦点。探析“90”后特征,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我们要求真务实、倾注爱心、改变方法、以人为本,从而更好地对进入大学校园的“90”后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3.
“90后”大学生因其独特的时代烙印而呈现出独有的特性,其集体主义观念比较淡薄,这对集体主义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90后”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也要改变模式和方法。从“90后”大学生的特征出发,注重教授方式,摒弃单一的权威式讲授,注重引导,并充分利用网络媒介这个工具,从关注心理问题入手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90后”青年群体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受多元价值和文化碰撞影响,“90后”大学生凸显独特而鲜明的群体特点.高校应从完备人才保证、奠定理论基础、培育有效载体、打造实践平台、构建长效机制等方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领教育“90后”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90后女大学生的婚恋道德状况不仅是其个人婚恋或性伦理问题,更涉及到校园稳定、法律底线和社会道德等;深入了解90后在校女大学生的婚恋道德状况及影响因素,可为高校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训育”的教育理念为依据,实施“未知期陶冶、迷茫期指引、事件期赞许或责备”的“三步走”训育,是解决90后在校女大学生婚恋道德教育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90后”大学生是在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微博的开放性、交互性、内容微型化、操作便捷化等特点,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思维方式的改变、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微博在“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恋爱是大学校园中持续被关注的热点话题,与前几代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表现出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特点。通过对2000例‘90后”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进行问卷调查,从恋爱现状、恋爱观、恋爱对象选择、恋爱行为、性心理及其行为等方面总结了其行为和心理表现,并在此结果上分析这一群体的心理特征,找出影响其特征的因素,旨在总结“90后”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矫正方法,寻求自我改变提升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时代的要求,大学应当根据“90后”大学生鲜明的群体特点和实际需求,构建更加科学的新生入学教育体系,从而引导和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环境和合理制定生涯规划。  相似文献   

9.
对36名“90后”大学生进行群体信仰调查并进行质性分析,发现大多数学生使用消极和负面语言。对“90后”大学生信仰的正面评价是:信仰坚定,积极向上,理性客观;而负面评价是:信仰不明确,功利化,自私化,现实化,目的化,自我意识强,信仰淡化,对宗教的兴趣增大。造成“90后”大学生信仰缺陷的原因包括家庭、社会、学校和个人因素。应从家庭教育、网络引导、社会宣传、学校培养、自身发展等方面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经济和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90后”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个性特征、行为方式和理想信念等方面呈现出的新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而高等农业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必须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创新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有针对性地探索出符合高等农业院校“90后”大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在互联网朝着“可移动”、“便携化”方向加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应用广泛,已经成为了大学生获取信息以及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并有着侵袭大学生课堂的趋势.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本文在分析这些挑战与机遇的同时借鉴了国外思政教育工作的经验,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2.
在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时代”环境下,深刻认识“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依法治国理念教育新内涵和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应正确把握“微时代”环境下的大学生依法治国理念教育方式多样性、影响范围的广泛性、传播内容真假难辨性的新特征,积极探索创新大学生依法治国理念教育的新策略和方法:锲入“微思维”、丰富“微内容”、创新“微方法”、打造“微队伍”,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依法治国理念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3.
高校大学生是“微时代”微媒介的践行者,通过微媒介获取、传递信息,面对微信息日益充斥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把握“微时代”这一重要契机,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微媒介相结合,并以最新的“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多元文化交融的互联网时代,形塑了多元的社会心态。当代高校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问题。“00后”大学生作为“数字原生代”,需要教育工作者在互联网时代找到他们存在的地方,厘清影响其价值观和心态的多元文化,和他们一起建构能够顺应时代要求的生活和价值,建设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心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肯定引导、去标签化、多主体参与为导向,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更好地与“00”后大学生实现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其灵魂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然而,目前部分“90后”大学生在信仰方面存在着理解偏差、理性不足、宗教情结蔓延、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学习行为功利性、理论认知错位性、价值判断片面性。增强“90后”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时效性的基本策略在于:坚持“理论性”与“现实性”互渗,更加强调“实效性”性;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统一,更加强调课外教育:坚持“传统教育手段”与“新兴教育手段”兼顾,更加突出新媒体教育;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更加注重整合力。  相似文献   

16.
个体的心理素质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社会化、人格塑造和情绪调节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心育中的作用,需建立健全高校实践教学的管理机制、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渠道,并针对“90后”大学生特点,加强挫折教育方面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7.
成长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快速变革期的“90后”大学生,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他们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诉求与挑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依照“90后”大学生的特点,紧密联系当前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校园文体活动、校园网络文化、学校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  相似文献   

18.
王建成  况明明 《工会论坛》2009,15(1):120-120
受当今信息时代的影响,80后乃至90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巨大挑战,大学生在人格方面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音符。大学生是否具有健全人格,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理应是高校的第一要务,因此抓好主旋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三观”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就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9.
“90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特点有:“我”成为个体的中心词;家庭中呈现依赖与反依赖的矛盾特性;社会追求上无所适从的矛盾心理等。这是特定的教育背景、生活环境以及身心发展规律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在平等与互动中放大家庭的引导,在显性与隐性中渗透学校的教育,以内在与外在的方式催生社会自觉,应该成为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爱国主义教育是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在任何时期的不容松懈的重要课题。目前,部分“90后”大学生中呈现出国家身份认同模糊,思想“非主流”,崇拜对象“去权威化”,爱国行为“抽象化”、“非理性”等群体性特点,因此加强“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感性与理性相互渗透,现实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在策略上,要重视国情教育,强化国家认同感;“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相结合,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榜样”与“偶像”相结合,着重整合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强调实践体验和情感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